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小城每年召開諾貝爾獎得主大會,還設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兒童節

2019-10-25     沙漠玫瑰Rose

每年10月都是公布諾貝爾各獎項獲得者的時候,讓我想起了曾去過的德國小城林道。

有一本旅遊書中曾這樣評價她:以阿爾卑斯山為背景的小鎮風景如畫。

在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國交界處有一個德語區最大的淡水湖——博登湖(Bodensee),因三國交界於此又被俗稱為「三國湖」。其背靠阿爾卑斯山,陽光明媚,氣候溫和,湖畔是發達的葡萄酒產地,湖中盛產鱒魚、鮭魚等美味食材。

三個國家的國界線就在湖中央,博登湖的北岸,德國境內有一處風景宜人的半島叫林道(Lindau)。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帝國時代,1189年,林道建造了第一座教堂——聖施特凡教堂,1274年正式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城市。1655年,為了紀念神聖羅馬帝國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歷史上的第一次歐洲國家大混戰),林道在1655年舉行了第一屆「兒童節」,並且把每年7月的第四個星期三定為傳統的「林道兒童節」。我們所熟悉的「六一國際兒童節」是1949年才設立的,林道這個節日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兒童節了。神聖羅馬帝國衰落後,1804年林道被劃割給了奧地利,次年奧地利把林道歸還給了巴伐利亞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林道曾由法國占領並管理,1955年管轄權被再次歸還給巴伐利亞,這座命運多舛的小城也就成了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之路」的起點。

林道的名字來源於Linden Au,意為「在菩提樹下興旺發達的湖邊窪地」。所以,直到今天林道的市徽上都有一棵枝繁葉茂的菩提樹。

林道市徽(本圖來自於網絡)

林道的老城區建在博登湖右岸面積僅0.68平方公里的一個小島上,小島由一座建於1853年的火車堤壩和另一座橋同陸地相連接。前方是碧波萬頃的博登湖,映襯著巍峨的阿爾卑斯山。因其位於三國交界處,二戰時倖免於轟炸,老城裡的中世紀建築基本保護完好。又與瑞士、奧地利相鄰,湖光山色,風景宜人,又有德國的「伊甸園」之稱。

林道歷史上就是商貿重鎮,交通也十分便捷。自駕從慕尼黑出發,沿96號公路只需不足2個小時的車程。如果乘坐公共運輸,每天也有數班火車直接到島上

林道火車站

我定的酒店就位於林道老城中心,停好車就前往林道港。竣工於1856年的林道港被譽為「博登湖上最漂亮的港口」,一座6米高的雄獅雕塑和33米高的燈塔遙遙相對矗立於博登湖畔,將港口分為了內港與外港,仿佛是守衛林道港入口的左右門柱,被稱為林道的名片。

博登湖煙波浩渺,景色秀麗,我到林道的時候,天氣並不晴朗,但從林道港向南眺望,依然可以看到遠方連綿起伏的阿爾卑斯山。雖然此時並沒有藍天白雲的襯托,陰雲低低地壓在山頭,卻仿佛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震撼之感。

坐擁湖光山色的小城三面環水,是一座天然的港灣。獅子是巴伐利亞州的標誌,這座燈塔也是巴伐利亞州唯一的燈塔。19世紀時,因巴伐利亞國王派兵幫助拿破崙抵抗普魯士和俄羅斯,為了表示感謝,拿破崙當著巴伐利亞國王的面,在地圖上用筆一划,就將林道劃入了巴伐利亞的版圖。

在林道港乘船遊覽博登湖,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體驗。在林道港碼頭上船,大約一個來小時的時間,遊船沿湖邊航行,經過康斯坦茨、布雷根茨等城市,接近奧地利、瑞士岸邊,由於三國的國界線在湖上,不知不覺就在一個小時內游遍了三國。

陰天下的博登湖更有一番浪漫風情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世界上最小的古城之一,但可別小瞧這座不起眼的小城。雖然林道只有兩所高中,並沒有建立大學,但自1951年起,小城每年六月都會迎來一次盛會,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在林道舉行論壇,來自世界各地數十位諾貝爾醫學、化學、物理學、經濟學獎的得主和數百名優秀青年學者雲集於此舉行論壇,進行學術交流,從而給林道的湖光山色又增加了一道炫目的科學光環。

有人戲稱,此時的林道匯聚了「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也許是小城風景如畫,也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想遠離追逐名利的塵世喧囂,享受片刻純粹的度假。她那麼與世無爭又傲然獨立於博登湖畔,港口的船隻承載了揚帆起航的美好祝願。

漫步於古老的石板路上,靜靜感受這座小城獨特的歷史韻味。相比起大城市而言,歐洲的小城市都鮮見高樓大廈,高低錯落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建築多是商鋪、酒吧和餐廳。老城區蜿蜒曲折的街道連接起小巧精緻的廣場,給人歲月靜好的感覺。

抬頭仰望,老城區的很多房子上有奇怪的標誌和年代,這是由於房屋歷史悠久,每轉手一次,這個家族就把自己的名字和族徽刻畫在外牆上。

坐落於老城中心的市政廳建於1422-1436年間,起初採用哥德式風格,15世紀又融入了文藝復興式,外牆上繪製了精美的壁畫。歐洲的許多市政廳都免費對外開放,遊客可以隨意入內參觀,不需預約。市政廳首層是圖書館和資料庫,上面兩層用於會議和辦公。

火藥塔矗立在林道小島的最西端,屬於城牆的一部分,它於1508年修建,最初作為軍火庫用。

修建於1380年的「盜賊塔」因歷史上曾被用於監獄而得名,它也曾是林道老城牆的一部分,主尖塔的旁邊附帶著4座六角小尖塔。

第二天清晨陽光正好,沿著湖邊漫步,清晨的林道更像是小家碧玉

遠遠望見這座「磨衣塔(Mangturm)」,又名「行會塔(Alter Leuchtturm)」,看上去像是另一座燈塔。它曾是修建於12世紀中世紀防禦工事的一部分,20米高的塔樓用於瞭望和防禦,當時只能通過吊橋登塔。1859年,港口旁的新燈塔建成後,磨衣塔失去了作為信號塔和觀察哨的作用,重新整修後,屋頂用琉璃瓦覆蓋。塔邊曾有兩棟建築,一為磨坊,二為製衣坊,取兩棟建築的德語詞各一部分,就組成了今天的名字。

雖然林道在中國遊客中並不算熱門,但一直都是歐洲人度假的熱門目的地之一。來到港口畔的餐廳,一紮啤酒,一杯咖啡,一份冰淇淋,乃至一份報紙,便可消磨整整一下午的時光……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_swB24BMH2_cNUg5s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