西府名人·歷史名人 | 民國「絳帳王」盧樹河

2019-05-09     掌上扶風

民國「絳帳王」盧樹河

文·劉省平

我的家鄉絳帳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東漢時大儒馬融曾在此掛帳講經,留下千古佳話。這裡,曾是關中地區的商業重鎮,當地老人常說:「出了西安玉祥門向西200里,關中道上最屬絳帳街繁華。」民國時期,這裡出了一個人物,他對絳帳鎮的經濟、治安、教育和文化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個人就是——盧樹河。

盧樹河,字潤川,陝西省扶風縣絳帳鎮盧家村人,清光緒四年(1878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共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幼年,因家境貧寒,未能上學。少年時期,他曾以殺豬為業,性格豪爽,喜歡拳術,好交朋友,擅長交際,在當地頗有人緣。青年時,他和三個兄弟(盧樹江、盧樹淮、盧樹漢)在絳帳街道(別稱「齊家務」),白手起家開辦商行,經過多年努力經營,生意興隆,很快就在同一條街上開了好幾家商號,家道日益昌盛。於是,他廣置田地,建屋修房,成為聞名遐邇的地主富戶,在絳帳方圓幾里聲名日隆。後來,他又信奉會通天主教,與縣政府及駐軍關係搞得好,當上了絳帳鎮商務會會長。

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曾在扶風募兵時見到盧樹河,甚為賞識,書贈一幅中堂,賜字「潤川」,並封其為地方武裝保安團(又稱「自衛團」)團長,總管通濟、絳帳、文殊、寨子、茂陵等五里地方社會治安,人稱「盧團長」。另外,盧樹河和楊虎城是結拜兄弟(楊虎城稱其五哥),曾協助楊虎城修建西寶鐵路。當年,楊虎城想在絳帳建一所水利學校,還專門徵求過盧樹河的意見。盧樹河說,絳帳人多、地少、塬緩,且靠近渭河,洪水容易逼臨;而楊陵人稀、地廣、坡陡、發展空間較大……最後,楊採納了盧的建議,將水校建到了楊陵鎮。據盧家後人回憶,他們家中原有一張楊盧二人的合影,可惜後來在「文革」中燒毀了。因為盧樹河當年財多勢大,故人送綽號「絳帳王」。

民國初年,政局動盪,國困民窮,中國教育正處於「廢科舉,興新學」的新舊交替時期。因全扶風縣僅縣城一所官辦小學,加之那時交通不便利,塬下的子弟上學困難。盧樹河是窮苦出身,從深受失學痛苦,所以內心一直頗感遺憾。小時候,他就聽長輩們說過東漢大儒馬融在鎮上設帳傳經的故事,遂萌生了一個想法:興辦一所學校,以解決家鄉子弟上學難的問題。

民國十一年(1922年),盧樹河在絳帳鎮西街路北(今西街中心小學一帶)置地六畝,破土動工修建一所學校。次年,竣工。據扶風作家、教育工作者馮仲明主編的《扶風人文典故》一書《絳帳王》條目記載:他共建設了三棟各五間二層木板樓房和一棟五間大廳,東鄰三間小院附設『存德女學』(後合併),西邊還蓋了一座天主教堂,1924年開始正式招生。這就是扶風近代史上第一所由私人創辦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學校——私立義成高小學校(簡稱「義成小學」)。

義成小學雖是私立,開辦期間從未收過學費。為了取得供養學校的日常經費,校長盧樹河借鑑清代義學(一種免費私塾)的經費來源形式,在渭河南岸眉縣一帶出資置買水地60畝作為學田,全部收入用於學校經費。另外,他還四處奔走呼籲,向權四、孫武等商界、政界、士紳中的鄉賢好友陳述辦校的重要性和積極性,他常說:「欲國富民強,必須多出人才,必須由教育入手。」因此,得到社會各方支持,將沿河五里所捐物資皆用於辦學。

民國十八至十九年,關中大旱,莊稼絕收,餓殍遍地,哀鴻遍野,扶風縣的高、初等小學一概停辦。民國二十三年,災情始有轉機,各級小學先後恢復。此時,在絳帳民眾的一再要求下,盧樹河重新組建校董會,委任其子盧兗擔任校長,重開校門,聘請教師,招收學生。民國二十七年,盧樹河不幸因病辭世,享年60歲。據說,出殯那天,絳帳及周邊地區近千名眾自發為他送葬,隊伍連綿數里。就在他辭世七年之後,國民黨扶風縣政府才將義成小學納入教學管理體系,正式撥給部分教育經費。1949年7月,扶風縣解放後,該校被縣人民政府接管,改為社會福利院。義成小學從興辦到停辦,歷時25年。1956年9月,絳帳鎮第一完全小學(附設兩個初中班)在絳帳街道東門外成立,1958年擴建為絳帳中學。

盧樹河和其子盧兗曾相繼擔任義成小學校長,卻從未領過一分錢工資。主管教學的教育主任先後有:孫步武、王信儒、魏錦章、海鴻斌、段培成、湯百順等人。該校因管理嚴格、學風濃厚、質量一流,在當時的西府地區遠近聞名。時任國民黨陝西省教育廳督學王建若視察之後,稱讚道:「義成小學治學有方,質量優良,為西府之楷模」,並給予通報和表彰。時任國民黨扶風縣縣長張式倫視察後也大加讚揚,通令嘉獎,並下令返還絳帳鎮商務會上繳的一部分稅收,以資助辦學。

盧樹河還是一名天主教徒,勇於幫助當地教會各項事業。為了表彰他為社會和教會所做的貢獻,當年經由陝西中境代牧區主教希賢申報,教廷傳信部於1926年1月22日授予他「宗教西爾物斯德肋騎士爵位」榮銜。這是當時陝西有史以來天主教徒絕無僅有的殊榮。

任何一個人的命運,都會受到其所處時代潮流的衝擊,尤其是在政局不穩的亂世。據1993年版《扶風縣誌》記載:在民國十六年的全國農民運動和學生運動高潮中,扶風縣各地農民協會相繼成立,本縣學生聯合會也隨之成立。同年5月7日,扶風縣學生聯合會緊密配合農民協會,在國民黨縣區黨部的直接領導下與安排下,將盧樹河約入縣城第一高小進行拘押。翌日,由縣學生聯合會代表惠安民、彭修、宋國本、蘭剛遙等人以「惡紳『絳帳王』」的名義將盧樹河押解到西安高等法院候審。《扶風人文典故》中對此事結果如是記載:「西安高等法院法院印發了一張題為《請看土豪絳帳王盧樹河之罪狀》的傳單,共列數了五條罪狀:一、破壞行政統一;二、把持六里財政(全縣共24里);三、破壞司法;四、包辦農民協會,破壞農協組織;五、毀壞教育(可能信奉天主教的奴化教育)。後來,西安高等法院因盧樹河一案沒有真憑實據,不能以農民運動中的傳單口號為定案理由,遂將他放回……」

義成小學是扶風縣近代史上第一所由私人創辦的現代意義的正式學校。還有,他附設的「存德女學」,也開創了近代扶風及周邊地區婦女接受教育的先河。盧樹河所創辦的義成小學,比時任國民軍高級軍官的公秉藩(法門鎮馬家村人)創辦的私立「心如初級小學」早12年,比原國民軍退役將官馮華堂(天度豆會馮家村人)創辦的私立「豆會親民小學」早15年。可以說,義成小學當時對絳帳及周邊地區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文明進步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有用之才,其中很多人解放後成為新中國各條戰線建設的棟樑之才。

前不久,曾聽絳帳鎮西街村一位70多歲的老人講述:盧樹河當年曾因某事得罪周至天主教區,那邊派了幾個「鬼頭殺手」過來找他麻煩,被西街村的「大力士」田三保護而幸免於難。他還說,盧樹河當年得罪了扶風北山畔一夥土匪,他的一個兒子遭到綁架,被生生割去睪丸活活疼死了;半年後,他因兒子被害之事傷心不已,抑鬱而終……

我在網上認識一位叫盧松林的老鄉,他在青海格爾木的一所中學擔任校長,後來偶然得知他竟是盧樹河的孫子。我很早就聽說過關於盧樹河的故事,想讓這位盧校長給我提供一些線索,可他一直隻字未提。我想,可能是「文革」期間,他的家族曾因此遭受過屈辱吧。不久,我從盧家另一後人那裡得知:盧樹河共有四個兒子,大兒子是他的一位結拜兄弟的兒子,因兄弟受法死於監獄,他將其子收為義子,那位義子後來經商,入駐前進村二組;二兒子,被土匪殺害;三兒子盧兗曾擔任義成小學校長,後來當過任過西安日報社編輯,解放後被逮捕,坐了22年牢獄,1978年去世,育有一女;四兒子是農民,在「文革」中被批鬥得很厲害,於1987年病逝,育有四子。

盧樹河曾是一個商人、一位地方保安團長,一名天主教徒,也是一所私立學校創始人。他是一個有著多重身份、複雜性格的人物,生前坎坎坷坷、轟轟烈烈,死後褒貶不一、毀譽參半,多少有點像漢中市寧強縣青木川的魏輔唐,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但客觀地講,我認為,盧樹河對絳帳鎮的經濟、治安、教育和文化等方面是有功勞的。也許是因為他生前曾是地主富戶,還擔任過國民黨的地方武裝保安團團長、絳帳鎮商務會會長,後來地方文獻資料上竟為給其留下「巴結縣政府及駐軍,把持地方財政」這樣一筆。不論怎樣,他個人熱心出資捐資創辦義成小學的大善壯舉,眾口皆碑,絳帳鎮一帶至今還有不少老人常感念此事。

歷史的車輪一路呼嘯而過,昔日的轍痕和浮塵也在時光流逝中漸漸消散了。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留待後人去評說吧!

作者簡介: 劉省平,生於1979年,陝西扶風人,現居西安。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文學創作研究會理事、陝西散文學會會員、陝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陝西職工作家協會會員,曾擔任《渭河文化》雜誌社特約編輯。在省市級報刊發表文學作品80萬字,並有作品入選多部選本。曾與人合作主編、出版《西府散文選》和《當代扶風作家散文選》兩部地方散文選集。2013年出版個人散文集《夢回鄉關》,2019年出版旅行隨筆集《西路行吟》,另著有散文集《夢吟關中》、小說集《駛向春天的火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eQVC2wBmyVoG_1Z5Gmo.html






金秋《扶風》

2019-11-05

馬婷 | 尺八

2019-11-04







扶風起義 2

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