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擔責、為國分憂,守好祖國西南大門丨住滇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衛生健康委主任楊洋接受專訪

2020-05-26     雲南新聞廣播

原標題:為國擔責、為國分憂,守好祖國西南大門丨住滇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衛生健康委主任楊洋接受專訪

昨晚(25日),住滇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楊洋走進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新聞中心網絡視頻採訪間,就雲南怎樣「危」中尋「機」,提升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接受記者採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雲南通過入滇人員管控防線、基層社區管控防線、醫療機構快速響應防線「三道防線」全力外堵輸入性病例,採取「提前將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按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管理」「提前將疑似病例、無症狀感染者按確診病例管理」措施,最大限度減少輸入、遏制傳播、救治患者。通過精準施策、綜合施策,雲南省在湖北籍流入人數高居全國第5位的情況下,全省確診病例僅為174例,位列全國第19位。第一個14天擴散係數(R0)為0.74,是全國唯一低於1的省份。

隨著境外疫情不斷升級,雲南及時出台外防輸入措施,織密織牢邊境防控網。自3月15日出現第1例境外輸入病例以來,雲南堅決做到把人管住、把村管住、把通道管住、把證件管住、把邊境管住和保貨暢通。在7個高風險、較高風險縣市啟用備用醫院、建設臨時醫院(方艙醫院),新增床位5000張。截至5月10日,全省共設立825個集中醫學觀察點,可容納43331人,25個邊境縣市組建281支1711人流調隊伍、559支2625人的消殺隊伍。20支省級應急隊對口支援25個邊境縣,全部進駐邊境防控一線,指導當地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和湖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要求我們要正視困難和問題,以改革的精神系統謀劃整體部署,全面提升防範和化解重大疫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風險能力。」楊洋說,雲南將做好四篇文章,繼續推進「雙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公共衛生保障能力。

第一篇 公共衛生篇

「雙提升工程是在全國第一家謀劃, 60個億的投資,機制的創新改革力度也是最大的。這和國家相關部委出台的公共衛生體系能力建設的意見不謀而合,我們提前了兩個半月。」

楊洋說,3月6日,雲南啟動了疾控體系和傳染病救治體系核心能力雙提升工程,目標在每一個州市都要有一所傳染病院,在每一個縣都要有一個床位不等、功能齊備、設施齊全、救治能力達標的傳感染科,並且配備一定比例的負壓病房和重症病房。這個體系更重在機制創新,堅持「平戰結合、重在應急、統一管理」原則,解決了長期以來傳染病醫院面臨的非應急狀態下的生存難題。目前,第一批20個國門疾控中心已經改造完成投入使用,雲南邊境一線的核酸檢測能力實現從0到現在每天1萬人份的檢測能力的質的飛躍,並隨時可以擴充到15,000人份,為防控疫情從境外輸入提供了堅強的保證。

第二篇 基層篇

「預防是最經濟的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推進健康雲南建設16個行動計劃和一攬子項目,主要是建強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既有縣級綜合醫院達標,也有縣級中醫醫院、縣級婦幼保健院、縣級疾控中心的提升達標,同時也有鄉鎮的慢病管理中心急救站的建設,就是針對影響雲南老百姓健康最大的相關因素,進行基層整體能力的提升。同時,在公共場所配備心臟急救設施設備。楊洋表示,這些措施和重大項目就是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落到了實處。

第三篇 優質醫療資源培育篇

圍繞把雲南打造成優質醫療資源的高地,雲南省委省政府推出衛生健康三年行動計劃,在三年時間投入100個億,引入國內優勢醫療資源,推動三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三十個臨床醫學中心,50到60個區域醫療中心的分中心在雲南落地,讓雲南的優質醫療資源得到快速提升和有效擴充。

第四篇 人才篇

雲南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要求,在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候,既著眼於公共衛生和疾控體系緊缺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問題,也著眼於長遠雲南衛生健康隊伍人才總體建設發展的問題,推出了雲南衛生健康人才30條措施,從培養、使用、引進、激勵各個環節出台了一系列的「乾貨」。

一次性增加2138個編制,並且州市和縣級市1:1的配套,編制總數將達到近4300個。

一次性安排1萬個崗位,專門用於衛生健康人才的招聘,並在一個半月內完成,用以改善醫療衛生隊伍。

從今年開始,每年將對300名優秀醫療衛生人才給予表彰和重獎,讓醫務人員更安心,更充滿使命感和榮譽感。

「『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確保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不前功盡棄,確保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不發生逆轉。」 楊洋介紹說,雲南要抓住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大的窗口期和機遇期,把事關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的一些重大規劃,重大改革,重大項目落到實處,在危機中尋找新機,於變局中謀新局,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推動雲南健康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次生動實踐。

來源:雲廣記者 張艷梅

編輯:李青芸 鄭惠

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u0fUnIBnkjnB-0zK1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