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上《圓桌派》被批太淺薄?那是你還沒讀懂他

2019-07-26   劉肥燕

作為一檔最下飯的聊天綜藝,《圓桌派》延續了《鏘鏘三人行》那種平等交流,智慧分享的風味,在嬉笑褒貶中點透真相,給觀眾帶來歡樂和思考,看主持人竇文濤一貫裝傻拋磚引玉,常駐嘉賓馬未都把一肚子的人情世故娓娓道來,梁文道旁徵博引上下求索,蔣方舟察言觀色一針見血,周軼君四兩撥千斤,都能得到看相聲般的享受。

不過,第四季《圓桌派》開場請來了陳坤,周迅等嘉賓,遭到了觀眾的質疑,究其根本原因,是陳坤凡事從「我」出發,分享了太多內心私密的東西,但大家更習慣在節目裡聽道理和長見識。其實,如果不帶有色眼鏡,陳坤在《圓桌派》里兩期節目裡所闡述的一些看法,恰恰反映的是當下人們普遍的精神危機。

記得陳曉楠曾評價陳坤:「許多人都在尋找自我,你是找得比較狠的那種。」從小父母離婚,跟著外婆生活,10歲回到媽媽身邊相依為命的陳坤比平常人更早體味世態炎涼,他在書中曾寫到有一次帶著弟弟去爸爸的新家要生活費,正好是吃飯時間,人家也沒留他們,於是他和弟弟餓著肚子地回家了,這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是陳坤童年的底色,儘管他19歲考入了東方歌舞團,第二年又以專業課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北京電影學院,27歲因為電視劇《金粉世家》家喻戶曉,之後憑藉電影《雲水謠》拿了影帝,也一直擺脫不了孤獨和疏離。

身為一個貧窮而貌美的人,陳坤很容易成為一個審美的客體,變得自戀自滿,可他又太自知,太敏感,一旦別人對他的評價和他理想中的自己不同,他就會痛苦。在《圓桌派》中陳坤說,他從很年輕時就開始打坐,喝茶,做瑜珈,在同齡人嘻嘻哈哈的年紀,他儼然一個中年人,這裡面帶著偽裝和自卑,並不是安放。

陳坤和周迅是從《像霧像雨又像風》時相識,當時周迅的演技已經得到公認,陳坤還是一個生澀的新演員,如今兩人是雙方父母熟絡,住在樓上樓下的摯友,陳坤毫不掩飾對周迅的欣賞,「小迅最可貴的品質是真實。」可能周迅身上那種瀟洒自在,豪爽大方的魅力是謹慎的陳坤最缺少的,年輕時的他將自己緊緊包裹起來,用高傲鑄成城牆,一個人在裡面擰巴著,他會嫉妒,會自私,會猶疑,但基於嚴格的道德要求,又不承認自己有這些骯髒的想法。

既然追求的是真實,這樣的人也不容許認可的友情有雜質。趙薇電影《致青春》上映時曾用和陳坤黃曉明的友情做宣傳,黃曉明比較配合,陳坤卻說:「不希望友情被妖魔化,我們的友情沒有媒體說得那麼好,也沒有那麼差。」這句話說得實事求是,在外人看來,陳坤卻未免太計較,反應過度。雖然他比以前更敢表達自我了,但還是生活在執念中,有了執念,就不自在,於是,陳坤後來又多次出來解釋這件事。

羅素說:「自我是一所最大的監獄。」太執著於自我反省的人最後都會發現出路是向外的,所以陳坤從2011年開始啟動「行走的力量」,2017年創辦的「山下學堂」,都是情感和認知從狹窄到寬闊的一個過程。他把自己打開了,他可以在《尋龍訣》發布會上直接誇獎黃渤的人緣,因為他永遠無法做到「自來熟」;他選擇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飽受猜測的父親身份和演技不受認可不再那麼困擾他;他知道了不痛不快,痛苦和快樂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當痛苦來臨時,心平氣和地等它離開;他也不再一味尋求認同感,明白了自己的邊界,然後去探索未知。

陳坤無疑成熟了,也許他修行的姿態又是另一種高級的自戀,但是能聽出裡面的真誠和謙卑。最後,我比較同意他的一個說法,總結下來是:人的平等體現在這一輩子在已有基礎上對個性的覺察,每個人都有變得豐盛,再進一步的遼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