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線團成員、學兵/文 張有安
踩線團成員、學兵/攝影柴步高
學兵/張力推薦
按:2020年是陝西的三線學兵參與襄渝鐵路修建50周年。為籌備這一重要慶典活動,由西安星火旅行社、西安的三線戰友俱樂部共同發起了此次踩線活動。踩線團一行4人從襄陽出發,駕駛車輛沿著鐵路線前行,直抵重慶西站,歷時6天5夜。
踩線期間,我們拜訪了襄陽、重慶兩地的鐵道兵,得到了他們的熱情接待;參觀襄渝鐵路上的近20個火車站,以及大巴山、武當山兩個最長隧道,祭奠了武當山陵園、旬陽烈士陵園、紫陽東山陵園、達州烈士陵園安葬的鐵道兵烈士,考察了部分酒店接待條件,踩線預定任務圓滿完成。
襄渝鐵路是1968-1975年期間修建的一條鐵路。它東起湖北襄陽,西至重慶,全線800多千米,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以及各地民兵、學兵(西安及周邊地區1969、1970年畢業的初中畢業生)承建。線路自1968年4月開始修建,1970年8月鋪通到四川省達縣(今地級達州市),1975年11月臨時運營,1979年12月全線建成,並正式交付運營。襄渝鐵路穿過崇山峻岭,橋隧比高。在當時有限的技術條件下,人員傷亡較大。僅學兵而言,25800名學兵就有119人犧牲在修建襄渝鐵路的過程中。
《襄渝踏線記》(九)白河
白河縣地理上屬秦頭楚尾,由於緊挨漢江水路交通便利、商貿發達市場繁榮,舊有「小漢口」一說。進縣城走老街一路曲曲折折的往上盤,以前只知道紫陽是山城,自修起紫府路老城落寂後紫陽在山城上已經「失色」,比起白河來白河還是名符其實的多。
白河老城地理上之所以陡的有些險,那是它自河灘沿著一條叫「橋兒溝」的山溝走勢往上建,左盤右旋地跨溝時以橋相連,可能就因為橋多於是後人就給溝起了個「橋兒溝」的名,其蜿蜒盤旋而上到了山頂,一問車站、才知道還在西邊的山下,於是又西行了會往下開,路太陡就把車停進了山腰的個客運站人走了下去,火車站幾乎貼近江面。不大的個小廣場是水泥打起來的,有幾個旅客坐在太陽下侯車,就近牆上掛了個木牌子、上面寫著三個字「侯車處」。
比這簡陋更難堪的是車站距縣城太遠,又下這麼深的個溝來乘車實為不易,好在江心上的公路高架橋分出了一枝已經向車站這邊伸鋪過來,將來不久自縣裡乘車過來就會方便多了。
此次僅是路過,好在西安過來也有趟過路車,有機會了一定會再來白河好好逛逛。
現在的白河縣站
迷你型的白河縣車站
白河縣城處於群山峻岭之中
《襄渝踏線記》(十)水電站/冷水鎮
離開白河繼續西行,在白河縣界江面繼安康水電站大壩之後又起了座大壩。工程正在收尾,其攔截的水波瀾壯闊加之驕陽下水氣蒸騰更顯得煙波浩渺、就連所過沙溝、蜀河、棕溪、沙河壩等隧洞、橋樑望去都顯得朦朦朧朧的,公路大多段與鐵路隔江,所以沿途只是遠遠的拍了些照片。
在蜀河又見了座早已投入使用的水電站,如今僅陝西段的漢江上已知的就有四面湖,其一孤獨的在漢中,而這三面如接龍一樣都已經接起來了。
尋找冷水車站,導航引離了國道由條不寬的水泥路上了山,野山上忽左忽右的上行了一陣、實然眼前出現了一大片建築,近前才知道這就是遠藏在深山中的冷水鎮了,問了路開車從左邊一個差道下去、確實是到了鐵路邊但一問車站還在遠處,往過走也沒路了便以鐵道為背景拍了幾張照片了事。
車返回正路繼續緩行,正午已過了得找個地方吃飯,最終選了間小店,老闆娘年紀很輕、但手腳並不麻利,四個菜足足炒了一個小時。侯歺期間無聊,便見對面兩店之間有路可下行便走了下去,僅下了十多個台階眼前出現的競是冷水火車站,如此意外得來確實使人興奮了一陣。
吃罷飯已經下午三點,目標旬陽,立即趕路。
冷水車站建在橋上
現在的冷水鎮
《襄渝踏線記》(十一)旬陽烈士陵園/太極城
車進旬陽先趕往烈士陵園祭奠,陵園在丹鳳嶺頂上,好在有路車能開上去。紀念碑前行了禮,查看碑文、了解到陵園是2014年建成、是把散葬在旬陽七處小陵園的烈士們集中遷葬於此,共計安葬了404名烈士。除解放戰爭.、肅匪、抗洪等時期犧牲了的烈士之外,在修建襄渝鐵路建設中犧牲了的鐵道兵、民兵以及學兵也都很榮耀的埋葬在了這裡,這一現相在其它烈士陵園是沒有的事,僅此一項、我向決策者致敬!
活人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死人也一樣,尤其是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無論其身份、地位、職業等再有不同、但死後.必須一視同仁才是天理。
下得山來趕往對面山頂的太極城觀景台,車過鬧市、這街景與四十年前的、鑽過一個並不高大的城門洞就進了城,大石塊鋪的道,很是滄桑的門市鱗次櫛比,雖說大多都早已改作了民居,但隱隱約約還是能從中感受到一些當年繁華時的繁忙來。可惜山城巨變、人非物非,然心未非夢未非,有朝一日我還是會再來尋夢的、那怕所獲僅一鱗一爪都會知足。
登上觀景台、此台隔城與對面的烈士陵園正遙遙相對,朝下俯視、S字型的旬河河床很像一幅天然太極圖案。這圖案也不知在何年何月被何人無意間發現、於是旬陽也就有了個叫「太極城」的別號。巧的是在觀景台拍照時競遇到了紅旗他女婿小陳也在拍照,「他鄉遇故知」也的確使人興奮了一陣。辭別小陳下山,暮色已經降臨了、城中巳是萬家燈火了。晚飯還沒吃,於是便驅車走高速趕往安康。
對岸過去是一個火車站。這一段鐵路與公路夾江而行。
橫跨漢江的鐵路橋
旬陽烈士陵園
俯瞰旬陽縣,非常典型的八卦城
《襄渝踏線記》(十二)安康
車到安康已經晚上八點多鐘了,就住在了靠老橋頭的西街口上「愛客森酒店」,這一片常來還是較熟悉的,但這一半年來日新月異的變化還是讓人有些認生。對面那座國營賓館的老樓拆了、代之的是座拔地而起設計新穎的摩天商廈。先前簡陋冷清的西街口如今巳是高樓鱗次櫛比、商店賓館燈火通明了。
入住後,往街里一條巷子中各吃了碗面,楊總和唐丁互換著開了一天車就先回賓館休息去了,我和老柴便往街裡頭去轉,路上我為喜歡拍照的老柴推介了小北街里的顧家院子、也以期盼著在這裡遇到個熟人。顧家院在往東左邊的第二條巷子裡,結果誤進了第一條巷子,搜尋無果便直接就由西北門出了城在江濱公園裡拍起燈火輝煌的夜景來,往裡邊走邊拍一直拍到「移民博物館」後才進了朝陽門由東街往回走。路過小北街便與老柴進去「補了一課」。顧家隙子隔壁新開了家復古影像館,門關了、但櫥窗里燈火通明,我在欣賞「舊」照片時侯,老柴抓拍了一張。小北街很窄、稱街是有點誇張了,這時雖說巳入夜了但還是車堵了很長,一位中年漢子在指揮疏通,他見我們在對著古老的門樓拍照,他一邊疏導一邊熱情的請我們進去拍。
今晚客少廳堂里燈光較暗,拍了幾張出來,見曾經吃過飯的第一間包間燈亮著,便從半掩的門隙往進掃了一眼,見只有幾個小青年在喝酒。出門碰見老闆向他道了謝,便從對面的紗帽石巷往迴繞著走。巷子裡面還有幾間老房子,一間門額上磚雕著「煥然維新」四個字的老宅經營著「酒巴」,古老門樓上裝了扇很洋氣的鐵的推拉門,這「土洋組合」的很新穎、嚴肅中透露出活潑很能讓人過目難忘。出了紗帽石巷又進了相連的「興家倉巷」以圖能再「瞻仰」幾間老屋,結果這是失望而歸了。
老宅子代表的是一個歷史時期中國的建築文化,在這大拆遷的劫後余灰中僅存的幾片「鳳毛麟角」已很難再引起國人的驕傲了,誰之過?
安康夜景
晚上出來轉轉
拍照時間早晨6點40分,天還未亮明。
《襄渝踏線記》(十三)紫陽·毛壩·麻柳
六點起床往安康火車站看了看即驅車上高速趕到紫陽,上東山烈士陵園祭奠後便再往上進了文筆山景區,登上紫陽閣飽覽了山城夜雨洗後的清新和雲橫秦嶺的壯美風光,下山吃了飯再上高速往毛壩。毛壩鎮因地處川陝之咽喉,境內山峰陡峭,河流湍急;古稱其為「彈丸之地控南北,跬步小鎮連陝川」,明清時期官府在此設立關防,故又稱「毛壩關」。
如今的毛壩鎮既不是「彈丸」也不是「跬步」,而是沿江高樓林立連綿數里的一個大鎮。車站還遠在山上,沿著一條疑是「老街」的上山小路上行,兩邊房屋夾道,其中還有兩處鎮屬機關,行了約一里路,車站還遠在上頭,歇腳時俯視、見山下學校操場上用花花綠綠塑膠鋪就的跑道哪真是「貴氣逼人」,在西安我也從沒見過如此「奢侈」的,由此也可見大山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再上,遠遠的能望見車站了,可惜是個背影,便拍了張遠景就按原路返回了。歸途在一間老屋的牆基上發現了塊加雜在石塊中的半個漢磚,由此可見毛壩關的歷史絕對可以上朔到漢代。
出了毛壩鎮往麻柳,此段路之險惡用李太白的話說那就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此前我也曾聽說過李太白寫這首詩時也就是寫的他在此地的感受。當地民謠說「有女莫嫁麻柳坡,老死的少跌死的多」。鐵道兵汽車連對這段路的驚悚也有過幾句打油詩,可惜這會記不起來了。地方史料記載1927年劉伯承在坡上過還遇見過虎,總之麻柳坡地理的兇險是多方面的共識。
紫陽東山烈士陵園
紫陽閣俯瞰紫陽縣城
儘可能多到幾個火車站拍照
麻柳坡附近深不可測的峽谷,火車就從這山底下通過。「有女不嫁麻柳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順口溜,形象反映了這裡的地形地貌。
《襄渝踏線記》(十四)大巴山隧道
大巴山隧道在寧強縣巴山鎮,它是襄渝線上海拔最高、最長的條隧道,由於地質條件惡劣、當年修建時也是傷亡最重的條隧道。過鎮的公路是漁紫公路的前端,山谷陡峭,好長一段路僅僅就只是在山體上挖出道槽而已。鎮子外面山坡上有座墓園,埋葬的是來自四川通江和達縣因修建襄渝線而犧牲了的三十二位民兵戰友。進了鎮左拐過座橋便是極具巴山精神的「西安鐵路局安康工務段巴山工務車間」,四十年來,一代代巴山鐵路人在以「吃苦為榮、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奮發進取」為基本內涵的「巴山精神」指引下,將襄渝鐵路這段地質條件最複雜、基礎最薄弱、病害最嚴重的「擔心線」養護成了「放心線」。「車間」至今還保留了一排當年最初的工房,在工區一堵帶檐的牆上還見到了一面為三線學兵製作的專欄,在「巴山車間」的專欄上還見到了留守在這裡的學兵戰友解和平的工作照,他被譽為「鋼筋混凝土澆鑄的人」,我與戰友合了張影也沾點勇氣。
沿著車間後邊的小路上山,進巴山車站看了看後又繞道走近了大巴山隧道口,鐵道被鋼網封著、只好遠距離的以洞口為背景留影后走另條道下了山,山下有家具有規模的水產養殖場,酒店裡提供的都是昂貴的中華鱘,具說食客們大多都是驅車數百里過來進歺的,當天,停車場上的車就不少。巴山鎮很小,街道長不足三百米,走進街心唯一的一間小吃店,老闆娘正在案子上包水餃,趁便要了四盤吃了趕路。
巴山鎮的鐵道兵烈士陵園
鐵路系統的先進單位
這是當年修建鐵路時留下的房舍
說明來意,值班人員允許我們進站拍照
襄渝鐵路最長隧道大巴山隧道口留影
《襄渝踏線記》(十五)夜抵達州
開了一天的車,天黑嚴時過四川宣漢縣雙河鎮,兩位司機累了,我等也都餓了、就地找了家飯館吃飯帶休息。侯歺其間我與老柴在街上走了走看了看。這是此次入川吃的第一頓飯,正宗的川菜,麻、辣、鮮、香,猶其是吃在偏僻的山間古鎮上更顯得格外正宗。吃飽、喝足、歇夠,又趕了個吧小時的夜路差五分九點到的達州。入住在了家距火車站最近的個小賓館,放下行李和老柴出來往街上去逛。車站建築簡典大氣,空曠的廣場上幾乎不見一人,往街心裡走,街道高高低低,看樣子城市也是平整了山地建起來的。街道很暗見不到個晚間熱鬧處,便向一路邊的保潔員打聽,她說:就火車站了!見實在沒啥轉的、便也就回賓館早早歇了。
儘管天已黑,為了了解清楚實際路況,從萬源到達州的150公里,我們還是選擇了走國道。
《襄渝踏線記》(十六)達州紅軍烈士陵園
早起退了房,在達州車站前留了影,便驅車往烈士陵園。達州烈士陵園位於達州市通川區陵園路。門前這條路以前叫《陵園路》現在依然叫《陵園路》,僅此一點我向達州市政府和人民致敬!同時,我作為一個西安市民、也為95年西安把陵園路改為「含光路」而在此刻含羞帶愧。和把「楊陵」改為「楊凌」一樣,我為「父母官」們愚昧的忌諱鄙視他。
達州是紅軍之鄉,革命戰爭年代,8萬多達州兒女毅然從軍,有兩萬多人英勇捐軀。僅建園初期所立紀念碑上就刻有4012位烈士的姓名。為突出陵園主是、達州烈士陵園現已更名為《達州紅軍烈士陵園》,但它也是一所綜合性陵園,現安葬有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犧牲了的烈士3千多名,其中就有修建襄渝鐵路犧牲了的若干鐵道兵戰友。
陵園除清明節及特殊日子外不對外開放,烈士家屬前來可登記入園。在門房,向值班的位老同志說明了來意,他很客氣的遞過來本登記薄、在祭奠者姓名一欄我填寫了「鐵道兵」三個字,他掃了一眼填滿了的格便放了我們的行。
走向墓區,拾級而上迎面便是紀念碑,碑座為六棱、鑲嵌著六方已顯滄桑刻寫滿了紅軍烈士英名的石碑。碑子四棱正方,正面刻著的大字是:革命烈士紀念碑。左面是: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右面是一幅對聯,上聯是「人民英雄豐功偉績驚天動地」,下聯是「革命烈士雖死猶生浩氣長存」。後面是:為革命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過了紀念碑便是廣場,「烈士紀念日」祭奠後的兩方獻花台還沒撤,地上隊列的定位簽還整齊的排列著,由此可以想像得出當時的祭奠場面的莊嚴肅穆和聆聽到《獻花曲》深情的旋律。再往後便是蒼松翠柏掩映中的一大片烈士墓,由下至上鋪滿了整個山坡。
回到前院、請門房老同志開了」烈士事跡陳列館」,迎面是毛主席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四周牆上掛著紅軍烈士們的遺像,四個巨大的櫥櫃里陳列著烈士遺物,其中還有一份一位鐵道兵烈士的。為了讓後人永遠銘記當年的鐵道兵,達州市政府還將原鐵七師師部駐地前的公共汽車站命名為「七師站」。
陵園還開展了"尋找烈士親人:傳承英烈精神」公益活動,為陵園內尚未聯繫上親屬的外省籍烈士,尋找親人
。這些外省籍的烈士幾乎全是襄渝線上犧牲了的鐵道兵,1971年11月12 日,梁家壩車站附近的一個橋樑上發生事故,犧牲了19位鐵道兵戰士,事故發生後,這19位士兵被安葬在了達州烈士陵園。湖南籍烈士唐純信便在其中,在這次活動中陵園幫他找到了親人。
總之,達州政府和人民沒有忘記鐵道兵,我感恩他們,他們的所作所為值得我尊敬和敬仰!
達州烈士陵園大門
3000多位烈士安葬於達州烈士陵園
《襄渝踩線記》(十七)廣安·北碚·重慶
離開達州往重慶,過鄧小平家鄉廣安,在車站留了影、街上吃了飯,驅車再行。車到北碚先去了火車站,站前一正修繕的巨無霸建築把車站遮擋的嚴嚴實實,七繞八繞的又上了不少的階梯才到達車站,車站在個坡上,站前廣場因施工被壓縮了,立在廣場盡頭也只拍到了屋頂上半個「北碚二字」。
從北碚車站下了坡又過了個十字便是嘉陵江,讓人吃驚的是在不足一華里路的江段上竟有六座跨江大橋、它在蔥蘢青山中形成了「六橋疊翠」的奇景。
其中在1969年建成的朝陽吊橋已作為危橋封閉了,但橋頭上當年刻寫著毛主席採桑子·重陽詞的巨大石碑還雄偉的聳立著。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瀟瀟冷雨中,立於襄渝鐵路大橋之下,眼前奪目的一叢叢山菊繁茂的開著,讀著主席詞不由想之當年八十萬大軍參戰的「襄渝會戰」,這曾經沸騰過的群山又一次點燃了我的激情。
車到重慶西站,這是襄渝線的終點,在站前立了好久。從如今氣勢壯觀的車站及寬闊廣場和周邊環境里,再也尋覓不到一點當年的遺蹟,只有這雨絲風片還是能給人帶一些慰籍。
在重慶,我們受到了當地戰友的熱情接侍,在聞名的熊家院子老火鍋店裡,楊秀康、劉尚榮、還有位沒記住名字的戰友為我們冼塵,在三個喝酒的戰友分了瓶白酒飲盡後、我和楊又分別乾了個二兩裝的小瓶。
酒後冒著雨、我們逛了「洪崖洞」「朝天門」「解放碑」又沿江走回了南濱酒店。
重慶戰友給此行洗塵、巴山夜雨給此行洗塵,人與天的情都領了,但我還是很願意把這「塵」永遠凝固在心裡、使之成為我身體的一個部分。
遊記到此結束!因各種原因,消息在時間上都是推後了發的。
再次向襄樊的高大哥、安康的李春芝、重慶的楊秀康等戰友以及一路關注、鼓勵我們的所有戰友說聲:「謝謝」。
廣安站留影
北碚區。這兒六座橋相連,擠在不足1公里長的地方。
抵達重慶西站,襄渝鐵路的終點站。
非常感謝重慶鐵道兵戰友們的熱情款待
責編:劉忠《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