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總有不少愛好文學的網友問這樣一個問題:李白若活著,能否得諾貝爾獎?這個問題初看起來並沒有多大意義,諾貝爾獎設立時間是1900年6月,此時咱們的詩仙已經去世1100多年了。但仔細想想,網友會問這個問題,顯然也是希望能對這個世界矚目的諾貝爾獎有更多的了解。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答案或許並不會有什麼懸念,這一點從莫言的得獎就可分析出答案。莫言先生於2012年拿下諾貝爾獎,雖然在此之前莫言已經在文化圈內挺有名氣,但是當時中國有名的作家還有很多。比如寫下了《活著》的余華,比如名作不少的賈平凹,為何偏偏是莫言?陳丹青先生認為莫言得獎是西方認識了我們的地位,給我們的一個面子,這個話是有道理的,畢竟來自東方的力量越來越強了。但陳丹青還是沒講明白,給中國面子為何非要挑莫言?
其實關於這一點,咱們還是要從莫言的作品中找答案:
首先,莫言之所以會得獎,是因為他的寫作方式很對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的口味。莫言多數作品是魔幻現實類的,這一點和美國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有相似之處的,甚至有人稱莫言就是在模仿。因為《百年孤獨》,馬爾克斯也拿過諾貝爾獎,可見他們對這一類型很看好。
其次,譯本的數量及被國外讀者接受的程度,其實也是莫言能得獎的重要因素。在這一點上,莫言要感謝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先生,他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之一,他翻譯了莫言的大量作品,這是莫言能拿獎的關鍵因素之一。
其實了解了這兩點,我們再來分析李白若是活著能否得獎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其實這是基本不可能的:
首先,李白詩歌不太可能符合評委們的口味。在所有得過諾貝爾獎的詩人里,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印度的泰戈爾,愛爾蘭的葉芝等人,這些詩歌作品最大的特點之一就在於語言直接,感情熱烈,而又賦有一定的社會感。但中國古典詩歌和這些詩歌都不一樣,它含蓄雅致,同時李白的作品個人化的東西很多,嬉笑怒罵皆成詩,這一點和古希臘的經典《荷馬史詩》是不一樣的。
其次,李白的詩歌被譯成英語及其它語言後,很難再有原詩的意境之美,魅力也會大打折扣。大家來看看
如果把《靜夜思》翻譯成英文會是什麼樣子:
這一版已經是翻譯水平較高的版本了,它的作者是我國翻譯家翁顯良,翁先生是翻譯界的頂級高手,但就算是他出手《靜夜思》也只能是這樣。目前筆者看過幾十版譯稿,確實很難看出美感來,能做到詞句精準已經很有難度了。不過有些字數稍長的詩歌翻譯出來倒是還能讀一讀,當年美國著名詩人埃茲拉·龐德先生,把李白的《長干行》譯成了英語,受到了不少美國人的喜歡。但不少留學生來到中國後,看到李白的原版才發現差距實在太大了。由此可見,我國古典詩歌譯起來有多難。
綜上,從分析莫言的作品入手,其實我們已經能明白,就算李白活著拿諾貝爾獎的機會也是極低的。在莫言拿下諾貝爾獎後,上海作家趙麗宏先生指出中國可以設立自己的世界級文學獎項,與諾貝爾獎相「抗衡」,而且他打算給這個獎項取名「李太白世界文學獎」。雖然這一獎項最後並未成立起來,但還是有不少支持者認為他說的對。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