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不是藥神》能夠非常快速地成為暑期檔最大爆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期電影點映造勢。
大規模點映引發觀眾化身自來水,自發在社交媒體上為電影宣傳。
畢竟在網際網路時代,電影口碑傳播都是秒級速度,更何況比起官方宣傳,民間自來水的聲音則更加有信服力。
而今年暑期檔,又一部國產片《哪吒之魔童降世》(7月26日正式上映)在點映期間爆了,看過的觀眾幾乎都五星好評!
為啥?
燃!
首先是故事燃。
經典神話故事被加以新改編,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人們口中稱頌的小英雄哪吒變成了聞風喪膽的混世魔王,「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昔日的死對頭敖丙竟然又成了哪吒的宿命羈絆,時而化身知己相互陪伴,時而劍拔弩張對立決鬥。
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太乙真人的變化也讓人大跌眼鏡,操著一口流利的川普,渾圓可愛。
其次是畫面燃。
製作團隊耗時3年打造,良苦用心在預告片中就可見一斑。
詭譎的地獄火海中,龍王盤旋而臥。
哪吒手拿火尖槍,掀起驚濤駭浪。
還有這段烈火重生,絕對是那個神話里三頭六臂唯我獨尊的戰神。
看他直衝入雲霄與敖丙鬥法,燃爆全場。
據悉,電影全片有超過1400個特效鏡頭,構成了成片的80%,同時這也將是首部將在IMAX影院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場面炸裂好看。
而這一切核心都源自於電影的中心人物哪吒。
作為陪伴一代又一代人長大的經典熒幕形象之一,「哪吒大鬧東海」、「割骨還父,割肉還母」的故事家喻戶曉,使其成為代表性的具有反抗意識的英雄。
日後的所有影視作品改編都是建立在他的逆骨體質之上。
1974年,由張徹導演,傅聲、曾志偉主演的電影《哪吒》講述了哪吒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的英雄事跡。
哪吒身上的逆鱗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以血肉戳破皇帝的新衣。
國產巔峰動畫《哪吒鬧海》中的哪吒則是反封建反強權的象徵。
電影將民間盛行的迷信求雨習俗代入到電影中,描繪了一幅百姓跪在河邊祭祀叩拜的鬧劇。
他們將龍王捧為至高無上的天神,慢慢失去了自己對生命的主導權。
到最後連龍王手底下的一個馴海夜叉也敢來到海面上叫囂,大言不慚地喊道「在龍王眼皮底子下面洗澡就是觸犯天條」。
在此番背景下,片中哪吒戲龍王無疑是對封建統治者昏庸之治的嘲弄,哪吒抽龍筋、搗毀龍王廟則是對絕對統治的正面宣戰。
到了現代題材電影中,哪吒的反叛精神已經跳脫了本體的存在,成為一種標誌性的電影符號。
在蔡明亮導演處女作《青少年哪吒》中,哪吒並未登場,只留有一段荒誕的預言,說是主人公陳康生是哪吒三太子的轉世,從此影片叛逆的主題有了一個明確直接的出口。
陳康生就像是現代的哪吒,跟父親的關係疏離敏感,瞞著父母退掉補習班,帶著僅有的1000塊一頭扎進另一個男人的生活里。
反叛家庭,反叛社會,反叛世俗定義下的愛情倫理,青春期里無理由的叛逆就像瀰漫的江水,越堵越洶湧。
電影《少女的哪吒》更為含蓄地將「哪吒」寄托在少女王曉冰身上,好學生的外表下隱藏著更為極致的叛逆。
她割脈還母以表示自己對深深厭惡著的原生家庭的決裂。
作者寫道:「她像哪吒,剔骨還母,徹徹底底地把自己再生育一回。只是她能力有限,沒辦法把自己養育得更好。」
這場反叛的結局在電影一開場就已經寫好。
而回到電影《哪吒之魔童降生》,它由80後導演餃子執導。
導演曾獨立製作反戰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獲得包括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評委會特別獎在內的30餘項國際大獎。
這次執筆改編神話故事,是因為他覺得 「哪吒是最有反叛精神的英雄」。
他反抗命運:
哪吒由魔丸轉世,或許來時路已成定局,但結局還得由自己來書寫。
若命運不公,就同它決鬥到底。
他反抗偏見:
世人不問青紅皂白稱他為妖魔,勢要將他囚禁到死。
就算他想表達展示自己友好,也被人以最大的惡意揣摩。
人心的這座成見大山翻不過又如何?
捅破天那也是別人的事,真正能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只有自己!
他反抗生死:
既是邪物降生,元始天尊自然早就想好對策處置。
天雷劫他躲不過,作別爹娘與它正面剛即可。
花花世界3年小爺玩得夠本!
這樣一個至情至性的哪吒形象出現在當下壓力生長的生活、工作環境中,無疑會給觀眾帶來振奮和力量。
而這也是導演在電影主題深處所堅持的溫柔底色。
40年前,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製作了《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兩部經典動畫。
40年後,先有《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燃起國人對國漫的期待,後又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立起國漫新標杆。
而大聖與哪吒也都是神話中頗具反抗精神的代表,構成了一種傳奇的緣分。
文章轉載自原創作者:沙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