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博士入職上海某211高校後,又選擇了「歸海」

2019-10-24     學術資源大全



來源 | 募格學術

編輯 | 學術君

為節省時間,行文從簡。先講本人基本情況,再列「歸海」原因。

本人基本情況

讀的人文學科,做博士博後大學的國際排名均是80以內。畢業後在國外加盟一聯合辦學機構主持教學管理。2015年因父母等原因回國內高校求職,但毫無人脈,且國外工作了幾年,超過了國內大學要求的35歲了。

當時,有英語專著一部(出版商是英國一普通出版社),正規中英學術論文9篇。海投簡歷150多份後收到10個回復,其中5個有意向。最終獲一985大學副高、兩211校講師入職機會,因985的專業不太對口而選了魔都某211。

「歸海」原因

01

職稱和待遇低

入職時給講師,入職半年後經申請給中級職稱。當時心想,國內同類青年教師都能生活,我也能,所以事前沒有打聽待遇信息,校方也沒有主動提供(至今也不知道工資結構)。

等入職完了,好不容易爭取到兩室一廳的過渡房,以及工資到手,才赫然感覺到落差。每月薪水分兩次發,總共凈入4700元。限期三年的周轉房月租300元(未到半年漲到800),第四年租金是2300然後逐年增加,第五年就是5300。據說小區是2000年的農村安置項目,只有幾棟屬於大學,室內裝修一般。小區內除入口外,夜間公共照明靠零星的幾個掛於外牆上的老式帶罩燈泡和居民窗子射出的光;地上常見狗屎。

後來跟同事接觸,發現自己的職稱和待遇跟國內博士後入職的老師一樣。其實,海外名校還是很被看重的,跟國外某大學合作,領導屢次強調該大學的國際排名。這不,就有資深博後海歸一入職就是特聘教授的。他應該是踩到哪個小區的「狗屎」而走運了。

話說回來,我這待遇(算上公積金等所有福利),只有我在海外做博後時的三分之一。由於職稱低,限制了增加其它收入的機會,入職後增長的工資是工齡費(海外工齡不算)。

如此一來,三年一到我工資的一半要付房租,第五年時,我的工資不夠房租。有人或說,五六年後已是副高了,待遇會更好。不清楚講師與副教授之間的工資差距,但即便更好,也不夠用,畢竟要養一家幾口,房租也在漲。後來,以四比一的機會申請了個「浦江人才」,但領導說它不算省級項目,無益於升職。

還有人會說可以兼職。高校教師是份全職工作,需要教學和科研雙管齊下,沒有科研的教學是背書,而科研是沒有時間投入的頂限的。況且,去兼職了,還能於本職工作保值保量?還有人說可以申請項目。高校教師的生存要靠項目費來補充,這現象不合理。更何況,不是人人都能申請到項目。我這種年齡的人,申請大的因沒啥前期積累不可能成功,申請小的又因超齡而沒有資格。

而且,從已有的「浦江」來看,有了項目報銷也是一個費時勞神又沒有現金盈餘的事。「浦江」算好的,因為裡面有生活費不用發票就可以用。關於報銷,各項開銷若實報實銷,項目的錢只能用到極少一部分。報銷需要填交各種表,粘貼所有發票,都得花時間和精力,還要經受鬱悶之苦,如此卻換不來任何額外的現金收入,不值得!除非弄假髮票,但這合理合法嗎?

在海外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大學文科老師做著跟國內同行一樣的工作卻拿超過我們5-6倍的待遇,這該用個什麼詞來表達?這兩年,我也時常看到國內網上招聘大學老師和研究員的廣告,待遇齊天,但都限於理工科。大陸的文科講師平均年薪是7-10萬,上海一個小三室的二手房要450萬以上,照1年10萬的收入算,不吃不喝要干45年才買得起。

一個追求國際大都市地位的城市,靠政策和地理等優勢用超低的工資待遇歡迎那些為了某種目的的青年學者,願打願挨,各取所需。但是,這合理嗎?當然,這年頭,對很多土、洋博士畢業生來說,能在上海找個有編制的高校教職,已經該謝天謝地了。所以,有些稍微蠻不講理的或者沒有留洋經歷的人會反駁說:「境外好你去啊!」或者「誰叫你一定選一線城市?」對此,我不費筆墨,只想說:這樣反懟並不是理性認識和回應現實問題的辦法。

02

圖書資料不足和辦公條件差

圖書資料欠缺,網絡限制嚴重。這裡單說圖書,館內好多國內出版的專業書都沒有,國外的書刊代表性有幾種,但純文科的少。因為一套敦煌文書影印叢刊買了前三冊,我竟然步步問到了圖書採購部。得到的答覆是,不會補齊了,已經欠債了,校長砍掉了一些文科書籍預算…。據說鼓勵教師各自用項目經費買。這也不合理!因為,簡單點說,不是人人都有經費;就算有,個人買比圖書館統一購置更浪費金錢、資源、空間和時間。

剛入職時沒有辦公室,後來改善了,與其他幾人共享一間,但是連桌椅都要自己去撿教授們更換下來的,當然也沒有其它任何東西。最令人氣憤的是,教學所需的材料和工具都沒有,電腦、列印和複印設備都不是公開提供的(去行政辦公室蹭,或去圖書館自費打複印)。我不知道我國企業是不是也要求員工自己準備辦公用具。我所經歷的幾個國家,所有教職人員(有些國家還包括博士、博後序列的人員)入職那天,辦公座位或辦公室就準備了桌椅、電腦和辦公用的一切東西,甚至包括便條箋,用完了或者還有他們一開始沒想到的用具再去行政處隨時簽字拿。教師備課和上課,不是辦公嗎?教學及相關活動肯定需要給學生和自己列印複印材料。為什麼要自己掏錢或用項目經費,還要花時間去外面複列印然後回來報銷?他們行政員是自己帶辦公用具來的?

因為辦公室條件差,就常去圖書館讀書備課。館內設備一般,更遭的是,廁所還是老式蹲坑,臭氣熏天,雖遠能聞。為此我入職沒幾天還專門寫信給圖書館,從健康、心情、生活品質和推廣國際教育等幾個方面建議改善,但直到我離開,都沒有變(大概領導或高職稱老師都不會去用裡面的廁所)。

因為要備課,所以常去電腦室,但系統設定只能用四個小時。時間一到,沒有提醒,系統直接將用戶踢下線,致使忘了時間的人來不及保存文檔。電腦時不時出故障,有時還停電,作業系統和瀏覽器也不更新,硬體殘缺和破舊(比如鍵盤卻鍵、滑鼠失靈等等)也沒人及時修理,一些同學離開後不下機,導致他人不能登陸,等等。

為什麼同學們不願意報呢?部分原因可能是值班的人態度差。我一般有事就要找人解決。某次突然停了電,我特意觀望一兩分鐘,只見其他人都嘆息,但沒有人去彙報。我過去跟值班的人講,他一幅漫不經心的樣子,去把掉下的閘推了上去。因為電腦非正常關機,無法再啟動了,沒有來得及保存的文件也就丟了。另一次,我忘了時間,系統把我逼出來,但我的文檔沒來得及保存,也不願硬拔優盤,就去找他。他很不耐煩地大聲說,怎麼又是那樣。我說這是第一次,他說上次不是你?我說上次找你是我不能正常登陸。心想:也只有我當老師的才有膽量找你,因為你這態度,學生都不敢問。

圖書館應該是方便使用者的,同時還該有點人性化。國外的圖書館即便是遊客,只要有合法帶照片的證件都能給你一天內無限數次出入時間,而我們自己的教職人員和學生竟然會因為忘了帶借書證除了回去拿就是沒有任何方法進入!在我們這個講究人情的社會,制度訂起來後對一般人就是金科玉律了,但對有關係者,任何制度又形同虛設。

03

不能適應行政人員的官僚態度

可能因為人們習慣把行政和管理連用,或者由於其它原因,致使一些做行政的人就覺得自己是管理人員,是老師的老師,因為老師們去辦事都稱他們為老師,新人還得怯生生地用笑臉去應接長臉和不耐煩口氣。

學校各類行政人員多數沒有服務意識。圖書館內總台管理員基本一問三不知;電子橫幅堂而皇之地定格在近二十年前的時間;財務處一排人坐著收納核實交件,沒有了筆、紙等一概不管,靜觀來者慌亂。某次我問他們去哪裡拿,回答是不知道。那難道不是他們份內的事而是讓來交件報帳的人自己準備?

我的其他困難從辦《居住證》、爭取住房到開課都有周折。最初入職有筆錢,某行政員竟然計劃「吃」了我的發票。幾天交流無果,死腦筋的我提出打電話找快遞員核實時,他才說找到了。

因為居住證出了點么蛾子,導致教師資格證難辦(差點也影響到孩子上學),因為沒有資格證就不能上本科課程,而不教本科課程,不僅影響年終考核,也沒有教學補貼。但是,同時入職的同事卻都能正常上課。又令我氣憤的還有那次辦出國手續的經歷。不知道是後台硬還是什麼原因,那個女的工作態度極差。從辦護照到簽證,好幾次剛上班的時候都不在座位,旁邊負責其它事務的工作人員還得叫人去找回來。

說好對方付費,但她事先不講清楚政策和制度,使得我自己不得不支付簽證、保險等費用。最惡劣的是,等我去還護照那天,直接給了個忽視。我禮貌性問好,並告訴她說來還護照和《出訪總結》。她看了我一眼,不理睬,繼續看其螢幕,最後還是旁邊一個實習生(?)說「交材料?給我就好」。差點發飈,但是忍了,因為我很清楚,國內環境中,沒有人脈的我不能「得罪」任何人。

說到制度,該大學在有些方面也欠規範。比如房子,與部門領導關係好點就可以早點分到,或者樓層選擇就會好些。關鍵的是作為一個大學,從來不想到應該規範辦事:合約期未半,就漲房租,事前根本不通知也不徵求意見,更不要求重新簽署協議。房租漲了,但工資不作相應的調整。圖書館閉館也不發郵件通知,用戶非得到了去讀門上貼的通告;電腦房沒有停電或者做清潔也不通知或說明,用戶來了都在外面等或者默然離開。關於這些,請不要用國情和習慣說話,而應該用是否利民便民和合理來論事。做些相關規定能花什麼錢嗎?負責相關工作的人責任心在哪裡?

選擇「歸海」的理由還有很多,比如國內不要我這種最不賺錢的文科,又如還可以去一個辦公條件、待遇、國際排名都比它好十倍的學校,等等,但是為了節省你我的時間,就此打住。

本文來源:募格學術原創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e3P_20BMH2_cNUg5M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