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掃地僧」,是「遙感泰斗」,亦是「俠客」,每天一斤二鍋頭

2019-09-30     麥穗小魚

文/麥穗小魚

題記:

提起院士,你會想到「光環」、「名譽」、「智慧」還有「高收入」等等,這眾多的標籤是人們對他們的褒獎。

但是,偏偏有一些院士「不入流」,他們甘願游離在這些光環之外。扯掉這些標籤後,去做一個平凡人,做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匠人」。

如,「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扎在泥土。您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裡。」捐出畢生880萬積蓄的盧永根院士;如,「外表不羈似仙風道骨,讓學生做自己的掘墓人,永遠腳蹬一雙布鞋,酷愛喝酒」的遙感界泰斗李小文院士。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愛較勁、愛打賭、愛喝酒」的「布鞋院士」李小文教授。

他個頭很矮,但形象很高;

他打扮很俗,但學問很精;

他名字很小,但貢獻很大。

一張腳蹬布鞋走紅的照片

2014年4月,中國科學院大學的三尺講台上,一名身材消瘦、兩鬢斑白的老者在如痴如醉地給同學們講授著知識。然而,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是他竟然腳蹬一雙布鞋,連襪子都沒穿。

可能,正是因為反差強烈的畫面感,這張照片一經發布,瞬間在網上走紅了。網友們議論紛紛「這老頭是誰呀?」、「這可是神聖的科學殿堂中科院啊,怎麼能如此不修邊幅」,也有網友猜測「此人肯定是世外高人,不然怎麼會如此任性」......。

帶著諸多疑問,喜歡窺私獵奇的網友們為我們解開了謎團,也讓我們認識到了這位老者的傳奇一生。

這位「縱然外面風尚涌動,我自安然於素」的老者,就是中科院院士、地理遙感界泰斗——李小文。

李小文這個名字在我們看來再普通不過了,咋一聽或許你會認為是個女的。雖然李小文這個名字很「小」,但是他這個人卻很「大」。

大到什麼程度呢?

大到即使是遙感科學界的頂尖專家在聽到這個名字時,都會像看天上的衛星一樣充滿崇拜的仰視;大到讓如此高傲的美國科學家都心悅誠服地坦言「李小文絕對是遙感基礎研究領域最頂尖的兩三位科學家之一」。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如雷貫耳。

謎底解開,謎面上的人物越發顯得偉岸。

一個心懷赤誠底色愛打賭的教書匠

李小文教授自小就天賦過人,21歲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電信專業畢業,31歲攻讀中科院的碩士,次年便被國家選拔去往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攻讀地理學博士,成為了最早一批公派出國的留學生。

初到美國時,李小文由於語言障礙,所以喜歡獨來獨往。俗話說:「天才往往是和瘋子劃等號的。」與所有的天才科學家一樣,李小文也是個「瘋子」。他那段時間沒日沒夜地泡在實驗室里,研究和試驗是他獲得快樂的最大源泉。

6年後,他不僅順利拿到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地理學博士學位,還順帶攻讀了該校的計算機專業碩士學位。都說美國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超級難拿,而李小文一拿就是兩個,並且僅僅用了6年。這樣的速度,令人折服。當然,成功的背後,是和他的「瘋」分不開的。

美國歷來喜歡用高薪酬,高福利來說服優秀的人才留下,對於像李小文這樣的頂尖人才,他們更是不能放過。「房子、車子、職務、名譽......」美國通通願意拱手奉上,但是面對他們的「糖衣炮彈」,李小文不為所動。因為,他心裏面時刻謹記著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李小文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於是,李小文帶著這份赤誠底色,帶著深沉而濃厚的家國情懷,婉拒了美國的所有「好意」,毅然回國了。只因,祖國需要他。

學成回國的李小文,擔任起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圖像處理室主任和中國科學院遙感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在這裡他渾汗如雨,一干就是13年。多年如一日地科學研究讓他集聚了豐富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他要把自己的畢生「武功」傳授給更多的人。於是,1999年,他來到北京師範大學,開始了遙感與GIS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凡是聽過李小文講課的人都知道,他講課有個特點,總是喜歡拿人們耳熟能詳的東西作比喻,也總能把深奧的理論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們。比如,在講到遙感學「尺度效應」時,他會解釋說:「遙感觀測就和欣賞美女一樣,太遠了,什麼都看不清。太近了,每個毛孔都看得一清二楚就不美了。只有不遠不近,才是最美的。」如此古板的老頭,竟會做出這樣「輕佻」的比喻,學生們嬉笑之餘,卻把知識理解的更為深刻。所以,學生們非常喜歡聽他的課,不僅不翹課,還經常聽的如痴如醉。甚至,有很多別的專業的學生也會慕名地來聽他的課,經常是教室爆滿。

除此之外,李小文還特喜歡用古詩名賦來解釋複雜深奧的遙感理論。講到遙感的優勢,他會引用蘇東坡的《題西林壁》「遙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講到遙感的大氣糾正,他會引用金冬心的「夕陽方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講到自己的成名作「遙感幾何光學模型」,他會引用韓愈的「草色遙看近卻無」,低調地說:「遠看濃郁,近看其實也就那樣。」

這就是李小文,雖然早已譽滿天下,卻依舊十分低調。對自己的成就隻言片語,對科學研究孜孜不倦,對教書育人諄諄激勵。

他時常說:「科學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辛勇於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輝的頂峰」,這既是李小文恪守的科研原則,也是他向學生念茲在茲的學術訓戒。

據他的學生透露,李小文很喜歡和學生們打賭。他的學生們都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老師是想用打賭的方式去激勵自己,讓自己養成不困於框架,敢於懷疑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素養。他從來不反對學生的意見,哪怕是特別幼稚的想法,他也會鼓勵學生去試一試。就如他在自己的微博里寫的:「合格老師的標準,就是讓學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有一次,一位學生在實驗觀測時發現,太陽可以從東北方向升起,從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認為這有悖於常識,但是為了鼓勵學生勇於探索真理,他跟這位同學打起了賭。師生兩人一起查閱資料,仔細研究,科學論證,最終學生贏了老師,李小文的臉上一臉自豪。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學生。

正是因為他嚴謹的科研態度和諄諄不倦的教書育人,讓他「桃李滿天下」。在2015年第六屆「感動師大」新聞人物頒獎詞上赫然寫著:成就「20世紀八十年代世界遙感的三大貢獻之一」,三杯兩盞淡酒間與學生趣談詩書武俠。還是那雙布鞋——一點素心,三分俠氣,伴你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或許是對李小文院士一生最好的評價,再美的詞放在他身上都會黯然失色。

一個自詡俠客酷愛喝酒的「布鞋院士」

看過《天龍八部》的都知道,那裡面有個掃地僧雖然貌不驚人,卻武功蓋世。李小文亦是如此,他外表不羈但有著仙風道骨,自詡是俠客令狐沖。

和令狐沖一樣,李小文也酷愛喝酒。他說:「我沒有太多的慾望,能有二鍋頭相伴,就知足了。」學生們也證實,李老師有個酒壺,裡面隨時裝滿二鍋頭,就算看到他坐在校園裡的木凳上喝酒也不足為怪。並且據說,李老師酒量驚人勝李白,一天能喝一斤二鍋頭。

李小文的不拘小節、洒脫隨性、仙風道骨,讓很多人都稱讚道:「李老師維護了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本色和隨性」。

有媒體報道,李小文61歲時依然每天能喝一斤二鍋頭。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說,以前把酒當糧食,後來喝酒傷了身體;他曾在開講座休息時,一名學生代表知道老師愛喝酒,特意帶了兩杯二鍋頭與他現場對飲;他也曾在和學生討論問題興起時,當學生開玩笑說,要不我陪你抿兩口,而搖搖頭說:「不敢了,不敢了。」

從上面這些情節我們可以看出李小文有多麼愛喝酒,但是,2012年以後由於身體原因,他極少再喝酒了。更重要的是,即使酷愛喝酒,教學和科研他一樣都沒耽誤,而且全都做到了讓人高山仰止的地步。

提起李小文,北師大地理學和遙感科學學院教授回憶說:「第一次見到李教授很驚愕,看到他穿著一雙布鞋,提著一個黒皮包,心想這人怎麼這麼土,後來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那時他才53歲,便早已名滿天下,讓我們崇拜不已。這是李小文的勤儉節約,行事低調。

李小文任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期間,經常是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師大做課題。地遙學院規定是11點關門,而李小文通常一做研究就忘了時間,經常叫值班室幫他開門。後來,為了不打擾別人休息,他找到系主任說:「咱不是要辦一流大學嗎,你在美國時,看到過哪一所國際一流大學的研究室在11點就把門鎖上了?」於是,系主任特意讓值班室給他配了一把鑰匙。不過,這樣一來,李老師似乎有了「尚方寶劍」,走的更晚了。這是李小文的勤勉敬業,孜孜不倦。

汶川地震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說:「大家都在關注汶川災情,但到現在我們還畫不出一幅圖。」看見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在飛機上查看災區的照片還是地圖,而不是遙感出的現勢圖時,李小文淚濕雙眼地感慨到:「我們搞遙感的,恨不得打個地洞鑽進去,全當殉國算了。」這是李小文的心細蒼生,勇擔責任。

2010年,李小文拿出李嘉誠基金會給自己的獎金,在母校成都電子科技大成立了「李謙」助學金。李謙是他的長女,出生時家裡條件差,營養不良,出麻疹並患上了肺炎,不到2歲便去了天堂。對於助學金,李小文說:「錢的本質是非線性和非單調性的,對於貧困的青年學生來說,這些錢或許能讓他們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而我沒什麼負擔,只要有口酒喝就夠了,所以就捐了。」這是李小文的無欲無求,大愛無疆。

李小文堪稱中國遙感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而且在國際上享有盛名。他創建了「李小文-Strahler」幾何光學學派,論文被列入國際光學工程協會「里程碑系列」,被國際遙感界專家譽為「20世紀八十年代世界遙感的三大貢獻之一」。他主持進行的研究項目有:「地球表面能量交換的遙感定量研究」項目,863計劃 「機載多角度、多光譜成像系統」項目,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熱輻射方向性模型」項目等等。他和科研團隊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定量遙感研究的發展,為中國遙感在世界上贏得了領先地位。這是李小文的卓越成就,偉大貢獻。

他的博士生學生胡榮海在談到恩師時,幾度淚崩。他說14年10月25日,李教授給我們博士生上了最後一堂課。那時的他身體已經很孱弱,面容也很憔悴,但是他硬生生地站了2個小時。因為話筒比較低,他經常要低下頭去,以便學生們聽得清楚。胡榮海說:「老師講得依舊行雲流水,我們聽得依舊如痴如醉,不想竟是最後一堂課」這是李小文的為人師表,率馬以驥。

他在自己的遺囑中說:「別在我身上使用插管、呼吸機等急救措施,不要浪費國家資源。我想有尊嚴的離開」。並且要求家人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2015年1月10日,布鞋院士李小文逝世,享年68歲。在老人的追悼會上2000多名老師和學生前來送行,老人的女兒把一雙新做好的布鞋和一瓶他最愛喝的二鍋頭一起放進了焚燒爐。這是李小文的鞠躬盡瘁,一心為國。

有人說:「李小文這種「掃地僧」的精神和氣質,是對時下知識精英界「精緻的利己主義」的批判和諷刺,也是對知識階層的期許。」

《人民日報》刊文稱:「身負院士光環的李小文,身患絕技,行事低調,在看慣了學者西裝革履、高談闊論的時代里,他的光腳和布鞋讓我們看到了純粹的力量。

他的學生和同行們感言:「當布鞋院士的盛譽簇擁著您,您卻獨盼這熱潮退卻,安靜地做一輩子風輕雲淡的技術宅男。」

正如,第六屆「感動師大」新聞人物的頒獎詞:

三杯兩盞淡酒間與學生趣談詩書武俠,您還是那雙布鞋——一點素心,三分俠氣,伴您一蓑煙雨任平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BiYiG0BMH2_cNUg-2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