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進補,黃酒是不錯的選擇。
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寥寥二十字,道出了冬季飲酒之樂。
酒有多種,唯黃酒最養生,也唯中國有之,素有「液體蛋糕」 之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諸酒醇醨不同,唯米酒入藥用。」此米酒即黃酒,溫飲黃酒,不但能活血祛寒、通經活絡,適量常飲還可補血養顏,預防感冒。
黃酒是用穀物作原料,用麥曲或小曲做糖化發酵劑製成的釀造酒。據《酒誥》記載,是「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鬱結成味,久蓄氣芳。」酒精含量低於20 度,營養價值非常高。
經現代科學分析,優質黃酒內含20 多種胺基酸,有10 多種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尤其是賴氨酸每升總含量比啤酒和葡萄酒要高出數倍。黃酒中還含有糊精、麥芽糖、葡萄糖、脂類、甘油、高級醇、維生素及有機酸等易被人體消化的營養物質。
茶有茶道,酒亦有道。
黃酒是溫和的,最好溫熱了再喝,還要慢慢地品,方能品味出其曼妙滋味。元人賈銘說得好,「凡飲酒宜溫,不宜熱」「飲冷酒成手戰」,黃酒加點薑片煮後飲用,既可活血祛寒,又可開胃健脾。
從養生的角度看,黃酒屬於細酌慢飲的酒種之一,「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呂氏春秋》);喝酒不宜太多太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肺是心、肝、脾、腎、肺五臟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帝王車子的車蓋,特別不能損傷(明人龍遵釵《飲食紳言》);「且粗速無品」( 清人朱彝尊《食憲鴻秘》)。
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加熱得太高,酒過熱了飲用,一是傷身體,二是乙醇揮發得太多,再好的酒也淡而無味了。
黃酒的酒精含量適中,味香濃郁,富含胺基酸等「呈味物質」,人們都喜歡用黃酒作佐料,在烹制葷菜時,特別是烹調羊肉、鮮魚時加入少許黃酒,不僅可去腥膻,還可把食物固有的香氣誘導揮發出來,讓菜肴更加美味可口。
黃酒的配餐也十分講究,用不同的菜配不同的酒,以紹興酒為例:干型的元紅酒,宜配蔬菜類、海蜇皮等冷盤;半干型的加飯酒,宜配肉類、大閘蟹;半甜型的善釀酒,宜配雞鴨類。
酒還是醫藥上很重要的輔料或稱「藥引子」,中藥處方中常用黃酒浸泡、燒煮、蒸炙一些中草藥或調製藥丸及各種藥酒。
用黃酒浸泡黑棗、核桃仁,不僅補益氣血,還能健脾益胃,是一種老少皆宜的補品。
黃酒浸泡龍眼肉或荔枝幹肉,對心血不足、驚悸健忘、失眠多夢者功效甚好。
黃酒浸鯽魚,清湯燉服,可下乳,適宜於哺乳期婦女缺少乳汁者。用紅糖加黃酒,燒熱溫服,既可補血又能祛惡血,適宜於痛經者或產後惡露不絕者。阿膠加黃酒隔水蒸,補血甚佳,專用治貧血。
「菊花開,飲黃酒。」
飲的不僅僅是格調,更是對身體的健康功效。黃酒性味甘、溫、辛,甘則溫補強壯,緩急調中;溫則溫中祛寒,助陽通絡;辛則發汗解表,行氣止痛。
如冬天畏寒怕冷,四肢發涼者,少飲一杯,可通血脈,溫四肢;婦女月經不暢,小腹冷痛,少飲一杯,可溫通經脈,調經止痛。
用中藥「黃精」炮製的「黃精酒」,可用於治療腎精虧損、精血不足、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口乾食少、肺虛燥咳、內熱消渴等症。寒冷的冬天,晚餐時喝上點中藥炮製的「黃精酒」,不但能活血暖身、抗衰延壽,還能為一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男士補充「精力」。
窗外白雪皚皚、寒風肆虐,邀三兩知己,置四五小菜,淺斟慢飲黃酒,當酒飲微醺時,人逐漸放鬆下來,彼此之間傾吐暢談,釋放了壓力,也是人生的一種至趣,一種境界。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6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編輯:桔梗
投稿郵箱:jtzyy@126.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4ogBG8BMH2_cNUgfc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