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是任何物種的第一需求。
而要生存就必須要獲取能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出能量,而食草動物通過啃食植物,消化並利用植物中的養分。相比較食草動物而言,食肉動物對於能量的利用就要低得多了,它們無法直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它們必須要通過捕食食草動物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食肉動物捕食食草動物,這是再普通不過的自然規律,於是我們也理所當然的認為食肉動物就是比食草動物厲害。不可否認,食肉動物大多擁有強健的體魄、敏捷的身形、尖牙和利爪,武器裝備齊全,外觀雄壯兇猛。但自然界中的食草動物也並不都是弱小的,很多食草動物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弱,比如山林中的野豬和草原上的野牛,當野牛成群結隊的時候,它們的戰鬥力完全可以碾壓草原上最強大的捕食者獅子。
雖然一些成群結隊的食草動物的戰鬥力並不弱,但很少能夠見到食草動物做出反抗。
大多數時候,食肉動物只要一發起進攻,食草動物便會私處奔逃,這是為什麼?這的確是個不容易解答的問題,以獅群和野牛為例,獅群在捕食一頭野牛的時候,很可能會因野牛的反抗而受傷,而且很多時候這種傷還是致命的。
一頭野牛便可以對獅群產生威脅,那麼一群野牛如果群起反抗,獅群根本沒有勝算,那麼野牛為什麼只是一味逃跑呢?在自然界中的確有野牛群對抗獅群的情況,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逃跑還是野牛唯一的選擇。我們很難從問題本身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所以我們可以以更高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從自然規律出發去思考食草動物不願反抗食肉動物的原因。
如果食草動物對食肉動物的捕食行為總是做出反抗,那麼可能就沒有食肉動物了。
我們感覺食肉動物非常強大,而食草動物非常弱小,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其實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有著更多的生存機會。因為食草動物很容易便可以獲取生存所需的能量,而食肉動物則必須要通過捕食來保證自身的生存,而捕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草原上最好的獵手是獵豹,它也是動物界的短跑冠軍,可是你知道嗎,獵豹平均每發動6次攻擊,才能夠有一次捕食成功,可以說獵豹始終遊走在生存與餓死的邊界線上。如果羚羊群每次都對獵豹的捕獵行為展開有組織的反抗,獵豹的滅絕速度可能會非常快。所以我們可以將食草動物不反抗食肉動物的現象當成是大自然賦予食肉動物的一絲生機。
如果沒有食肉動物,也就沒有食草動物了。
如果自然界中沒有兇猛的捕食者,而只有溫和的食草動物,難道不好嗎?不好,因為沒有了捕食者,也就沒有了食草動物。當獅群對野牛發起攻擊的時候,最終被成功捕食的野牛是哪一頭?一定是牛群中最弱小的那一頭,正是因為有了食肉動物,才保證了食草動物種群的優勝劣汰。
黃石公園曾經為了保護鹿群而滅絕了野狼,結果鹿群的整體健康度逐年下降,幾乎到了滅絕的邊緣,而在重新引進野狼之後,鹿群的健康度又再次恢復。優勝劣汰是生物生存和進化的基本保障,任何物種,一旦弱小者得到了完全的保護,那麼整個種群便要開始走向衰亡了。所以如果食草動物有組織的反抗食肉動物,最終只會害了自己。
並不是所有的食草動物面對捕食者都不做出反抗。
在面對食肉動物的時候,有些食草動物還是具備積極反抗的行為的。比如上面所說的野牛,野牛本身是一種體格強健、戰鬥力爆表的食草動物,所以在面對獅子的時候,野牛從不會束手就擒,甚至有些時候,野牛群會放棄逃跑,而展開有組織的反抗,這種反抗是卓有成效的。而且如果野牛發現了落單的幼獅,本著防患於未然的原則,它們會毫不猶豫將幼獅踩死。
並不是只有戰鬥力強悍的食草動物會做出反抗,一些戰鬥力不高的食草動物也能夠做出有效的反抗,比如生活在北歐地區的馴鹿。馴鹿並不是一種戰鬥力很強的動物,但是它們卻發明了一種最為強大的動物陣法,這種陣法被稱之為馴鹿颶風。成群的馴鹿進行高速的螺旋式奔跑,由上俯視如同高速運轉的颶風一般。面對這種陣法,不僅自然界中的捕食者無能為力,就連曾經以捕獵能力著稱的維京人也頗為頭疼。當然,反抗也並不能真正改變食草動物被食肉動物捕食的命運,這就是自然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