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集街道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為基礎,以集體產權股份改革為保證,紮實推進財政部「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試點工作,努力構建梯次推進、全面提升的發展格局。2019年,53個村集體收入均突破5萬元,在全縣率先實現「跨五」目標。
草莓移栽季節,彭集街道馬流澤村龍澤生態園的草莓種植大棚里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來,馬流澤村藉助改革試點機遇,將土地由集體統一流轉,創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既盤活了村裡的荒片等閒置資源,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原來的「亂窩窩」變成了如今的「金餑餑」。
彭集街道馬流澤村村委會主任馬勝銘:「2016年,我們成立(龍澤)旅遊專業合作社,建有8個冬暖式大棚、10個日光式拱棚,主要種植草莓、西紅柿和菜花。去年我們實現集體增收45萬元,安置創建就業崗位20多位。」
務工人員呂修池:「來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了,在這裡每天六七十塊錢。」
發展因村施策,致富各有妙招
圍繞「生態立縣、綠色發展」定位,彭集街道支持鼓勵各村做好綠化文章、培育生態財源。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張圈村在「一戶多宅」清理出來的40畝荒片和3公里的大街小巷兩側,種植了綠化苗木七萬餘棵,實現了「藏綠於村、儲富於林」。
彭集街道張圈村婦聯主席李蘭:「以前的時候這兒很髒、很亂。現在都改善了,種上了冬青、石楠球。種上這些東西村民都很滿意,村民們都可以有一部分收入。」
葦子河村採取「公司+合作社」的模式
成立合作社發展規模種植,不僅流轉本村土地400畝,還流轉了周邊村莊土地260畝。同時盤活村級老糧站,成立糧食購銷公司,與合作社和周邊村莊的種糧戶簽訂包銷協議,實現抱團發展,共同富裕。
彭集街道葦子河村黨支部書記張振平:「我們糧食供銷公司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今年收購糧食是500多萬斤,有望實現增加收入20餘萬元。我們種植了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根據今年長勢,預計我村土地合作社今年能增收15萬餘元。」
圍繞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彭集街道藉助財政部「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試點機遇,不斷加強頂層設計,探索形成盤活資源、稅收返還、綠化增收、抱團發展、服務創收、鄉村旅遊六種村集體經濟發展類型,努力培樹一批集體增收先進村,提升一批集體收入中間村,轉化一批集體經濟空白村。2019年,53個村集體收入均突破5萬元,在全縣率先實現「跨五」目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PtFL3QBd8y1i3sJfg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