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持續的改變,都不應該太辛苦

2019-07-27   做個人生贏家

點擊上方「人生贏家」,馬上關注

唯有「從簡單開始」,然後量力而行,逐級進行,才能在慢慢地適應改變帶來逆境的同時真正提升自己。

01

有人曾經說過,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作家,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加上使用了恰當的方法。

堅持寫作這麼久,我卻覺得自己的長進並沒有多大,每次看別人優秀的作品,我都感到汗顏。

我不明白,為什麼人家可以每天堅持上萬字的更新,而且能讓人看得興趣盎然,看完之後還有所收穫。

後來,我得出一個結論。那是因為我付出的努力還遠遠不夠,甚至方法也不見得高明。

所以現在我每天堅持一兩千字的文章,都會感覺很吃力,但如何能夠加倍努力,繼續堅持下去,終有一天會有所成就。

不過,最近當我了解到一位編劇年輕時候的故事時,卻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02

當時他剛畢業,目的就是能寫出足以搬上銀幕的小說。為了這個目的,他買了很多寫小說和編劇相關的書籍,而且每天都要花上一個半小時來磨練自己的文筆。

為了參加專業的小說研習班,他不惜花費半個月的工資,犧牲周末的時間。那時候的他,每天都覺得特別有拼搏的動力。

一年過去了,他寫出的練筆小說已經超過整整的一沓,足足幾百萬字。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就是相當於每天1萬多字,連續不斷,堅持一年。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也曾經每天堅持寫日記,每篇大概是500到1000字。還不到人家的1/10。

然而,即使是這樣程度的努力,這位編劇第一次參加青年小說大賽的時候,還是落榜了。

按理來說他這麼年輕,第一次參加比賽而已,落榜了很正常,以後還有很多的機會。

但那次比賽他傾注了全部希望的美夢,一時間遇到了踏不過的關,讓他的興趣力隨著失敗急驟下降,行動力也對應降低。漸漸地,對事情的渴望度也不再增加,拖延因此滋生。

之後他還參加了幾次比賽,但是因為稿件一拖再拖,最後出來的質量也不高。

更讓人唏噓不已的是,後來他還參加過幾次比賽,結果成績甚至都沒有他第一次參賽的好。

03

有一種學習方法叫逆向學習法。就是從最難的知識點開始學習,越往後就越簡單。但這種學習法只適合有一定基礎,有一定經驗的人士。

對於初出茅廬的菜鳥,其實並不適用。

就寫作來說,更要從簡單開始,一步一步踏實的前進。

談到怎麼寫出好文章,暢銷書作家貓妖叨叨說,第一急不得,第二細心挖掘素材很重要,第三一定要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關鍵是,還是得沉住氣,一步步來,按照自己的實力逐步上台階,否則中間很容易出現厭倦頹廢的狀態。

寫作本來就是個精雕細琢的過程,多少青年作家的作品,都是他們在無數個黑夜裡,不放棄的一個一個敲出來的,一次不行就寫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直到滿意為止。

這些作家,當年也是付出了許多我們想像不到的努力,冒著屢次被斃稿的風險依然沉住氣繼續碼字。

為什麼他們能夠沉住氣堅持下去?那肯定也是一步步逐漸提升水平的過程,而不是每日懸樑刺股式的拼搏。

太過困難,太過辛苦就很難堅持,更難獲得成長的樂趣。

那位編劇說的很好:不管做什麼,如果逼著自己囫圇吞棗,那只有作死一個結果。

04

唯有「從簡單開始」,然後量力而行,逐級進行,才能在慢慢地適應改變帶來逆境的同時真正提升自己。

一旦「存活率」高了,自信程度和抗挫能力雙倍提高,拖延自然就減免了很多。

有人說,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這句話永遠都不會過時。

當我們要做一件複雜的事情時,就要儘可能降低或改變這個行為的門檻,從最簡單的那個部分開始。

如果某個作家寫的文章特別好,我們很羨慕,想學他寫文章的技巧,那該怎麼辦?

方法當然有很多,我們可以找類似文體的學習資料,研究它的結構,敘事方式等等,然後套用到作者的文章裡面去分析,去學習借鑑。

但這種方法很容易半途而廢,因為我們在看那些學資料學習理論的時候,可能就會知難而退了。更別說,套用到具體文章裡面去分析了。

其實我們還可以用門檻更低,更簡單的方法去學習作者寫文章的技巧。

比如,把他的所有的文章都找出來,抽時間把它們看完。因為對他的文章感興趣,所以看起來也不會太辛苦。如果文章太多,我們可以每天看幾篇。

看完之後想一想,他寫得好的地方在哪裡?然後把那些地方標示一下,或者摘錄下來。

看多了,我們自然能夠發現作者寫文章技巧,學習到甚至作者都不曾察覺的優點。

05

寫作是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更是如此。

有些人感覺自己非常頹敗,給自己規劃了一個滿滿的日程計劃,可是沒有堅持幾天就堅持不了了。

並不是因為他們失敗,而是他們沒有遵循較為科學的辦法,一次性跳離自己的「舒適區」太遠,沒有循序漸進,讓自己的身體適應這種大變化,才會造成看起來的失敗。

總之,身體對改變需要一個適應期,如果這個改變過大或過於激烈,身體受不了,那麼很容易造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無效重複。

倘若要讓改變更長期,就要從簡單的事情開始,讓我們對環境產生更好的生理適應,從而避免觸發大腦的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