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很可能普遍存在?科學家:就在兩顆「太陽」附近

2020-09-04   怪奇菌

原標題:「外星人」很可能普遍存在?科學家:就在兩顆「太陽」附近

有人曾說,如果浩瀚的宇宙是遼闊的大海,地球則是這片大海中的一座孤島,而人類則是這座孤島上唯一的土著。

事實上,這種比喻非常的貼切,此時的地球跟孤島幾乎沒有區別,因為擁有和地球相似環境的行星距離實在太遠,遠到用人類誕生到現在的歷史都無法填平。

更為主要的是,由於受到科技發展的限制,即便人類知道遠方存在大片的未知,此時也只能在島上手舞足蹈的大聲呼喚著,期待茫茫大海中能夠傳來另一個「土著」的回應。

不過現實顯然是讓人失望的,無數次的「吶喊」、無數次的「漂流瓶」,換來的只有一片「死寂」,其他土著都在哪呢?難道人類是這片無垠大海中唯一的「人」嗎?

可能這種想法在探索初期還能夠成為主流,可隨著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這種說法已經被大多數人摒棄,因為宇宙中的行星數量根本無法用純粹的數字去計算。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和計算,僅僅銀河系中就有至少1000億顆行星,而整個可觀測宇宙中至少有2萬億個星系,所以這麼算下來行星的數量真的是無法估計。

但無論怎樣難以估計,認為人類是宇宙中的唯一,其實都是一種傲慢且自大的表現,畢竟從機率上看,外星人存在的機率要遠遠大於不存在的機率。

問題來了,既然他們存在的機率遠大於不存在的機率,為什麼我們還沒有發現他們呢?他們究竟在哪呢?

在很早之前,科學家們認為尋找外星人是一場「持久戰」,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在宇宙尺度中看,人類不僅出現的時間極為短暫,並且最大的探索範圍也僅限於「家門口」。

而在這樣的時間尺度和距離尺度中來看,可能找到外星人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不過,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外星人可能遠比我們預期中要更加普遍。

研究認為,地外智慧生命生存的環境或許和我們完全不同,而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居住在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恆星系統中,這個系統由兩顆「太陽」組成,彼此圍繞著中心質心旋轉,科學家將這種系統稱為「雙星系統」。

論文作者之一、喬治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李公傑(Gongjie Li)表示,雙星或多星組成的恆星系統在宇宙中其實非常普遍。

而根據權威統計,宇宙中超過50%的恆星都有自己的伴星,例如距離地球約22光年的「LTT 1445 A」,就是一個由三個恆星組成的恆星系。

所以可能和許多人想的不一樣,像太陽系這樣由多顆行星組成的單恆星系統,在宇宙其實才是罕見的。

研究人員在以雙星為基礎的系統中建立了「地球」模型。而從模型中發現,87%的系外行星具有和地球一樣或相似的地軸傾斜角度。

要知道,經過對地球多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生命,一方面和液態水、適中的恆星距離、大氣和磁場有關,另一方則和自轉軸的傾斜角度有關。

在地球歷史上,雖然有著周期性的熱浪和冰河時期,但在這些周期中自轉軸的傾斜角度都是穩定的,這使得環境即便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也僅僅是暫時性的,因為地球受光角度和受光範圍幾乎沒有變化。

據科學家的觀測,在最近的4.1萬年內,地球的傾斜角僅在22.1至24.5度之間小幅度的變化,這保障了地球環境的穩定性。

看到這裡可能許多朋友會好奇,如果地軸傾斜角度大幅度變化,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其實這個後果人類可能接受不了,因為隨著地軸傾斜角度的不斷變大,地球的環境將會變得極為不穩定,甚至一旦地軸傾斜角度超過了54°,地球上的寒帶和熱帶範圍將徹底反轉,對地球生物來說這將是一場末日。

值得一提的是,火星在幾十億年前可能擁有和地球相同的自然環境,而之所以會成現在的模樣,有科學家認為是因為火星的地軸傾角隨時間變化很大,這使得大氣被破壞殆盡,最終無法演化出高等生命。

正因為地軸傾角對一個行星來說如此的重要,所以在尋找地外宜居行星和地外生命時,地軸傾角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

論文作者之一、博士比利·夸爾斯(Billy Quarles)指出,月球的存在對穩定地球地軸傾角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月球對地球施加的作用,地球的地軸傾角也許會到達60度,這會使得地球變成「火星2.0」。

事實上,月球對於地球的作用不僅僅是穩定地軸,它也是地球生命誕生和演化的重要催化劑。

有科學家曾在地月模型中進行過推演,如果地球失去了月球,那麼地球出現生命的機率將急劇下降,即便成功孕育出了原始生命,生命的演化速度也會急劇下降,可能現在哺乳動物的祖先剛剛才從海里到陸地。

總的來說,外星人究竟是不是普遍存在,而他們又是不是就在兩顆「太陽」附近,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觀察,但這至少給了人類一個尋找方向,不至於在茫茫宇宙中毫無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