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如何形成的?為何阿司匹林可以預防?對心腦血管意味著什麼

2020-02-10     用藥無小事

阿司匹林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藥物 ,主要用於預防和治療血栓的形成 ,經過相關跟蹤臨床研究結果表明 ,對於血栓患者來講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能夠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的出現 。


阿司匹林對預防和治療血栓的形成具有顯著的作用 ,血栓的形成主要是血小板凝集的過程 ,在整個過程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血小板通過黏附 、聚集以及釋放來參與血栓的形成過程 。

在人體正常的血液循環中 ,血小板通常是以靜息狀態存在的 ,但是當血管壁受到損害時 ,血管內皮細胞的完整性就會遭到嚴重的破壞 ,進而使得內膜下的膠原組織被破壞 ,血小板就會被激活。

同時它的形態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通過相互黏附聚集成為團狀 ,並且釋放內源性物質 ,就會導致血栓的形成 。

在血管的損傷部位血小板會發生聚集 ,從而形成血栓團塊 ,堵塞血液流動 ,嚴重阻礙正常的血液循環 ,進一步導致血管內局部組織因缺血而發生壞死。

通過相關數據表明,我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人體內若出現血栓,這是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致命因素。

在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下,血液中會有血栓素與前列腺素兩組特殊物質 ,正常情況下兩者會維持一個平衡的狀態 ,它的正常維持對血液循環具有重要的調解作用 ,因此它的存在使得血小板不會聚集 ,但是如果其平衡被破壞會引起血小板功能的改變 ,促進血栓形成 。


阿司匹林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藥物,最開始主要用作解熱鎮痛的藥物,以及發揮消除炎症以及抗風濕,後來經過研究發現它有較明顯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後來,就被廣泛應用於臨床,阿司匹林對冠心病患者等血栓的形成具有顯著的預防作用,根據臨床經驗的統計,如果對心血管高危患者長期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能夠有效降低嚴重的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進而能夠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當前,阿司匹林作為抑制血小板凝集的首選藥物,使用阿司匹林相比其他的藥物具有更為優勢,但是要使用合適的劑量。正常情況下,服用一次劑量的阿司匹林作用可以持續24-48h。

現今,臨床上對於服用阿司匹林的推薦使用量為75-150mg,但也有研究表明,長期服用超過162mg的阿司匹林的高危患者,與服用小劑量的患者相比,能夠大大降低死亡率,但是也不能完全確定服用大劑量的阿司匹林就比小劑量的更有治療價值。

同時還有學者研究表明,大劑量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會導致胃腸道出血,同時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會具有依賴性,隨著劑量的增大而增加,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時對劑量的選擇要尤為注意。

尤其是對老年人,由於老年人身體素質較差,自身身體代謝具有其特殊性,對藥物的耐受能力也會比較差,因此,在治療時最關鍵的是,達到最佳療效的同時也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風險。

有時還會出現阿司匹林抵抗,主要是指給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後,還是會發生血栓性血管事件,進而加大藥物劑量,但是沒有效果甚至會出現更嚴重的不良反應等情況,臨床上就將這種現象稱作阿司匹林抵抗。

通過對其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出,阿司匹林對治療和預防血栓的形成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同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起到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

阿司匹林小劑量時具有預防心腦血管病的作用,而大劑量時發揮解熱鎮痛抗炎的作用。因此,臨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的選擇用藥的劑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7lMMXAB3uTiws8Kph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