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秦商鞅提出兩策,趙武靈王提出一策,六國用其一則秦國可滅

2019-09-15     秦漢三國風雲

戰國初期秦國並不強大,然而依靠著20多年的商鞅變法猛然間秦國成為西方霸主,隨後歷經「六世餘烈」先後削弱了東方六國的實力,最終在秦始皇贏政的手中完成了統一大業。然而秦國並非「不可滅,」當秦國弱小的時候商鞅曾提出「兩策」滅親,當秦國強大的時候趙武靈王也曾提出「奇襲」滅親,不過這兩策六國之人並沒看懂其中的精髓,以至於覆滅在秦始皇的金戈鐵馬之下。下面咱們就來詳細看看這三個滅秦之計到底是什麼。

秋守春戰

公元前381年秦獻公兵敗河西之地,在這場戰爭中「遊子(遊學之人)」衛鞅來到了河西戰場,當時他從秦國士兵的肚子裡發現了一個重大秘密,那就是:「秦人食草,秦人可畏,」簡單的說秦國士兵的糧食已經消耗殆盡(國力孱弱),但是秦國士兵的依然有著錚錚鐵骨、難以戰勝(尚武之邦)。對此衛鞅便向魏王建議想要戰勝秦國只一策,那就是「秋守春戰,」意思就是秦國雖然國力孱弱,可是其尚武之風非常盛行,與之強行發起戰爭必然會造成魏國大衰。與其如此不如在春天農耕之時發起戰爭,此時秦國必然舉國一戰而荒廢耕地,等到了秋天收穫季節停止戰爭,秦國便無一粒糧食可收,如此幾年之後秦國便會不戰自敗。然而魏國廟堂一向重視出身,衛鞅乃是公叔痤門下的一個「中庶子,」他提出的觀點怎麼可能會得到重用呢?如此這樣一個滅親的好機會便被魏國給錯過了。

拒秦以函谷關內

河西之戰後秦國內有經濟之危、外有東方六國合計分秦,內有外患之下孝公向六國人士發出了招賢榜,此時衛鞅也來到了秦國。在一次「六國辯論會上」商鞅提出了自己的滅秦之計,他說秦國百姓尚武之風非常濃重,再加上擁有八百里秦川作為天險,即使六國擁有百萬聯軍想要拿下秦國必然也要付出慘痛代價。不如以函谷關為界限阻止秦國東出,秦國的重要經濟貨物皮毛、戰馬皆不可出關,六國的糧食、鐵器也絕不西進函谷關,不出幾年的時間秦國國內必然會民生凋敝、軍力落後。此時秦國要麼退居隴西之地保留「宗族血脈,」要麼被六國困死於函谷關之內,總的來說在這樣的「陽謀」下秦國必會不戰而敗。怎奈「三見秦孝公」事件發生後,衛鞅變成了秦國的大良造,不僅滅秦之策被擱置不用,秦國也在危機之中完成了鳳凰涅槃。

奇襲咸陽都城

公元前302年趙國君主趙武靈對軍隊實施「胡服騎射」改革,一躍成為七國中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隨後對當時的「中山國」發動了滅國戰爭,此後趙國和秦國的領土在北方草原地區接壤了。在當時齊國雖然是當時最大的霸主,燕國也時常侵擾趙國邊境,但是在趙武靈王眼中「神秘的秦國」才是最大的威脅,因此趙武靈王便想要將秦國除掉。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據歷史記載趙武靈王曾經隻身去秦國探查情況,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函谷關地勢險要難以攻陷,可是秦國在北方的草原卻無險可守,因此以趙國強大的騎兵部隊抓住時機、奇襲咸陽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將其攻陷。然而趙武靈王在當時卻做出了一個最錯誤的決定,「廢長立幼」並將國家軍政大權交了出去,自己只在沙丘行宮做一個毫無實權的「太上皇,」奇襲咸陽的大膽想法便被石沉大海了。假如當時他真趁著秦國對外戰爭期間,繞過函谷關從北方草原進軍咸陽,很有可能歷史的車輪就會被改寫了。

以上三點計策均是以六國的長處攻擊秦國的弱點,可以說有非常大的可實施性和成功性,然而後世六國之人卻無一人懂得其中的道理,最中只能夠被「秦王掃六合。」隨著時間的發展,秦惠王、秦襄王將魏國、楚國、韓國、趙國、齊國等先後擊垮,呂不韋時期將秦國的經濟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以至於到戰國後期無一國能夠與秦國相抗衡,贏政仗著天險、地利與人和最終完成了大一統,成為歷史上的千古一帝。滅秦商鞅提出兩策,趙武靈王提出一策,六國用其一則秦國可滅,對於滅秦的三策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有自己觀點的可以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repO20BJleJMoPM2i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