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建川博物館 ●余建華(四川)

2019-10-22     天府散文


幾年前,我第一次到位於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的建川博物館參觀時,因為臨時有急事要辦,只得半途而廢,打道回府,留下了遺憾。前不久,我再次來到建川博物館參觀,這次參觀我未受干擾,看得比較仔細,了卻了一樁心愿。



上午不到八點,我便乘車從成都出發了。春風拂面,陽光明媚,驅車一個多小時便到了大邑縣安仁鎮,建川博物館就坐落在這個川西小鎮上。

迎面是博物館的大門,雖然不像想像中那樣恢宏大氣,卻也給人一種莊重肅穆之感,使參觀的人似乎在傾聽這位「歷史老人」的訴說。

這是一座反映二戰前後歷史為主的博物館聚落。這裡暗淡了昔日的刀光劍影的鋒芒,它把無聲的圖像和黑白的文字,定格在櫥窗之中,展現在觀眾面前,猶如當年烽火狼煙的再現。

我首先參觀的是「中流砥柱館」。一根高達十多米的紅色柱子矗立在展館中央,它顯示出中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精神。展館的地面由黃銅鋪成。為什麼要用黃銅鋪地呢?導遊解釋說,黃銅鋪地,遊客從上面走過,越磨越亮,它喻示著「歷史越來越清晰。」諸如此類的設計還體現在展館的其它地方,如「不屈戰俘館」出口處的靜心湖、「三寸金蓮館」凹凸不平的地面等,都體現了設計者的獨具匠心。

接著我來到「5.12汶川地震館」參觀。我親歷了11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大地震。凝視著一件件地震實物,默讀著一段段反映地震的文字,端詳著一幅幅地震前後的圖片,11年前的場景仿佛就發生在眼前:震區天崩地裂的瞬間,受災群眾撕心裂肺的呼喊,數萬人的生命被無情地吞噬……生命是那麼的脆弱,生命又是那麼的堅強!看,中央領導來了,解放軍來了,救援隊來了,醫療隊來了,志願者來了,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不斷出現。多難興邦!四川雄起!震區雄起!大災面前,中國人民再次向世界宣示,天大的災難也嚇不倒、難不住英雄的中國人民!從2008年5月12日開始,樊建川館長就開始收集與地震有關的實物資料,僅僅一個月後,就開始了臨時地震博物館的對外展覽。當時他只收集到5000件左右展品,此後通過陸續收集和捐贈,地震實物達到5萬多件。樊建川說:災難既是悲劇,也是體現人性光輝的特殊舞台,是值得人類銘記和珍藏的歷史。

我走進「三寸金蓮文物陳列館」,看著一雙雙繡花鞋、一段段文字介紹和一張張圖片,我的心情沉重起來。在苦難的舊中國,一個女孩生下來不久,便要在正在發育的腳上裹上繃帶,讓腳不能再長,結果必然是雙腳嚴重變形,相當痛苦。那個時代大腳女人是要被恥笑的,是沒有社會地位的。此情此景,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的母親生前是一位教師。她生在舊社會,很小時候就被大人要求裹腳。母親的腳趾被裹彎了,走路受到了影響,但還算不上真正的「小腳」。記得小時候看著母親行走緩慢的樣子,我不解地問母親:「裹腳那麼難受,你為什麼還要裹呢?」母親無奈地回答:「不是我想裹,所有的女孩小時候都不想裹。但那是舊社會的風俗習慣,不裹不行啊!」解放後母親當了人民教師,她克服了裹腳走路帶來的影響,堅持把教書工作做好,還悉心養育了我們兄弟幾人。母親深有感觸地對我說:新社會,婦女能頂「半邊天」,男女平等,女同志再也不用裹腳了,女同志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多麼大的社會進步啊!

據史料記載,「三寸金蓮」最早出現於南唐,是古代婦女傳統習俗的極端發展。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大於四寸的為「鐵蓮」,四寸的為「銀蓮」,三寸的便是「金蓮」。「三寸金蓮」要求腳要小到三寸,而且還要弓彎。「三寸金蓮館」講述了古代女性裹足的歷史過程,展示了封建社會扭曲的審美。眼前精美的「金蓮」鞋,見證了長達千年的女性的辛酸血淚史。該館展示的繡花鞋,做工之考究、圖案之精美,令人嘆為驚奇。「三寸金蓮」館堪稱一部古代女性的百科全書。

在「中國壯士群雕廣場」,展示的是在抗戰43項重大戰役、戰鬥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將士的群體雕像。據介紹,左權將軍的女兒左太北在父親犧牲時才兩歲。在群雕廣場揭幕的那天,她抱著父親的雕像淚流滿面,痛哭不已。「爸爸,讓我抱抱您!」左太北發自肺腑的呼喊,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同樣使人震撼的是「飛虎騎兵館」。抗戰時期「飛虎隊」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飛虎騎兵館」開館後,84歲的美國老人格魯伯坐著輪椅前來參觀,他是當年飛虎隊的隊員。他來到「飛虎騎兵館」問的第一句話是:「樊先生,這個大房子全是美軍的東西嗎?」樊建川回答:「是!」格魯伯聽後哭了,他說:「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專門紀念美國志願航空隊的紀念館。我的青春,我最好的青春在中國。」格魯伯舉起顫抖的右手,給樊建川敬了個軍禮。

最讓我感慨的是參觀「抗戰老兵手印碑林」。在7000多枚拓印在鋼化玻璃幕牆上的手印中,我看到了兩個熟悉的名字:張朗軒和方玉富,兩位抗戰老兵都是我的親戚。有關他倆的故事,我曾多次聽說過。

先說說張朗軒老人的故事。他年輕時曾是川軍抗戰部隊的一位班長,曾參加過著名的台兒莊血戰。1944年7月7日,張朗軒作為模特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雕像落成(現在改移至成都市人民公園北大門口)。1952年,張朗軒懷揣朱德總司令署名的「解放軍回鄉轉業建設軍人證明書」,轉業到成都工作。幾十年間,張朗軒默默工作,但心中始終保留著當年抗戰的難忘記憶。2005年8月,建川博物館抗戰系列館開館時,當時身體還能支撐的張朗軒老人來到建川博物館參觀。館方表示待「老兵手印碑林」建立時,請張老留下手印,張老當即高興地答應了,並留下了聯繫方式,還在留言簿上寫下「永遠愛國」四個字。2006年,「抗戰老兵手印碑林」建成了,張朗軒又攜家人前往參觀。參觀中,老人異常激動,他撫摸著其他老兵的手印,哽咽著說不出話來。2008年12月24日,95歲的張朗軒老人在家中安詳辭世。樊建川館長看到《成都商報》關於張老辭世的報道後,立即安排員工與老人親屬聯繫,希望趕在老人火化前拓取到老人的手印。在殯儀館內,老人的兒子眼含淚水,跪在老人遺體旁,將鮮紅的印泥小心地塗抹在老人的手掌上:「爸爸,打攪您了,我們來完成您的心愿。」老人的兒子微微用力,將父親已經僵硬的右手按在雪白的宣紙上。接著,張朗軒老人的親屬帶著老人的手印拓片送到樊建川館長的手裡,館方隨即將老人的手印放大後在手印碑林展出。樊館長介紹,張朗軒老人是唯一一位去世後留下手印的老兵,「就像川軍抗戰將士雕塑一樣,老人是330萬川軍抗戰將士的代表。」

再說說抗戰老兵方玉富老人。2015年3月5日上午,96歲的抗戰老兵方玉富老人在成都因病去世。老人生前幾乎沒有向兒女吐露自己曾參加過赴緬甸抗日遠征軍的經歷。直到臨終前,老人才向家人講述了自己當年的抗戰經歷。讓老人痛苦難忘的是,中國軍隊這次出國遠征,損失慘重,失敗了。老人當年所在的部隊有上千人出征,從緬甸撤回雲南時僅剩100多人,其中和老人一同出征參戰的20多位四川同鄉,活著回到國內的就剩他一個人了。在出征突圍戰中,老人當時是機槍手,他用機槍奮勇掃射日軍,掩護連隊突圍,直到彈藥打光了,他才突出了重圍,僥倖撿回了一條命。在長達60年的時間裡,老人沒有講述這段經歷。令人欣慰的是,老人在有生之年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從此埋藏在老人心中的心結打開了,他臨終前只有一個願望,讓兒女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抗日老兵」四個字。如今,老人的心愿實現了。

為什麼要建抗戰老兵手印碑林?我在「手印碑林」的背景說明中找到了答案。2005年12月樊建川在「抗戰老兵手印碑林」落成時的一席話感人至深:「他們的主人是當年參加抗戰的老兵。他們中年齡最大的99歲,最小的已屆80高齡了。老兵老矣,但他們的手仍然堅硬——他們的手曾經握得起命運,如今卻無法握住時光。他們一個個正在漸漸遠去。於是,我想到要讓這些功勳卓著的手留存下來,在歷史上長留下來,以表彰衛國衛士,警示後代。」



據了解,建川博物館目前收集了約30噸手寫資料、40萬封書信、兩萬本日記、百萬枚像章、1000餘萬件藏品,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有400多件。目前,博物館占地500畝,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已建成24座場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築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2018年9月,被確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每天前來博物館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

建成這麼一個優質的博物館,功勞自然要歸它的創建人——樊建川館長。

通過採訪博物館工作人員和查閱有關資料,筆者對樊建川的建館創舉肅然起敬。

1957年9月,樊建川出生於四川宜賓,1976年冬參軍入伍,在部隊這所大學校鍛練十多年後,他轉業到四川省宜賓地委政研室工作,1991年任宜賓市副市長,1993年5月樊建川辭官「下海」,幾經打拚,成了億萬富翁。不久,他與收藏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人不解他的選擇,放著億萬富翁不當,卻要過簡樸的生活,穿樸素的衣服,吃便宜的飯菜,到底圖個啥?樊建川的回答擲地有聲:「中國有好幾萬房地產商,少我一個沒關係。中國13億人,12.5億都該過平淡正常的生活,但也該有人挺起脊樑,敲響警鐘。一個人要成長,記憶一定要健全;一個民族要成長,記憶也一定要健全。我就想做這樣一個敲鐘人。」

有兩件事反映了樊建川在建館過程中的艱辛和痴情:

樊建川聽說有個叫王襄的天津人收藏了一套8本的「鬼子戰地日記」。這套日記是王襄的父親留給自己的,68年過去了,這套「鬼子戰地日記」完好地保存下來。王襄起初想賣給盧溝橋抗戰博物館,但因價錢問題沒有談妥。王先生得知樊建川正在籌建抗戰博物館時,便託人與樊建川聯繫。樊建川異常興奮,價錢很快就談妥了。樊建川當晚就乘飛機趕到天津,第二天一早,樊建川與王先生見了面,並如願購得了這8本珍貴的日記。樊建川說:這些東西是真品,曠世難得。之所以這麼做,是不想讓這些最真實最直接反映抗戰的東西再流浪。

還有一件事,說的是2004年底,樊建川偶然得知重慶有一位收藏人藏有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支票,樊建川不厭其煩與這位藏家討價還價,終於談成,並將幾麻袋支票運回成都。樊建川一頭鑽進房間裡,將這數十萬張支票一一仔細鑑別,並從中鑑別出20多張「意義非凡」的支票,其中有兩張分別是當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和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的親筆簽字。樊建川說:「我當時太驚喜了,手都在抖,如果拿到國家文物部門鑑定,絕對是國家一級文物。」

這些年國內外不少人士聽說樊建川在籌建博物館,紛紛予以捐贈。1938年羅瑞卿大將的夫人生下羅箭時,恰好前線繳獲了一批日軍毛毯。羅瑞卿夫人正愁沒有東西包裹孩子,就用繳獲的日軍毛毯包裹了羅箭。因為這件毛毯特別有紀念意義,羅箭當作珍寶珍藏了70多年。聽說樊建川在收集抗戰文物,羅箭毫不猶豫地把這件毛毯捐給了建川博物館。

有個日本老兵叫鹽谷保芳,曾是侵華士兵,親手殺害過中國人。他看到建川博物館開館的報道後,坐飛機來到成都,把他保存了60多年的侵華罪證——一把軍號、一隻小號、一個鋼盔、三件軍服交給了樊建川,並且跪在地上,表示了「一個日本老兵對侵華罪行的反省。」

筆者還了解到,建川博物館重慶分館已於2018年6月建成,它由24個防空洞打造8個主題博物館組成博物館聚落,館藏包括60餘件國家一級文物在內的各類文物4萬餘件,觀眾通過重慶作為英雄城市的厚重歷史,助推重慶的文化旅遊品質提升。此外,建川博物館還通過創意策劃、規劃設計、陳列布展等方式,與山東台兒莊大戰遺址博物館、雲南松山大戰紀念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綿陽中國兩彈城旅遊策劃等進行了合作。

現在,建川博物館已經蜚聲中外,樊建川的榮譽也接踵而至: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樊建川被評為第五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2019年5月30日,樊建川被授予「四川省優秀退役軍人」稱號。

2007年,評估機構在評估建川博物館聚落後給出的價值是「差不多價值80億元。」有人想斥資購買博物館聚落,樊建川一口回絕,他立下遺囑:死後將聚落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

樊建川的宏大目標是:「我要建100個博物館。」

「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這就是樊建川建立博物館的座右銘。

(圖片:網絡)


作者簡介

余建華,就職於四川省發改委機關。1974年12月入伍,曾在部隊擔任多年新聞幹事和秘書工作。

投稿郵箱:

散文隨筆:[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_QQA24BMH2_cNUgjR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