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獨拍,雖疾無聲。」這句話出自《韓非子》。是說一隻手揮舞得再快,都只有速度而沒有聲音,想要真真正正地發出聲音,就需要另一隻手的幫助。這樣的道理無論何時都有著它存在的意義。
即使是在現代的國際上,國家首領與手下成員們之間也有著這種聯繫,而我們更多地稱之為「忠誠」與「背叛」。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即使是薩達姆也遭遇過自己手下副總統的背叛。塔里克·阿齊茲,前伊拉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能夠一人身負兩職已經足以見到這個人在薩達姆眼中的重要性。
在他的努力下伊拉克有了很多的改變,可也正是這樣一個人在伊拉克戰爭里,選擇了背叛薩達姆,這事件的背後又有怎樣的苦衷呢?阿齊茲究竟是薩達姆的忠誠臣子還是狡猾叛徒呢?
薩達姆
薩達姆的喉舌:塔里克·阿齊茲
塔里克·阿齊茲出生於1936年,薩達姆出生於1937年,雖然出生在一個時代,甚至出生的年份只相差了一年,但兩個人的性格卻大相逕庭。
塔里克·阿齊茲能成為副總統與外交部長,靠的就是他與薩達姆不同的圓滑、幽默的性格與為人處世方式。
兩人的相識,還要從一個名叫「阿拉伯社會復興黨」的黨派開始,該黨派的核心宗旨就是在整個阿拉伯國家實現 「統一、自由、社會主義」,宣揚阿拉伯的統一和阿拉伯的社會主義,通過統一與社會主義建設,重新煥發出阿拉伯國家的榮光。」
在20世紀50年代,阿齊茲與薩達姆相繼加入了阿拉伯社會復興黨。
因為兩個人的興趣愛好相同,很快兩個人就熟絡起來,成了好朋友。薩達姆也發現阿齊茲身上的閃光點,在大學校園裡他是精通多門語言的學霸級人物,深受同學老師的喜愛。在社會上他也是能夠八面玲瓏的交際之王。
塔里克·阿齊茲
在幾年之後,薩達姆發動了黨內的政變,在成功奪權後他返回了巴格達,那時的阿齊茲也在巴格達的《群眾報》擔任編輯主任,兩人再一次得以相聚。可惜在同年十一月,伊拉克當時的掌權人大肆拘捕復興黨的黨眾,兩人不得已分開,各自逃命。
從1974年開始,阿齊茲正式進入了政壇,先是出任了新聞部長,後又被選為復興黨地區領導機構成員,還曾擔任過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成員等職位,這些工作都為他在伊拉克積累了人脈和經驗,也為他日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1979年的7月阿齊茲幫助薩達姆推翻了伊拉克政府,建立了薩達姆領導的政權,而他也以副總理的身份開始正式參與管理這個國家。
從1983年1月開始,他又擔任了外交部長一職,熟練的外語和圓滑的處事方式讓他在這個崗位上如魚得水,功績斐然。
1984年,在阿齊茲的不斷努力之下,終於讓伊拉克與美國恢復了外交關係,而這之前,兩國經歷了整整十七年的斷交時間。兩個家庭幾年不聯繫都會陌生甚至敵對,更別說是兩個十幾年沒有溝通過的國家,這背後體現的就是阿齊茲個人在交際上的獨特能力與魅力。
在兩伊戰爭期間,也是阿齊茲憑藉自己的外交能力,多方遊說,最後讓美國願意偏向伊拉克一方,還在兩伊戰爭期間為伊拉克提供經濟與武器支持。
兩伊戰爭
在「進攻科威特」期間,為了讓伊拉克政府師出有名,不至於在輿論上處於下風,阿齊茲開始在國際上為伊拉克「正名」,想要樹立一個良好的國際形象,為此他聲稱,伊拉克進攻科威特是出於正義,而非強取豪奪。
現在看來這樣的言論可能沒有多少可信度,但在當時卻是另一番光景。
諸如這樣的事件還有很多,因此阿齊茲也被稱為是「薩達姆的喉舌」,但令人覺得奇怪的是,雖然兩人早年間就相識,且阿齊茲為伊拉克做出了很多貢獻,但他卻始終未能真正意義上的與薩達姆「志同道合」,而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一步步地遠離了薩達姆的政治中心,最後在伊拉克戰爭中倒戈美國。
為什麼阿齊茲如此盡心盡力還得不到薩達姆的信任呢?在國家存亡之際,還有哪些原因使得他倒戈美國呢?
薩達姆
無法真正被重視的阿齊茲
其實阿齊茲與薩達姆之間的問題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在兩個人不斷地成長與交往中一點點擴大的。即使是不熟悉薩達姆的人,也會知道他的許多行徑,這其中更是不乏一眾駭人聽聞的事件,可以看出在薩達姆的性格里,是有某些殘暴的部分存在的。而阿齊茲身上卻少了許多這種「殘暴」,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和平。
在進攻科威特這件事上,兩人就曾有過諸多分歧,薩達姆看來,自己兵強馬壯,正是進攻、搶奪資源的最好時刻。可深諳世事的阿齊茲知道,一旦伊拉克進攻科威特,那麼勢必會遭受國際上多方勢力的打擊,這對於伊拉克來講是致命的。
所以在戰爭開始前,阿齊茲就多次和薩達姆討論過這個問題,可惜最後戰爭還是發生了。但即使是這樣,阿齊茲也並沒有放棄,在戰爭開始後,他還在堅持自己的意見,一度成為百姓心目中停戰的希望,只可惜這仍舊是大夢一場。
諸如此類的意見不合還有很多,這是阿齊茲「背叛」薩達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塔里克·阿齊茲
除卻兩人的意見不和,宗教問題所帶來的影響也不能夠忽略。在中東地區,宗教是個大問題,人與人之間區域的劃分有時就依靠宗教,有些國家治國的理念也是依託於宗教的規矩,兩個人之間能否真正的信任有時也會依賴於宗教。
阿齊茲與薩達姆不同的地方在於,他是基督教的一員,他也是整個伊拉克內閣圈子裡唯一的一名基督徒,這件事從本質上就決定了他根本沒有辦法獲得薩達姆百分百的信任,也沒有能夠進入薩達姆政權中心的門票。
就在這樣長期的不被重視、沒有發言權的環境下,阿齊茲做著苦苦支撐。直到伊拉克戰爭的到來,讓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在2003年,以英美聯軍為主導的軍隊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或許這一天阿齊茲早就已經預料到了,在出席美國媒體的採訪時,面對著全世界的目光,他一身軍裝,身帶配槍的向全世界表示:「迎接侵略者的,不是音樂和鮮花,而是子彈。」
可惜僅在三周後,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就淪陷了。阿齊茲的家人也被美軍俘虜,為了家人的安全,阿齊茲選擇了向美軍投降,在日後的法庭上,阿齊茲陳述了很多他所知道的薩達姆政權的情報,甚至還有言論稱薩達姆藏匿的地點也是由阿齊茲交代出來的。
伊拉克戰爭
令人沒想到的是,雖然已經交代了他所知道的事,可在監獄的日子依舊不好過,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後來他還表示,最後悔的事就是向美軍投降,因為這導致他接下來人生都在監獄裡度過。
2009年,伊拉克高等法院以反人類罪判處阿齊茲15年的有期徒刑,最後在他律師的幫助下,阿齊茲完成了無罪辯護,本以為能就此出獄與家人團聚,可僅在幾個月後,他就被最高刑事法庭以「涉嫌迫害庫爾德人」的罪名判處七年的監禁。
2010年的10月26日,伊拉克高等刑事法庭以「迫害什葉派政黨」的罪名判處阿齊茲絞刑,但時任伊拉克總統卻表示不會簽署阿齊茲的死刑命令,阿齊茲本以為這次能夠離開監獄重回家庭,結果在2015年6月5日,阿齊茲在監獄中去世,享年79歲。
塔里克·阿齊茲
阿齊茲:背叛了薩達姆的愛國者
阿齊茲究竟是忠誠的人還是叛徒,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在筆者看來,阿齊茲首先是個忠誠的人,不過他忠誠的不單單是薩達姆,而是伊拉克這個他傾注了心血的國家。
在面對薩達姆的錯誤指令與做法時,他總會從國家的角度去勸說薩達姆,雖然最後的結果都不盡如人意,但仍舊讓我們看到了他身軀下的一顆愛國之心。
在面對英美聯軍的大舉進攻時,他也沒有畏懼,反而是站出來接受美國媒體的採訪,告訴他們伊拉克的態度,這是在為這個國家保留最後一絲體面,從這個角度來講,阿齊茲絕對是忠誠於伊拉克的。
但阿齊茲對薩達姆的背叛也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在法庭上對薩達姆曾經做過事情的供述也好,還是傳聞里他說出薩達姆藏身的地點也罷,這都是無法否認的背叛,既然是背叛,就值得我們去進行批判。
薩達姆
但我們也要看到,他這背叛之後更多是一個人最真摯情感的表達,面對著家人的安危和薩達姆的種種往事,阿齊茲也會覺得難以抉擇,但在最後,他做出了一個大部分人都會作出的選擇。
當然誠如我上面說到的,有苦衷的背叛也是背叛,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來,阿齊茲是背叛了薩達姆的。
那他究竟是忠誠的副總統還是叛變的異教徒呢?其實我們總是會被自己的思想禁錮住,每個人都是一個複雜的生物,他們的心理是所有人都無法窺視的隱秘的角落,而在這個角落裡,忠誠與背叛又為何不能共存呢?
也許他,塔里克·阿齊茲,真的就是一個存在過的背叛了總統的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