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別玩了,要麼像「北上『騷』資金」那樣,面對全球暴跌「露出獠牙」(科創板打新的「無風險『超額收益』」自然會繼續,近期所謂的「風險」,更多談的是「缺乏政策關懷」的主板;反倒是在當前這種「內外風險」齊至的惡劣環境下,反倒可能凸顯「隔離於外部貿易風險,也與傳統經濟的衰退『無多大糾紛』的科創板的安全性」;而對於部分追求更高安全性,不太糾結於短期收益的投資人而言,高收益債等固定收益品種,也是不錯的選擇)……
從「貿易談判」超預期利好後的「高開低走」,到歐美經濟超預期的萎靡,全球暴跌之後的「低開高走」,對那些「早有準備」的「精明資金」而言,是又一次「磨牙」的機會來了!
周三(14日)早間,美國2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較10年期國債收益率高出1個基點,為10餘年來首次出現二者收益率倒掛現象。
2年期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倒掛,通常被視為經濟衰退的可靠而強烈的預警訊號。
在此之前,美國3個月期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3月份開始就已經出現倒掛現象,並持續到現在。
不計周三這次,自1978年以來一共出現過5次2年期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倒掛現象,全都是經濟衰退的可靠先兆。
受上述利空消息的衝擊,14日「高開低走」的A股15日毫無意外的玩起「低開」,但卻「出人意料」的實現了「高走」……
這對那些在此前下跌當中「抄底」,又趁著14日高開之後「獲利了結」的「精明資金」,估計又要悄悄的「踅摸哪些是『帶血的低成本籌碼』」了……
在此前的研究當中「逢暴跌就加倉」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生存法則、獲利策略」;
究其原因,關鍵就在於,中期角度看,無論是一波三折,短中期內「么蛾子不斷」的貿易博弈,還是「面臨下行壓力加大」,同時又被刻意「向著『各種斷崖、崩潰』程度去解讀」的經濟形勢,都會成為「空頭髮飆」的契機;
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7.30會議,不僅沒有寄出部分人YY的「『寬鬆』的大殺器」,反倒更明確了「不依靠房地產刺激短期經濟增長」,僅僅「技術性的強調 『針對民生、短板,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發出增加『新基建』的信號」,而政策重心仍然在於「通過深化改革」繼續激發國內消費,更多通過新經濟、新動能來「彌補傳統經濟下行帶來的『增長缺口』」。
一方面內外不確定性風險在疊加、集聚,一方面,政策並沒有如「一般預期的那樣『走老路』」,給部分投資人帶來「廉價的炒作機會」。
在此背景下,主板市場即使喜獲「貿易博弈降溫」的利好,也僅僅以「高開低走」聊以自慰。
14日、15日,A股市場又開始「蹦極」,16日或許繼續「大開大合」,那麼,該如何應對當前這種「高度不確定」的市場?
那麼,該如何應對當前這種「高度不確定」的市場?
無非兩種態度——
要麼,因為看不到貿易風險化解的希望,也不太確定國內經濟增長前景,如今又遭遇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可能的再次衰退」,乾脆「一拍兩散」,割肉離場(運氣好一點的算是「獲利了結」吧),等看清楚形勢,塵埃落定,再做決策;
要麼,像「北上『騷』資金」那些「精明的傢伙」一樣,等待著「暴跌」的契機,繼續「越跌越買」(當然,人家也是很注重「標的安全性」的,類似茅台這些個「大白馬」,或者「有政策、故事」加持的「科技股」)。
而這也就是近期再次強調的:從「超預期的貿易博弈『緩解』利好」,轉瞬間變成「超預期的『美國經濟衰退』的利空」,短期內預期層面的「大開大合」,又一次給精明資金提供了「低吸高拋、做足波段」的收割契機;
對所謂的「長期投資人」來說,繼續執行「逢暴跌就加倉」策略,等待「下一次」的反彈,再獲利了結,持續降低持倉成本……
再次強調,三季度,對主板而言,缺乏「趨勢性機會」(反覆「逢低抄底、逢高了結」倒是可以多做做),而「超額收益機會」,則仍然集中在新生的、沒有太多歷史包袱的科創板上(對於部分追求更高安全性,不太糾結於短期收益的投資人而言,高收益債等固定收益品種,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