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德州最美6大古村落,黃河之畔孕育璀璨地域文化

2019-08-30     古村記

山東,德州。

古稱安德,簡稱德,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山東省的西北大門。德州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歷史悠久,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德州的古村落,有其特有的韻味,讓我們一起走進德州古村落。

1 呂莊子村

土路鋪柏油、廢坑改水塘、房屋重修繕……德州武城呂莊子村自2015年入選「省級傳統村落」後,發展鄉村旅遊,改善村容村貌,如今已經從一個落後的小鄉村,逐步走向「美麗鄉村建設觀摩點」。

呂莊子,俗稱「呂家莊」,隸屬德州市武城縣四女寺鎮,是魯西北平原上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運河古村。歷史上的呂家莊,因其坐落於古運河交通要塞,交通便利,商賈雲集。

該村歷史文化遺蹟豐富,現存文化遺產不僅有世界級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女寺樞紐、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官營清真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呂莊子遺址等多處文物古蹟,還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運河船工號子》和多項市、縣級非遺項目。

正所謂「運河兩岸,文風蔚然」,自古以來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呂莊子村承載著百姓耕讀興業、民風淳厚繁榮景象,至今該村仍是一個獨具特色文化的村莊,民風樸實,是山東省鄉村旅遊勝地,處處透著「老德州」風韻,運河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是一個孕育著璀璨的地域文化和富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村莊。

呂莊子村地處河川形勝之地,可謂風水寶地。村東之四女寺鎮,為原恩縣左衙駐地,是千里運河線上的一個著名的水旱碼頭。呂莊子村所在的武城縣,既出現了中國科舉史上的第一位狀元孫伏伽,又出現了從高士達至義和團的諸多農民起義,「天下大治」和「天下大亂」的徵象,在這裡都有顯著的表現。

大運河對呂家莊的經濟影響深遠。這裡土壤肥沃,出產豐富,人民見多識廣。呂家莊的百姓,大部分依靠種植五穀謀生,也有部分農戶兼營漁業。

1965年後,運河斷流,德州航運局撤銷,呂家莊人在經濟形勢日新月異的發展中沒有找准方向,空有文化積澱卻死死抱著「耕讀為本」的老皇曆牢守田園,再也沒有富裕起來。

千百年來,大運河已成為運河兩岸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運河的申遺成功、「省級傳統村落」,讓呂莊子村逐漸恢復從前的繁榮。

2 椹仙村

黃河曾在這裡流淌,滄海桑田,如今已經成為桑果王國,到處流傳著「椹仙」的傳說!在桑林深處,藏有一處民宿曰「椹(神)仙村」。

椹仙村玩什麼?世界遺產地、千年古桑林,尋民俗,品美食,看演出,入住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古典民宿--讓生活慢下來!

村內多寶樓,高32米,總建築面積2380平,總體五層,全部木製作,卯榫結構,包括近2萬個木結構及零部件。上刻各種象徵吉祥與福壽的花紋與動物、人物圖案,即有力度又有神韻,無論從建築規模上還是藝術形式上,都是屈指可數。

將軍府,面積1380平,雕刻之精美,做工之考究,故有江北第一樓之稱。裡面有戲台,兩邊有兩層側廊,品一壺清香的椹葉茶,聽一聽山東呂劇或評書,生活處處充滿愜意。

3 大藺家村

藺家古宅完全為磚木出廈結構,據傳是明末清初由藺琦後人所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我在這個房子裡居住過,那時問爺爺奶奶他們都不記得房子是什麼時候建造的了。」今年67歲的藺善茂是老屋現在的房主的弟弟,他們同為明順天府府尹藺琦的後人。

藺琦(1441年6月—1511年6月),字廷璽、號瑞菴。明成化十年(1474年)鄉試舉人,十七年登進士,十九年選兵科給事中,累升都給事中,京營兵馬副使。弘治六年(1493年)擢順天府府丞,十四年晉升順天府府尹。

他愛民佐事,久熟政體,為政以撫民為本,居官知民疾苦。皇帝賜誥命,將其父藺拳如其官敕贈中憲大夫、順天府府丞,其母戴氏相夫教子有功,敕封為恭人,庶母劉氏敕封為孺人。其祖父藺守成如其官敕封為通議大夫、順天府府尹。祖母馬氏敕封為淑人。

藺琦是藺家人的驕傲,藺琦後代建造的古屋也十分「長壽」,創造了周邊民居的存活記錄。

記者注意到,雖然目前房子無人居住,但保存還是比較完整的。樑柱、牆壁、窗戶都仍很規整,保留著當年的痕跡,活靈活現的「龍頭」、雕刻精美的瓦片,甚至當年的提燈都還在,歷經300多年的風雨,古屋至今仍「風韻猶存」。

細細觀察,屋頂上,一排排瓦片整齊地排列著。據村裡老人講,當年的建築也是十分結實的。為保證質量,當年工人掛瓦的時候,一天只能掛幾趟。

屋頂是窩槽式的,有一個弧形,所有瓦掛完後,為檢驗建築質量,將一塊重達幾百斤的大石頭放置在屋脊處往下滾,石頭滾落之處沒有一片瓦是動彈的。

房屋主體的樑柱和木板牆壁仍然十分規整,沒有變形,可見當初修築房屋時的做工也非常精細。

雖然整體保存較為完整,但300多年的風雨侵蝕,以及其他原因所致,屋上的房脊螭(chi)吻以及勾檐滴水都已殘破。拾起一片掉落的瓦,只見瓦片上花紋清晰可見,精美別致。

4 四女寺村

德州武城縣的四女寺鎮四女寺村,不僅有流傳千古的美麗神話傳說,而且有著「九河匯流」的自然風光。這裡新建的四女祠講述了「四女孝親」的歷史故事。古舊的船閘雖已殘破不全,卻仍在詮釋往日碼頭的繁華。憑藉著省級傳統村落、山東最美古村落的稱號,如今這個古村,又重現昔日繁華風采。

相傳,在漢景帝時,四女寺名叫安樂鎮,鎮上有一樂善好施的傅氏夫婦,膝下只生四女,為侍奉雙親,四姊妹矢志不嫁,為表心愿,各植一槐,對天盟誓:「槐枯則嫁,槐茂則留」。人去跡存,四棵槐樹如今依然亭亭玉立,於是世人遂改安樂鎮為四女樹,後又將四女樹更名為四女寺村,一直沿傳至今。

四女寺村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相傳這個村子承載了包括四女祠、觀音寺、六合寶光聖塔、娘娘廟、十方院、孫公居相(名宦)祠、清真寺、山西會館等著名的歷史遺蹟。遺憾的是,這些舊址已經杳無蹤跡,如今,能尋得復建的四女寺(祠)、郭氏古墓群以及山西會館、魁星閣等古蹟遺址和古槐樹等。

如今的四女寺鎮早已建成了以「孝文化傳播基地」為核心的四女寺風景區。2011年以來,四女寺景區在實施「品牌發展 服務先行」的景區戰略過程中,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營造和維護社會環境,為景區的健康長遠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還開闢了景區健身廣場、綠化帶、孝心林、愛心林,相繼修建了「明德湖」「孝文化廣場」「孝門」等多處文化設施。2012年,四女寺鎮被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命名為「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基地」和「中國孝德文化之鄉」稱號。

目前,四女寺風景區分為禮孝文化區與佛教文化區兩部分。主要有孝文化廣場、孝門、明德湖、四女祠、十二生肖園、佛光寺、菩提院、槐蔭清風濕地公園等景點。

行走在四女寺村的街道上,街道平坦,道路兩側還有村民在曬玉米。 四女寺大街為瀝青路,東西巷和南北巷為水泥硬化路。

為保護四女寺文化遺產,德州武城縣政府制定了長期的保護開發規劃。同時,借運河申遺、通航和南水北調之際,依靠四女寺水利樞紐的自然景觀,復建歷史景觀,四女寺重現運河古鎮風采。

5 王母殿村

樂陵王母殿村位於樂陵市東南20公里,花園鎮政府駐地以東8公里處。碧霞元君(民間尊稱泰山奶奶)故居位於王母殿村境內,建有大殿二座(王母殿、碧霞祠)、偏殿六座、廂房二 座、廣場、四大天王、明橋、轉運亭、藥王殿、財神殿、日月潭、觀音殿、文昌殿等古址。

6 閆家村

臨邑縣德平鎮閆家村作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始建於明朝中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中最具代表的閆家古屋,由明末清初閆家大戶閆汝昌建立,5座大院均為北方四合院,房屋是磚木結構。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fU44WwBJleJMoPMry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