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濤(1916年10月-2019年1月10日),廣東省開平縣人。首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名老中醫,內科專家。
「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
用現代的話說,意思就是:以前那些人,為啥都能長壽健康,行動又不遲鈍;現在的人,年紀沒過五十,怎麼就顯得那麼衰老,經常得病,是時代變了?還是人不行呢?
答案就是:以前那些長壽的人呢,是因為掌握了養生的規律,又切實地實行;現在的人,燈紅酒綠,房事不節,慾望無窮,起居毫無規律,飲食亂七八糟,無時無刻不違反著長壽的規律,自然身體衰弱,長壽不能了。
那麼,如何生活,才算得「道」,才能「度百歲乃去」呢?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套用這句話,我認為壽而康是建 立在健康 科學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以正確的養生觀為指導,配合一些養生保健的小方法,堅持在日常活動中,而不是光說不練。
鄧老在102歲時,仍然身體硬朗,神清氣爽,眼不花、耳不聾,有時還要外出開會、講課。能達到這樣長壽又健康的狀態,和他的養生觀與養生小方法是密切相關的。
下面列出鄧老結合本人情況所常用的養生方法,希望對諸位有幫助。
身心和諧
人的健康,包括「身」和「心」兩方面的健康。身心和諧,即要求我們不但身體要好,還要有良好的心態、精神和情緒等。
中醫強調七情內傷是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怒則傷肝,情志失節,心情失暢,惱怒與精神緊張,都足以傷肝,可出現肝陽過亢的高血壓。憂思勞倦傷脾或勞心過度傷心,心脾受損,久可導致痰濁上擾,抑或心脾失養、氣血失暢而產生冠心病。
要保養心神,首先要重視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的調節,勿使太過,才能使全身的陰陽得以平衡,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境界,這是養生防病的大前提。
養心保健,可以通過兩種途徑進行:第一是重視對精神情志的調養,避免不良情志因素對人體的傷害;第二則是進行適當地調心鍛鍊,通過身體行動來實現心神安寧健康。
天人相應
《靈樞·本神》講過「智者之養生也,必順應四時而適寒暑。」也就是說,養生應順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規律,安排日常生活,達到天人合一,才是明智的。
這是因為「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就是說,要想長命百歲,就要遵循自然規律,如果違反規律,便容易生病,折壽。
比如秋冬來了,本應該多穿點衣服,躲在屋子裡面,開著暖爐,這時你卻不這樣,還穿著露腳踝等等的衣服到處跑,結果可想而知。再比如酷暑的時候,太陽曬得人汗流浹背,失水很多,你不但不找陰涼的地方避暑,也不補充水分,還拚命四處奔波,那怎麼會不中暑呢?
在具體的起居調理方面,古人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針對四時氣候變化,提出了具體的做法:「春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如果我們能總結古人這些寶貴的養生經驗,貫穿到我們實際生活中來,自然能盡享天年了。
識病防病
就是要我們平時多留意下常見病、多發病的一些普及知識,這樣才能幫我們去識別自身的健康狀況,從而進行預防和治療。
例如高血壓是當代社會的常見病,多發病。一些病人會有臨床表現,諸如:
- 有些人會頭痛、暈眩;
- 有些人會覺得心慌胸悶;
- 有些人則會有陣發性的頭顳部血管波動感;
- 有些則經常會有情緒易波動、煩躁易怒、健忘失眠等表現。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能諱疾忌醫,而要及早認識到疾病的存在,在病初及時治療,要是等到病入膏肓,那當然回天無力。
養生優品,點「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