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溫暖,感人至深:米勒作品欣賞(附局部大圖)

2020-01-05     當代油畫

讓·弗朗索瓦·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

米勒是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以表現農民題材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畫家,他出生在諾曼第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他用新鮮的眼光去觀察自然,反對當時學院派一些人認為高貴的繪畫必須表現高貴人物的觀念。他說:「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麼也沒有看到過,我只想盡我的能力把它們表現出來 。

《秋天的乾草堆》

(法)米勒,1874年,布面油畫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秋天的乾草堆》局部

《拾穗者》

(法)米勒,1857年,布面油畫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拾穗者》局部

他創作的作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米勒出生於諾曼第的一個農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藝術啟蒙教育。1873年,他來到巴黎,受教於德拉羅什畫室,並在羅浮宮研究學習歷代大師的作品。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龍展出。1849年,他定居於巴黎東南郊外的巴比松農村。逝世於1875年。代表作品有《播種者》、《拾穗者》等。

《晚禱》/《晚鐘》

(法)米勒,1859年,布面油畫,巴黎羅浮宮藏

這幅畫深刻地反映了一種複雜的農民精神生活:畫面上,夕陽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勞作結束了。一對農民夫婦剛聽到遠方的教堂鐘響,便自然而然地、習慣地俯首摘帽禱告。畫家著重於描繪這兩個形象對命運的虔誠。在充滿黃昏霧氣的大地上,立著兩個農產品的創造者,他們感謝上帝賜予他們一天勞動的恩惠,並祈求保佑。這個恩惠就是農婦身旁小車上的兩小袋馬鈴薯!這樣的恩惠竟是他們一天勞動的報酬?形象在畫上是顯得那樣孤立無援,他們體現了農民那種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的性格。簡陋的生產工具,左側一把挖馬鈴薯的鐵杈,兩人中間一隻盛物的破籃子,除此以外,只有他們身上那件襤褸的襖衫。日落給大地蒙上一層蕭瑟的氛圍,畫家在這裡傾注全部心血去刻畫這種蕭瑟氛圍,讓它來籠罩這對可親可憐的勞動夫婦的形象。他著重描繪了農夫婦的虔誠和質樸,寄託了他對農民生活境遇的無限同情。

米勒筆下多女人與嬰孩,她們不著眩目的白衣白裙,也沒有宗教畫里輕盈如羽的飛翔感,全是穿著粗布衣服、躍動著心跳的實實在在的平凡人。

女人在勞動的環境里或立或行,嬰孩在家中或玩耍或入睡,卻都如降臨人間的聖母與聖嬰,散發著一股令人心醉的甘美味道。

米勒許多生動入微的畫面,再現的其實就是他自己的家庭。

他的一生與妻子相濡以沫,他們共同養育了九個孩子,生活雖然清貧,勞作已然艱辛,卻並沒有剝奪全家擁抱在一起的歡愛與溫馨。

我最愛那母親照料著嬰孩、於燈下縫補、教他們讀書織毛線的畫面了,每看一遍心都要沉醉一回。

也愛看他們一家人房前屋後地做吃食、忙農活的生活場景,幅幅勾魂攝魄,直接切入人的情感深處。

那麼柔和的調子,一切籠罩在半透明的朦朧中,充溢著靜謐的美感,洋溢著由衷的歡欣。

他並不一筆一划清晰地刻畫人物的眉目手足,他的勾線與用光都極高明,於若隱若現中,將人物所有的神態與表情都歷歷呈現出來了。畫中五顏六色的光彩使自然的構圖鮮艷而明亮,一道彩虹懸掛在農場左側的天空,春天季節的草木仿佛剛剛從睡夢中甦醒過來,大地一片生機勃勃。大地的農場鮮艷在一種詩意之中,讓那些春天樹木上的葉子幸福的也陶醉了。

學畫的人都知道,用「有」來表達「有」,不夠難。要用「無」來表達「有」,非常的難。米勒的筆在「有」與「無」之間自由穿梭,技藝臻至庖丁解牛的境界。他的筆觸還那麼溫情。

有天賦的人不一定同時被給予財富。當藝術家,如果不是家底殷實,如果作品一時不被需要,註定了就是要與清貧為伴的。因為繪畫的那個過程,無法再去創造其它財富,相反會更加消耗,畫布顏料等等工具,都需要用錢去購買。

為了養自己的繪畫,米勒也畫過他深惡痛絕的巴黎的那些庸俗女郎。但他很快意識到這相當於是自己在走絕路,拐個彎兒不見得拯救了自己的藝術,只怕把未來的藝術生命也要搭進去。

《沐浴的放鵝少女》

(法)米勒,1863年,布面油畫,巴爾的摩沃爾特斯美術館藏

米勒在這幅作品中,表現了純真的鄉土氣息。畫面表現了河畔叢林中的牧鵝少女,正欲下水洗浴,少女的裸體,被畫家表現得豐滿結實,青春健美,濃密的叢林,襯托出少女軀體的優美曲線,遠處的鵝群,平添了畫面的生機。畫家以寫實技巧及敏銳的觀察力,描繪了叢林的光、影,並將少婦的裸體運用光、影效果加以突出,使畫面顯得統一和諧。

-END-

《東方意蘊:俄羅斯參展研修考察之旅》歡迎報名!

聯繫人:張雪嬌

我們尊重原創,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投稿郵箱:art579@163.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mpEfW8BMH2_cNUgpF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