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
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
只因不識自我。
我們被生活所困,為他人所擾,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清凈。
心似白雲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人活世上,誰不是自成風景。我自風情萬種,何必與世相爭;我自心清如水,又何須為煩惱所困?
何為內心的清凈?
惠能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偈》
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麼煩惱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塵。水清水濁,關鍵還是在於你的內心。
一念天地闊,萬事羽毛輕。若靜靜的過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
何為內心的清凈?
李白說: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真正的寧靜,不在於山水,而在於自己的內心。
所以,與其違心賠笑,不如一人安靜;與其在意別人的背棄和不善,不如經營自己的尊嚴和美好。
畢竟人間大事,惟生死而已。
何為內心的清凈?
陸遊說: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臨安春雨初霽》
白牆黛瓦,淡墨輕嵐,棲居在山間小院,早晨在鳥語花香中醒來,午後在一壺熱茶後小憩,晚間伴著月光與家人共嘗家宴……
這樣的淡定心安,誰不願享受?這樣的理想生活,誰不願擁有?
何為內心的清凈?
蘇軾說: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
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在生命中,再無聊的時光,也都是限量版。所以,不要為舊的悲傷,浪費新的眼淚。
就像有人說的,今日之苦,人生之幸。總有一天,我們會感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何為內心的清凈?
趙師秀說: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閒敲棋子落燈花。
——《約客》
人生只為一大事而來,只為一大事而去。其餘的,比如去等一個人、去面對一件事,我們都大可從容。
看開是福,看淡是幸。心若清凈,風奈我何?
何為內心的清凈?
陶淵明說: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
清閒無事,坐臥隨心,雖淡飯粗衣,但自然有一段佳趣;紛擾不寧,憂患纏身,雖錦衣玉食,也覺得萬般愁苦。
但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一個人關注的重點應該是自己的內心,生活可以拒絕給你一棟別墅,一輛豪車,但絕不拒絕給你清風,明月,和內心的安寧。
何為內心的清凈?
王維說: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
白落梅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
煩惱雖多,但總有盡頭。世事自有定數,且讓我們從容度日,與山水共清歡。
何為內心的清凈?
常建說: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題破山寺後禪院》
在這喧鬧的凡塵,我們都需要有適合自己的地方,用來安放靈魂。也許是一座安靜宅院,也許是一本無字經書,也許是一條迷津小路。
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這樣的日子,便是心靜。
何為內心的清凈?
毛澤東說: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清平樂·六盤山》
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只有坎坷不平的生活。就算高貴如國王,也會有煩惱;就算貧窮如乞丐,也會有自己的小確幸。
內心清凈,正確面對困難與得失。就像豐子愷所說:「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周國平說:「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
心靜的人,敢於捨棄,既能放下過往雲煙,又能拿起明日燦爛;
心靜的人,淡定從容,既能丟掉繁雜枷鎖,又能拾起清凈平和。
站在天地之間,笑看紅塵多痛快;站在山水之間,清凈皆是我胸懷。
唱一曲歸來未晚,歌一調湖海茫茫。縱然風起,又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