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文團隊阿喀琉斯,無授權禁轉
上世紀70年代,中蘇關係因為1969年末爆發了珍寶島事件轉為了敵對關係。從此蘇聯在遠東邊境屯兵百萬,我國面臨著巨大的國防壓力,其中為抵禦蘇聯龐大的裝甲集群,我國急需一款可以深入的蘇聯腹地,對部隊集結地進行打擊的戰略轟炸機。從而贏得國內的戰略緩衝時間。
轟-6甲在1967年6月17日執行了中國第一次空投氫彈試爆
但此時此刻手上僅有的轟-6因為航程問題顯然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對轟-6的一系列改進方案也在這個時候被提上了日程。
在1970年末,西飛工業集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改進的第一種原始方案-轟-6I
上圖為西飛的轟-6I方案,這個設計方案主要是將轟6的機體在原基礎上進行放大,然後使用4台購買英國「三叉戟」2E型民用航空機順帶引進的「斯貝」512-5W渦扇發動機作為動力。
由於發動機是現成的,加上改進幅度並不大,轟-6I在1978年首飛成功,在測試中各項數據相比老版的轟-6有了巨大的提高,其中作戰半徑提升到40%,作戰半徑從3600公里提升到5000公里,航程也由5760公里增加到8060公里。性能上本質的提高使轟-6I完全可以勝任深入蘇聯進行攻擊的任務。
正在進行試飛的轟-6I,由於英國發動機的來源難以保證,轟6I在改裝1架後,便停止了後續的研發
由於轟-6I的研製成功,研製團隊決定在轟-6I 的基礎上對航電和機身進行進一步優化,開發出新機型轟-8。
上圖為轟-8兩種的方案,第一種方案仍然是4台發動機。第二種方案備用方案,為6台發動機。假如研製成功的話,備用方案從性能上講其實是可以比肩美軍的B-52戰略轟炸機的。
在提出轟-8的研製方案後,航空部向研發團隊下達命令,爭取在1973年出現樣機,1974年開始批量生產裝備部隊。
但是此時研發團隊不光要兼顧運-8還要對轟-6I進行改進,這導致轟-8項目進展極度緩慢。
轟-8轟炸機的CG模型模擬,轟-8在後期研製因為中美蜜月期的到來,改用了美國的JT-3D 渦扇發動機
1974年受政治影響的原因,軍委領導團體被大幅度的換血,新的領導層決定終止轟-8的研製任務。即「緩辦運轟,集中力量先搞708「(708即我國國產大型客機項目運-10)。
因為這道指示,轟- 8的研製任務被永遠畫上了句號。在1978年首飛成功的轟-6I也僅經歷了在第一階段的25小時試飛時間後,被徹底停止飛行。
但最為遺憾的則是,放棄轟-8傾盡全部資源研製的運-10也因為外國對我國的長期技術封鎖,導致我國的航空技術長期處於閉門造車的階段。
製造出來的運-10首先因為國產渦輪-8發動機的技術難關難以攻克,加上飛機整體技術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僅製造兩架原型機便匆匆放棄,非常可惜。
運-10的研製雖然失敗了,但是為我國研製大飛機打下了基礎
但其實細看轟-8和運-10這兩款大飛機的失敗,若拋開政策調整上的失誤,細看其都是航空基礎技術落後導致的,拿轟-8來講無論是最開始使用的英國512-5W渦扇發動機還是後來改用美國的JT-3D 渦扇發動機都是從國外進口的。
後來都知道,我國和西方國家關係的蜜月期結束之後。這些發動機的零配件供應以及繼續引進都是一個問題。 而運-10被放棄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渦輪-8發動機進展緩慢。
不過在80年代以後,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總體平和。蘇聯也不再是我國的威脅,研製遠程戰略轟炸機並非是急切需要。
同時轟-8項目雖然中途停止,但也積累了足夠的渦扇改裝經驗,這些經驗被迅速使用到了現役的轟-6K上,現階段的轟-6K裝備了俄制的D30-KP-2渦扇發動機改進的國產渦扇18發動機。使得轟-6K的航程超過8000公里,其主要數據也都已超過當年轟-8的六發方案。
轟-8戰略轟炸機研製的失敗雖然很遺憾,但要聯繫到我國所處的特定年代以及固有的工業基礎落後的事實。這些原因都是無法迴避的。大家有什麼有趣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xqnF3kBMMueE88v4y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