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是創意工作的一定範圍的集合,那麼提到創意二字,「抄」絕對是一個敏感詞彙。畢竟抄約等於複製,那就和「創造」所需要的獨一無二完全相悖了。
那麼問題來了,同學們想完完全全去原創一本作品集是有可能的嗎?其實現階段我們並不具備憑空創造的能力,因為目前我們設計出來的東西,多多少少都需要前輩總結下的經驗作為支撐。
其實我們日常使用的學習教材,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把這些經驗去用在作品集當然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我們有必要,也是絕對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改變這個世界。
就好比大家在為設計所需的涉及力學支撐部分設計了一個三角支撐。那麼你是在做「創造」工作嗎?當然是。那你「抄」了別人的東西嗎?也抄了,因為三角支撐的經驗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所以本文所提到的「抄」,絕對不是照搬別人的成果,又或者是照貓畫虎。而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所以這個「抄」也需要在原本的基礎上進行生化和改善,或者可以理解成「半原創」。
一般的,在設計工作中純粹的創造工作只占全部設計內容的20%~30%左右,那麼剩下的70%~80%就是繼承前輩經驗的部分。如此看來,在作品集中使用別人的成果,作為自己作品的理論支撐,幾乎是不能避免的事了。
絕大多數情況下在學術上複製並使用他人的成果這個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大部分材料,對學術用途方向的使用並不加以限制。不過需要大家標明出處,包括材料所屬的出版媒介,作者姓名,出版機構和年份等等。
另外同學們要注意材料的真實性和屬性,材料的真實性需要核查這無需多言,但材料屬性則需要注意,比如使用他人的調查問卷這算二手資料調研,不能歸類進一手資料調研。
除了以上兩點,大家還要注意如果在作品集中引用到觀點和通識性的資料。觀點是絕對要註明出處的,註明內容需要包括提出人和資料的名稱。
但是通識性資料基本不需要特別註明,因為通識性的資料是客觀的,談論的也逃不過時間、地點和人物幾個要素。
鑒於我們接觸到通識性資料時,會通過各種各樣的媒介,比如書籍或者網絡。所以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建議大家可以把觀點的提出人、資料與其媒介的名稱放在一起同時備註。
與其他專業的同學完全不同的是,需要製作作品集的各位,可以把「原創」與「半原創」放在一個集合當中。那麼在這個集合里,可以學習他人成果的內容其實是占據絕大部分的,但是需要注意前文提到的事項。
而絕對不能「抄」的,也是要看這個內容在作品集中的哪些部分體現,起什麼作用而決定。一個作品或者項目,作為作品集的一個單元,要包含創作原因的闡述,創作過程和最終效果這幾個部分組成,而每一個部分都存在著原創與半原創的內容。
在作品集裡,如果各位小同學想合理的進行「半原創」,主要有三種方式,分別是引用、借鑑和參考。
簡單來說引用是使用前人的成果,作為自己的邏輯論據;借鑑是用別人的方法來幫助自己創作,但只是單純的方法論,不可以出現內容性的部分;最後的參照,是使用已有的環境或者成品的圖片,來對比呈現自己設計的優良之處。
也就是說想要「半原創」一定是要在原有素材上,進行了創新或者改造。這三種方式,正好對應了前文提到的作品集的三個部分。
作品集的原因闡述環節,也是我們通常說的調研活動的呈現區域,因為調研活動涉及的各種資料的使用量非常大,所以這個部分也是可以「引用」的最集中的部分。
這一單項中大家既可以按照比較經典的學術調研方法,也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況和場合摻入獨特的帶有個人風格的調研方法。
因為調研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問題搞清楚,所以論點、論據、邏輯連接和結論就變得無比重要。也因此引用各種資料進行論據的支撐工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調研過程中的關鍵性顯而易見。
因為這是言之有物的基礎,當然在基礎之前大家還是記得要把引用部分標明出處,不然就存在引用變抄襲的危險。
在作品集的原因闡述部分,適合引用,但是並不太適合借鑑和參照。因為這個部分的重點和其價值在於展示同學們自己獨立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果使用借鑑和參考中的任何一個方式,都可能會破壞邏輯思維的獨立性從而減分。
L同學調研時用到的調查問卷獲埃因霍芬 工業設計 MALCC 服務設計 MA
上圖為漢藝18屆學員L同學作品集的調研工作部分,她不僅去到了項目用地實地考察,同時還對項目主要服務對象進行了一對一的採訪。讓整個原因闡述部分更具有說服力,在強大引用資料的支持下整個項目的後期創作也會更加順利,可信度也會更高。
在原因闡述部分之後,一個項目就進入到了創作過程。按照同學們平時的理解,這個環節本應該是個人表現的主舞台,總不能有「借鑑」的餘地了吧。
其實不然,在這一部分還是給同學們留有「借鑑」的空間的。在創作過程當中不能像調研部分那樣,生硬的做一個資料的搬運工,而是需要同學們借鑑他人的創作和思維表現方法,並在基礎上進行升華。
相信各位同學,尤其是工業設計的各位都知道知名設計師劉傳凱,他的設計草繪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鑑園地」。他的設計草繪是一本經典教材,雖然書里的產品設計在今天看來,更多地體現的是上個世紀的產品外形設計,已經不能說是流行了。
劉傳凱產品設計手繪作品
但是他的設計方法,仍可以為大家所用。比如對產品造型、使用方法、比例尺寸、分模設計的展示和討論,甚至如何在有限的圖面中富有邏輯的展示概念發展流程,在同學們的實際創作過程中還是十分值得借鑑的。
像這種借鑑大部分情況是不要求標明出處的,因為行內人經常一眼便知最早這麼搞的人是誰,而且僅僅在方法上進行借鑑在行業里是被許可的,所以大家也不用過於擔心。看到了好的創作和討論方法,用!就行了。
但是,在創作過程展示部分,「引用」和參照他人的創作內容就不太適用了。因為這個部分重點是,將個人獨立的創造性進行可視化展示,如果選用引用或者參照會削弱獨立創造的成分。
作品集的最後就來到了效果展示的部分,在這裡已經完全沒有必要去引用了。因為效果展示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突出整個設計活動的價值所在。那麼借鑑和參照,在這種價值展示環節還是比較適用的。
同學們需要注意的是借鑑是效仿,而不是照搬,所以在學習的基礎上要超越前人所創造的不同的展示方法,同時還要在展示方法中體現出自己設計的美感所在。
而說到參照就是要大家拿出自己的設計作為目標對象,與前人的設計進行對比,從而體現出自己設計的價值所在。
漢藝國際2019夏令營——《追三蹦子的人》學生作品——《視線的流動》
拿漢藝在讀學員在本屆夏令營中的作品為例,他們就很好的在原本設計的基礎上,做出了自己的改進。並且進行了很好的視覺轉化,讓整個設計的優勢尤為凸顯。
以上便是關於作品集的幾張Fastpass,但是需要再三提醒同學們的是,作品集創作不在於你是不是使用了前人的成果,而是在於要合理、適量、理智的使用。否則抱著學習之心的借鑑,就會被判定為惡意的抄襲。
如果看完文章以後依然有疑問,可以通過私信聯繫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