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從來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

2020-01-31     新氧

2020年1月30日,新型冠狀病毒病例逼近8000例,超過了17年前的SARS。


數據截止至2020年1月30日19:00。


根據鍾南山老先生的判斷,經過7-14天的高發期,疫情「高潮」可能即將落幕。目前各方「戰疫」工作不斷取得了新的進展。

1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接受央視專訪時表示:根據這兩天的數據變化,我們期盼的疫情拐點將要出現。

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是要理智冷靜。其實我們一直生活在危機中,疫情時有出現:2017年,「豬流感」在印度肆虐;2019年,剛果爆發伊波拉疫情。

只不過這些「戰區」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遙遠,所以被我們忽視了而已。這幾日羊在家宅著刷紀錄片,突然發現有部新片上線,名字很長:《流行病:如何預防流感大爆發》


在這個紀錄片的第一集,便拋出這麼一個觀點,現在看,就像是預言:「下一次疾病流行只會是時間問題,我們不知道會在哪裡如何發生,但肯定會發生。」


隨著這部紀錄片的上線,這句話仿佛立馬就應驗了。



這部紀錄片還讓羊看到了,在我們不知道的角落,一直有人默默無聞地駐守防疫最前線,居安思危。



《流行病》這部紀錄片並不是治癒向的,甚至還頗有些凝重,但意外的特別能平復現在這個階段的焦慮情緒。



因為,它給對於病毒並沒有太多認知的普羅大眾一個了解的通道,建立起理性的橋樑。人類一代一代繁衍至今,時刻處在病毒的威脅下,我們和病毒的抗爭,從未停歇。


—— 遺忘和忽視 ——


《流行病》的開頭,讓羊有些懵逼:一隊研究員在荒山老林里做勘探,他們在搜尋什麼?



‍沒多久,節目就給了我們答案:原來他們正測量土壤的密度變化,估算掩埋其中的遺體數量。



100年前,有種致命的流行病毒席捲全球,感染了上億人。


研究隊所考察的,正是當年病毒肆虐時的「萬人坑」。



時光荏苒,那片公共墓地早已被植被覆蓋,普羅大眾更是忘卻了那段慘痛的歲月。



讓我們先回到1918年,在世界史上是個關鍵節點——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戰截止於這一年。


這一年,新民學會在長沙成立;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國內首次發表的白話小說。


也是這一年,世界範圍的流行性感冒襲擊了上海。



「流感」,流行性感冒的簡稱,聽上去一點也比不上「癌症、白血病」這類名詞有「震懾力」。


和一戰相比,這次流感疫情仿佛不值得載入中學歷時課本,但,它所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總和。



疫情的爆發,從來都不是是否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爆發的問題。



在疫情爆發的最開始,很多人總是盲目樂觀——「只不過感個冒發個燒而已」…



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能夠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新流感變種。


而人體的免疫應答,也許跟不上病毒變異的速度。



全球化發展至今,新型流感的傳播速度和範圍更加難以估算。




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引發疫情。



但就算有血淋淋的前車之鑑,很多人對此沒有投入足夠的重視。


2014年至2016年,史上最嚴重的伊波拉疫情在西非三國蔓延。



伊波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高死亡率、高發病率,目前沒有預防手段,可以說令人聞風喪膽。


要知道,愛滋病和SARS被定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嚴格)。



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人大意了。


2014年,伊波拉「登陸」美國,瞬間引起了民眾恐慌。

哪怕伊波拉病毒當時正在大洋彼岸肆虐,但美國相關政府還是放鬆了警惕。「沒有人能料想到伊波拉病毒會登陸美國,也就沒有相關的監控或有效篩查措施。」


但還是有一批有識之士,居安思危,從來沒有放鬆過警惕。


他們或身處醫療體系的最前線;或跟蹤病毒來源,嘗試在病毒變異前進行研究,切斷感染通道。



—— 預防和抵抗 ——


羊在看《流行病》的時候經常在想:這部紀錄片就像是一出預言,還是立馬就應驗的那種。



在其中,有太多細節,現在看起來特別眼熟。


比如說,打噴嚏時要用手肘捂住嘴,而不是手。



再比如說,紀錄片中再三強調了病毒的傳播途徑。



在國際相關醫療組織奔赴伊波拉疫區後,當地居民對其並不信任,「醫鬧」事件頻發。



甚至會上升到性質惡劣的暴力事件。


疫情從來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


在病毒和「醫鬧」的夾攻下,2014至2016年的西非疫情,有600名以上的醫務人員被感染,犧牲過半。



有些奔赴疫區、遠離家鄉的醫務人員堅持不住了,他們不是沒想過放棄。



但是什麼讓他們堅持了下來呢?


醫者仁心!



有些行業,沒有一腔熱忱和赤子之心,是幹不了的。


「拯救十人的快樂,也抵消不了失去一個病人的悲傷,當我的病人沒能倖存下來,我經常為他們流淚。」


疫情從來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


今年的除夕夜,在這個團圓的節日裡,一批又一批醫務人員聚集在一起,共同奔赴武漢。


某位人夫在送妻子出征武漢時,放心不下地喊話:


「趙英明兒,平安回來!你平安回來,勞資包一年家務!」


這是一個丈夫的擔心和不舍,這是2020年開年的「最美情話」。



鍾南山院士醒大家: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


可年過80的他,卻在此時選擇逆行去武漢。


在這個時刻,很多人都堅持在崗位上,沖在「戰疫」的最前線。



紀錄片《流行病》還向我們展示了,有一批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團隊,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默默無聞地做著貢獻。



對於很多人來說,疫情過去了就過去了,日子照過;但對於有的人來說,這個事兒過不去,逮死磕!


2004年,在非典疫情過去後,石正麗帶領團隊默默無聞的追蹤了病毒13年。



在這個過程中,專家團翻山越嶺,最遠曾到達西藏的林芝,可以說幾乎跑遍了全中國。


終於確定了SARS病毒的蝙蝠起源。



這些年很多「知名」的病毒都和野生動物有關聯,有研究人員做過統計,發現有超過70%的新發傳染病來源於動物。



當年SARS最早的病例,大多有和野生動物接觸的歷史。



2020年1月26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檢測結果現實,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存在大量新型冠狀病毒。


紀錄片《流行病》,一再強調了流感病毒是來源於野生動物。


那疫情的鍋就可以甩到動物身上嗎?



實際上這些病毒不是現在就出來的,它往往是和自然宿主長期進化了很多很多年。這個病毒不是衝著我們人而來的,它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不斷地繁衍下來。


——石正麗



我們先看看伊波拉是怎麼來的:非洲有些地方,以捕獵野生動物來獲取食物。


就這樣,伊波拉病毒多次從叢林走向人類社會。



馬來西亞的尼帕病毒,之所以感染到人類身上,也是與人類活動脫不開關係。



換句話說,如果人類不去招惹野生動物,某些病毒從動物到人的傳播鏈就不會發生。



2004年的年初,廣東省發布了一條禁令,嚴禁野生動物交易,關閉了野生動物市場。

這個政策對控制非典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要杜絕野生動物消費、減少對野生動物的侵害、減少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侵擾,只有達到人類與野生動物和自然的和諧環境,我們就會減少病原從野生動物傳播到我們人類的機會。」


——石正麗



簡而言之:請離野生動物離的遠一點!嘴巴要管牢!



值得注意的是,李蘭娟院士雖然號召大家加強寵物管理,但原意是:寵物最好和人一樣,沒事憋瞎溜達,以防萬一。


但在某些不良媒體曲解下,不少飼主在恐慌情緒中,做出相當偏激的行為…


不理智行為除了引發公眾的不良情緒外,於疫情沒有任何幫助!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寵物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遏制疫情,需要的是醫生、大眾、政府三方通力合作。



我們能可以看到,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1月28號中午,山東壽光15輛滿載各種新鮮蔬菜的大卡車運往武漢,在此後的10到15天,將持續向武漢供應蔬菜。


對我們個人而言:不信謠,不造謠,不傳謠,聽從指揮,老老實實宅在家。


出門戴口罩,回家勤洗手,不給「前線」添麻煩,也是在做貢獻!對待這次疫情,我們雖要小心謹慎,但更不能陷入恐慌情緒。


其實,我們一直與病毒做抗爭,一生中可以感染上百種病毒,只不過大多數病毒被我們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清除了。還有些病毒,甚至會和我們終身相伴。



就像是流行於2009年的H1N1(又名豬流感),在一年的時間內蔓延到了全世界,感染了20億人。


但當時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並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疫情中。



正如羊開頭所言:人類一代一代繁衍至今,時刻處在病毒的威脅下。


我們和病毒的戰役就像是打怪升級,難度越來越高,我們反而越來越堅強。



病毒感染還會再來,我們和它的戰鬥是游擊戰,更是持久戰。



羊知道:在我們所不知道的角落,始終有人守在第一線,時刻保持戰鬥狀態。


在這裡,羊要感謝所有在最前線的醫務人員!感謝所有默默做研究的專家團隊!感謝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羊還要感謝所有聽從官方指揮、戴口罩、勤洗手、宅在家的小可愛們!


再堅持一下, 等到春暖花開時,我們再一起在陽光下撒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6cg-G8Bgx9BqZZIulI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