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給人類帶來了數不清的傷痛,但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徹底杜絕和消滅毒品買賣。為什麼?因為有市場有利潤,所以那些毒梟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去販毒,說白了,都是為了錢。
今天要講的這個「大毒梟」相信大家也不陌生,沒錯,就是《湄公河行動》中的那個坤沙。
坤沙號稱是全球12大毒梟之首,美國曾懸賞200萬美元捉拿坤沙。坤沙出生於緬甸(自稱祖籍雲南),幼年喪母,自小有親戚撫養長大,期間混跡在撣邦的國民黨殘部中,並受到一些軍事訓練。
20世紀50年代,他勸說岳父種植罌粟,還為岳父組建自己的衛隊,建立了一支私人武裝。不過坤沙很有野心,他知道當地最有實力的是張蘇泉帶領的國軍殘部,於是在一次部族與張蘇泉部的衝突中,殺死了自己的岳父,並聯合了張蘇泉部。
坤沙與張蘇泉聯合和,通過各種手腕,開啟了縱橫金三角的毒梟生涯。曾一度控制了金三角70%的毒品生產,影響力越來越大,受到緬甸政府的高度警惕。
坤沙兩次被抓,但政府都對他無計可施。第一次是1969年,緬甸政府通知坤沙去緬北軍區司令部開會,坤沙當即被逮捕,並被判處死刑。但當時緬甸政府擔心處死坤沙後,他的軍隊會鬧事,所以一直沒敢殺他。
這時坤沙的參謀長張蘇泉綁架了兩名蘇聯醫生作為人質,迫使緬甸政府釋放了坤沙。
別釋放後的坤沙重操舊業,由於緬甸政府的圍剿,坤沙退到泰緬邊境,用販毒得來的錢不斷更新武器裝備,招募新兵,其武器先進程度一直高於緬甸政府軍。甚至成立自己的「獨立王國」,自任總司令,擁兵六個師。
在巔峰時期,他身邊有3000名精兵,總部霍蒙駐兵6000人,不僅有大量的輕重武器,還有對地,對空飛彈,讓人覺得這就是正規的國防部隊,撣邦從南至北還有約兩萬人的武裝都由他指揮。
不過,在1995年,由於撣族長老發動了「純潔撣邦運動」,坤沙部隊發生分裂,近6000多士兵脫離了坤沙集團。這讓坤沙的實力大打折扣。此時政府趁坤沙集團分裂之際,集結了三個師做好進攻準備,面對政府的態度強硬,坤沙不得不投降。
坤沙投降後,緬甸政府出於安定北部民族矛盾的考慮,沒有人敢下令將其處死。最終,在坤沙的蒙泰部隊投降政府後,坤沙也得到特赦。此後,坤沙和4個老婆居住在首都仰光由軍隊保護的豪宅內,直到2007年10月26日,坤沙在仰光逝世。最終安享晚年!
直到今天,金三角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懷念這位「撣邦共和國總統」。由於坤沙也有著中國血脈,他一生都未向中國販毒,而且曾放下豪言志:「當年西方人用鴉片欺辱中國人,今天我要還回去」。
知道了坤沙的經歷,我們或許知道為什麼這個「毒梟」能得到善終了。因為坤沙不是單純的為了賺錢,他更把毒品作為一種政治武器。只是不管你的目的是創造歷史還是幹嘛,手髒就是髒,沾了血就是沾了血,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