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大城市治理,「兩張網」彼此賦能

2020-04-13     長寧政法綜治

來源:文匯報  作者:顧一瓊 張懿  選稿:吳春偉

  今年以來,面對突發疫情與各種考驗,擁有24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有這樣兩組數據頗值得咀嚼:在滬市民與企業在「一網通辦」平台上的辦事量全面超過疫情之前,其中「不見面」辦事比例歷史性超過線下辦事,且體驗良好,效率提升;與此同時,疫情期間,有超過八成自然人和企業法人辦事者的手機端添加了各類應用小程序,它們管著口罩購買預約登記、返滬人員閉環服務管理,更在復工復產復市當下,推送招聘崗位信息,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定製「政策籃」,口口相傳「好用、實用」的背後,正是「一網統管」構建起的強大統籌協調力和智能算力。

  緊扣超大城市特點,體現「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這對於即將啟動編制「十四五」規劃的上海而言,需要在實踐基礎上有新思考新探索。去年以來,上海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的指示要求,緊扣「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目標方向,在數據彙集、系統集成、聯勤聯動、共享開放上下苦功,初步實現「一網通辦」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一網統管」則「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

  這「兩張網」相互依仗、彼此賦能,不僅推進全方位高水平開放,更推動城市綜合改革創新系統集成向縱深發展,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了可預見的有力支撐。

  「一網通辦」今年將新接入500項公共服務事項

  今年是「一網通辦」總門戶上線的第三年。從第一年重在「能辦」,第二年關注「好辦」,到如今,「一網通辦」越來越聚焦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以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強應急處置能力。今年「一網通辦」將新接入500項公共服務事項,新增100項全市通辦的個人事項,並不斷優化再造政務服務流程。平戰結合的當下,這張網不斷躍級折射出一座城市積極向前的改革姿態。

  自上線以來,「一網通辦」始終把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減跑動次數作為核心關切,在技術儲備、數據歸集、平台設計、流程再造等方面大力投入。截至去年底,在「一網通辦」接入的2200多個服務事項中,73%支持「零跑動」,93%具備「最多跑一次」能力。

  這些使得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發力「全程網辦」,有了十足底氣——今年以來,各部門爭相開創「零接觸」服務模式:民政部門梳理了幾十項事務,「就醫記錄冊申領、更換、補發」「居住證新辦」等熱門服務可全程網辦;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等以在線審核、視頻核驗代替現場踏勘,總計辦理事務2.3萬多件;全市與各區發展改革委紛紛將投資項目的立項、核准、備案等遷移上線……

  依託「一碼」「一頁」「一雲」這些載體,「一網通辦」更提升了智慧政府精準服務和治理能級。「一碼」即當前最普及的「數字通行證」——隨申碼。它在便利大部分人群同時,快速識別出特殊群體,落實防控措施。截至目前,隨申碼累計使用超過3.7億次,用碼人數超過1400萬。

  「一頁」即用戶個性化主頁。疫情發生以來,「一網通辦」通過個性化主頁已向1600多萬個人用戶和200多萬企業用戶,有針對性地推送了個性化防控與復工信息、政策或服務。

  短短几周時間,加載於「一網通辦」平台的「企業服務雲」也為2.5萬家企業解決了2000萬隻口罩需求,幫助近千家企業和銀行實現應急金融服務對接。

  「一網統管」講求高效,更追求韌性和彈性

  城市是個生命體、有機體,有其呼吸、脈搏和一系列豐富的「運行體徵」:交通、安全、環境、民生等。

  對應這個複雜且包羅萬象的「巨系統」,人們的感知和考量又是切膚而微的:是否便捷、安全、好用、實用。

  將這兩者細密銜接、縫合,這就需要一張網——觸角多元、埠豐富、智慧高效,既能從宏觀角度牽好城市治理的「牛鼻子」,也能落腳最細部解決急難愁困。

  截至目前,全市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系統完成初步構架——圍繞「城市動態」「城市環境」等5個維度、86個一級指標,直觀反映城市運行宏觀態勢,實現「一屏觀全城」;整合接入22家單位33個專題應用,為跨部門跨系統聯勤聯動增效賦能,實現「一網管全城」;特別是應用智能化分析和預警監測,強化風險洞察、預判,助力「兩手抓」。

  效率來自頂層架構——構建起一個總平台,以及觸角延伸至末端的一張網;以「互聯互通、上下聯動」原則生成治理要素的一張圖,讓數據彙集成一個湖;挖掘「城市大腦一朵雲」的算力,激活移動應用一個總門戶。聚焦數據的彙集效率和質量,讓城市治理邁向全要素、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

  超大城市治理,講求高效,更講求一種適應度高的韌性和彈性。

  實踐中,全市城運系統逐步調校出最佳狀態——強化應用,聚焦重點,平戰結合,在實戰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不斷自我完善、疊代升級。

  以率先試點上線區城運信息平台的靜安區為例,先後定製開發了12個應用場景,統合對接33個政務或社會化應用,日均流轉各類工單指令6000餘件,處理信息數據1T以上。當下正依託市、區兩級大數據資源,率先探索建立「一網統管」業務數據、視頻數據、物聯數據和地圖數據的規範化管理機制。

  通過大數據的穿透性整合和矩陣式運用,「一網統管」跨出政府部門向社會各方延展,不斷創新疊加運用,形成強大合力,帶來無限可能,市民滿意率由此提升。

  有社區依託泛在感知網絡,疊加文保歷保建築巡查處置,以及水電管家等功能;有社區構建起「社區智腦」,精準靶向服務「民情日誌」;有社區開始琢磨與發展夜間經濟相匹配的24小時動態治理模式;有社區為小小店招店牌梳理資料庫納入監管平台;還有社區依託大數據賦能智慧養老……

  以網絡思維倒逼變革,「兩張網」不斷躍級

  「一網統管」物理架構的背後,一個暢通的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運行體系成為「精準高效」的催化劑,確保快速反應、聯勤聯動。

  黃浦區配套建立指揮聯席機制、法制研判機制、執法聯動機制、績效評定機制4項運行支撐機制,強化閉環處置,更回溯問題來源,從源頭避免「同類生成」;徐匯區構建起「上下聯貫、橫向聯通」的運轉體系,在基層網格內配齊各種發現及處置力量,更以數據為人力賦能,實現「一人通全崗」。

  同樣,圍繞「一網通辦」,各區各部門不斷自我加壓、加快革新。市藥品監管局建立應急審批小組,嘗試檢驗檢測、技術審評、體系核查、生產許可的「四同步審批」,使得該部門在4天內為5家醫用防護物資企業完成審批發證;虹口區對於應急管理審批事項,繼續壓縮辦事時限90%以上;長寧區的人才服務、奉賢區的企業服務等大膽引入承諾制,壓縮辦結時限。

  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思維倒逼「放管服」,更倒逼出城市治理的高效和協同,有專家這樣註解兩張網的「躍級」——最終要實現「人力圍著算力轉」,在更精細化的基礎上持續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這「兩張網」映射著一座城市關於改革的勇氣、銳氣和朝氣,更在推進中遵循著這樣的準繩——實戰中管用、基層幹部愛用、群眾感到受用。

  秉持對超大城市的敬畏之心,依靠科技革新,「兩張網」相互依存,更相互賦能——他們使各級部門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聚焦解決問題的實效性;跳出各自為戰的「小視野」,形成協同聯動的「大格局」。最終,精準發現、對接群眾所需,以智慧之治,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管理的新路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C9acnEBfwtFQPkd2_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