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我們都似曾相識的故事。
每一個中國式家庭,都或多或少有它的影子——
「你給女兒看孩子是有想法的!你到底有什麼想法?」
老公大聲質問。
妻子辛辛苦苦照看外孫女,老公卻覺得她「目的不純」。
妻子震驚不已,但嘴又很笨。
只會說:「我從來沒什麼想法。」
老公依舊喋喋不休。
她很委屈,急得沒辦法。抄起水果刀,砍向手腕。
「咔咔」砍了兩刀,邊砍邊喊:「我沒有想法!我沒有想法!」
圖源:澎湃新聞
她用自殘證明,他依舊不相信。
「那想法不是這樣說的。」
妻子更急了,刀口對準胸口連捅三下。
鮮血嘩嘩湧出,浸濕了睡裙。
她沒有害怕:「流吧,流死算了。」
這時,老公才終於停止了嘮叨。
送到醫院治療,還查出妻子已中度抑鬱。
而這已經不是這個女人第一次自殺。
上一次,她用刀割手腕。
所幸被女兒及時制止。
這個女人是一個典型的中年婦女,家務育兒全包。
任勞任怨。
但老公永遠有理由「挑刺」,甚至動手。
有一年除夕,女人一個人忙活年夜飯,老公在小區門口打牌。
餃子下鍋後,她打電話喊他回家吃飯。
他覺得在牌友面前很丟面兒。
怒氣沖沖回家。進門一句話沒說,拿起掃帚就打女人。
女兒在一旁幫媽媽說話。
誰知他竟轉頭打女兒。
女人趕緊把女兒護在懷裡。
最後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過了一周還有淤青。
同事問起,女人也只說:「喝醉酒摔倒了。」
她一直忍氣吞聲,也只會忍氣吞聲。
小時候為了父母活,成家後為了兒女活。
從來沒為自己活過。
跟大多數中國家庭里的女人一樣。
她出身普通。
吃得起大米白面,穿得起棉布衣服。
餓不死凍不著,但也僅限於此。
普通長相。
膚色暗淡有雀斑,個頭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
丟到人堆里就認不出來。
普通經歷。
放學後要照顧弟弟妹妹,要做飯洗衣,要蒸一大鍋饅頭。
想讀中專,但意志不堅定。
聽從父母意願考大學,卻以兩分之差落榜。
往後餘生,只能以體力謀生。
當過售貨員、和過水泥、搬過磚、壘過牆、燒過鍋爐......
辛苦且廉價。
從26塊工資,干到兩三百月薪。
無論多少,全部上交補貼家用。
那時,她常常想:「啥時候能少做點飯呢?這樣的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呢?」
為了少蒸點饅頭,她相親結婚。
在要麼嗜酒、要麼抽煙、要麼無趣的幾個人中,選了一個正常一點的普通人。
他大眼睛、羅圈腿、不高不矮。
看上去忠厚老實。
只見過三次就嫁了。
從此,收穫一段普通又奇葩的婚姻。
圖源:澎湃新聞
於婆家,她是外人。
婆家沒有她住的房間,每年過年回去,只能一個人睡親戚家。
她說:「就像一個客人。」
於老公,她也是外人。
婆婆說一句大男人不能洗尿布,他就再也沒做過家務。
經濟上卻要求AA。
她既要打工,又要養活女兒。
給工地做飯,做裁縫,掃馬路,送報紙……
圖源:澎湃新聞
掙的遠比老公少。
他在水利局上班。
算是鐵飯碗,但非常摳門。
別人走親戚,都要帶禮條、帶肉,外加一大籃子果汁。
他只拎著四盒小點心。
「每次找他要,感覺像要飯似的。」
他痴迷算帳,一分錢都要算得明明白白。她要是忘了還,幾十塊錢也要叨叨半天。
他總愛挑刺挖苦。
她親親外孫,他一臉嫌棄說口水有毒。
她看一下手機,他就罵罵咧咧:「幹啥呢幹啥呢?你看孩子還是看手機呢?」
說完,他跑屋裡玩起了遊戲。
她問:「為啥總挑刺?」
他大眼一瞪:「你做錯了還怨我挑刺?」
怎麼著,都是他有理。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曾經,她也哭過。
但他罵道:「你眼淚哭給誰看啊?」
圖源:澎湃新聞
後來,她只能偷偷哭。不敢讓女兒看到,更不敢讓他看到。
每次打完,他不覺得有錯,也從不道歉。
最後都不了了之。
她安慰自己:「他就是摳了點、嘴碎了點,最起碼沒找小三,能過就過吧。」
越安慰,越壓抑。
吵架變成打架,隱忍升級成抑鬱。
人生,只能這樣了嗎?
她經常憂傷地想。
也有的女人,不是這種活法。
去年秋天,有一個56歲的阿姨離家出走。
9月1日,兩個外孫開始上幼兒園,阿姨不必再親自帶。
圖源:澎湃新聞
阿姨開始籌劃新的人生旅程。
9月20日,她開始自駕游。
從鄭州出發,一路南下。
去了西安、成都、重慶、昭通、昆明、大理、麗江、海南......
一路慢慢悠悠,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領略了從未見過的山巒大海,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
風景越看越多,笑容也越來越燦爛。
在路上,她第一次吃到辣椒炒肉。
結婚三十多年來,因為老公不愛吃辣,她炒菜從不放辣椒,只能沾辣椒醬。
如今想放多少辣椒就放多少。
再也不用顧忌。
今年春節,阿姨一個人在海南度過。
清晨,在鳥鳴中醒來。
午後,煮上一壺茶,悠閒享受暖陽。
傍晚,和天南地北的人閒聊。
前所未有的從容,自在。
她不像別人的妻子、母親、外婆。
不必忍著腰酸背痛,忙活一大桌年夜飯,伺候一大家子。
不是免費的保姆。
簡簡單單包了一頓韭菜餡兒餃子,還沒開鍋就香氣四溢,引來一幫車友圍觀。
圖源:澎湃新聞
雖然海南的冬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溫暖。
但她不打算停下。
年後打算北上,東北、內蒙古、新疆轉一圈再南下,到西雙版納過冬。
只要身體允許、家裡沒什麼事,未來幾年都在路上。
圖源:澎湃新聞
年過半百,不再年輕。
沒有大房車,只有一輛白色小Polo。
沒有巨額預算,出發前兜里只剩2000塊。
沒有任何自駕經驗。
沒有獨自旅遊過,僅和女兒去過一次青島。
有的只是一顆渴望自由的心。
她的離家出走,令很多人羨慕不已。
原來真有人說走就走,不懼年齡不跳廣場舞,過得朝氣蓬勃。
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一個是飽嘗冷漠。
一個是自由自在。
一個是受困於關係,可憐又普通。
一個是為自己而活,獨立又稀缺。
但是,我要告訴你們,
這兩位女主角,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同父同母所生。
她們同名同姓,嫁的還是同一個老公!
沒錯,她們就是一個人。
圖源:澎湃新聞
被挖苦的是她。
得抑鬱症的是她。
要自殺的是她。
自駕游的也是她。
她的名字叫蘇敏,一個普通的河南媳婦。
自去年秋天開始自駕旅遊後,蘇敏每天上旅行視頻,逐漸紅遍網絡,感動了無數被困於婚姻圍城的女人。
曾經,抑鬱自殺的她,在網上看到一句話:「婚姻沒有解藥,止痛片很多。」
如夢初醒,開始尋找自己的「止痛片」。
圖源:澎湃新聞
2019年秋天,蘇敏偶然看到一個自駕游視頻。
立刻被吸引了:「人生還可以這樣?」
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聽到「自駕游」這三個字。
從那一刻起,內心蠢蠢欲動。
老公馬上潑涼水:「就你那點錢,還想去旅遊?」
她的退休金只有2000,也沒什麼積蓄。
她開始學習拍視頻、剪輯。
做飯的,腌辣椒醬的,擀麵條的,領外孫出去玩的……啥都拍。
像博主一樣髮網上,想掙點錢。
老公又一頓嘲諷:「掙了幾萬啦?」
疫情期間,看到那麼多人感染,蘇敏更堅定要按自己的意願活一次。
自駕游開始提上日程。
帳篷、戶外電源、儲物櫃、車載冰箱、水箱……
一件一件添加到購物車,孫兒一上學就下單了。
外人欽佩她有勇氣,只有她知道與勇氣無關。
「我沒想那麼多,就想一個人靜靜。說實話,如果家裡很好,誰願意跑出來啊?」
她有時想如果讀中專,應該會過得更好。
母親卻說:「你別埋怨,你的命就是這樣,你掙扎不出來的。」
可是,讓她放棄中專的,明明是父母啊。
她也清楚記得,父母當初不同意婚事,是她硬要嫁。
的
果然,月子裡沒吃到一口肉,還要天天洗尿布。
跟母親抱怨,想回家。
母親說:「不讓你結婚,你自己找的,自己受吧。」
既然妥協也好,自己做主也罷,最後結果都要自己承擔。
那為什麼不幹脆按自己的想法活呢?
趁著還沒那麼老,趁著還有時間。
對蘇敏來說,自駕游就是那個止痛片。
在旅途中,她收穫了從未有過的感動和照顧。
有的粉絲提供住處。
有的送來些吃的。
有的邀請她去家裡吃飯。
有的車友讓她停中間,給她擋風。
但她很清醒:
「我最終還是會回到那個家。」
如果老公能改,還是一家人。
如果他受不了一起生活,那就分開。
如果他還是愛挑刺,就分開住。
「一旦母親或者老公身體不適,我肯定要回去照顧,不能甩給女兒吧?」
但在那之前,她要一直在路上。
不是說所有人都要離開家旅行,但是人應該做自己,為了自己而活。
「希望廣大女性朋友們,勇敢地活出自我!」
說這話時,蘇敏眼神明亮堅定。
仿佛從未被傷過。
宛若新生。
圖源:頭條新聞
當今中國,越來越多的蘇敏,正在新生。
她們開始自由、開始獨立,但並不自私和不負責任。
你——正在閱讀本文的朋友,一樣可以。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看到新的可能。
作者:水門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