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河濱北湊舳舫 商賈輻輳聚北鎮

2019-10-14     碣石觀滄

陳巨慧

滔滔黃河水急流東去,悠悠蒲湖景秀麗旖旎。在魯北廣袤的土地上,濱州這座現代化生態新城日益崛起,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滿目蔥翠,生機勃勃。而說到濱州城區的發展,就不得不提老北鎮。因為老北鎮,是新濱州的根。

清河橫帶扼京畿

商旅蟬陣易東西

北鎮之名源於金代。古時,這座齊北小城稱為亂城。北魏登國元年(386年)至泰常五年(420年),為漯沃縣治。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漯沃縣改為蒲台縣,續為蒲台縣治。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廢蒲台縣,縣城改稱蒲台鎮。金明昌三年(1192年)復置蒲台縣,於蒲台鎮南新建縣城,蒲台鎮遂稱蒲北鎮,簡稱北鎮。

此後,北鎮歷經變遷。明朝時,為濱州崇德鄉;1911年,改崇德鄉為漯沃鄉;1956年成立北鎮公社;1980年改為北鎮鎮;1982年成立縣級濱州市,設立北鎮街道辦事處。儘管北鎮的所指由城「濃縮」為辦事處,但許多當地人,依舊喜歡用「上北鎮」指代「進城」。

北鎮街道義和村84歲老人簡玉堂,父親曾擔任過北鎮商會的師爺,對北鎮的歷史了解頗詳。他告訴記者,北鎮的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它南靠河流(濟水、大清河、黃河),東西水路運輸繁忙,是大清河邊上的水旱碼頭,甚至曾迎來福建、廣東的船舶;南北大道貫穿其中,是青、登、萊諸州的進京必經之路。

自唐朝起,北鎮就設有渡口,曾被稱作「十省通衢」,是通往京津和入山海關的要道,也是大清河下游惟一的重要渡口,古稱「清河橫帶」。公元1192年(金明昌三年)元碑記:「南望清河影帶,晝夜不息,舳舫交錯,商旅蟬陣於東西,濱之城市士庶蚊聚。」

乾隆二十八年的《蒲台縣誌》中,也描述了北鎮的興旺。「大清河……向年海舶自閩廣來,商賈輻輳,號稱殷富。數十年來,河漸沙淤,海舶不至,惟鹽艘經由,及關東糧、石、木板、海魚諸物裝載抵蒲,在北鎮交易。」

到了清末民初,老北鎮有字號的商家已達83家,北鎮大集更是遠近聞名。「每逢農曆三、八的北鎮大集,往往數萬人聚集於此,其中不乏來自方圓百里之外的客商。」簡玉堂老人介紹,當時市集繁華,分片成區,魚市、米市、乾粉市,木材、柴禾、窯貨市,布匹、鞋帽、估衣市,葦箔、鐵器、紙煙市,應有盡有。據記載,1946年下半年,逢集售出的毛巾就有1200打,家具攤有七八十家,占了大半條街。

1972年,北鎮黃河大橋建成,北鎮成為南方諸省進京的咽喉。1978年後,集市貿易繁榮,個體商販大量湧現,北鎮經濟得以復甦。繁盛時,北鎮大集每集上市人數達4萬人次。1989年1月,北鎮大集遷移至市東辦事處郭集村以西,興盛至今。

煮海為鹽輸全國

歐風西雨潤鄉土

在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道前,老北鎮南臨的大河還是運輸官鹽的大清河。晚清山東巡撫張曜曾在奏書中稱:「今山東黃河原系鹽河。兩岸城廓、村墟鱗次櫛比。」其時,黃河三角洲地區所產食鹽通過大清河,可運往淄博、濟南等地,通過運河再轉運至全國各地。

《北鎮志》主編李振西介紹,北鎮一帶自西周初期就開始「煮海為鹽」。到了清末,大清河口的鹽場就有寧海、永埠、豐國、永利、利國、豐民、王家崗等8處。

在老北鎮的西南部、緊挨黃河大壩處,還有一條與鹽有關的街巷,叫作鹽店街。「街南頭原來是古代官府售鹽的地方,每個月都有鹽巡來視察。那時候民窮鹽貴,都是用毛巾包裹著一把鹽往家裡捧啊!」北鎮街道義和村村民薛承群解釋說,鹽店街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街南堤壩下的這個官營鹽店。「鹽店街連著地主院子高家胡同,挨著老時候的商業一條街荷花巷,這條街加上北鎮大街和西小街,簡直是北鎮的南京路和王府井啊。」

鹽店街吸引的不僅僅是商客。1897年,26歲的英國傳教士趙誠來到山東,他在山東地區長達39年的傳教生涯中,多半時間都是在老北鎮度過的。在鹽店街,他和另一位名叫聶德華的傳教士,在老北鎮創建了魯北地區最早的西醫院鴻濟醫院和最早的新式學校鴻文中學,成為對老北鎮影響最大的西方人。

鴻文中學和鴻濟醫院的開辦,客觀上改善了老北鎮的衛生、教育狀況,也提升了一部分中國青年的文化教育水平。後來,中國共產黨開始在鴻文中學發展組織,爭取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學生投身革命。到抗日戰爭後期,已在鴻文中學發展黨員12名,學生救國會成員402人。1947年,遲浩田將軍還曾在鴻文中學與鴻濟醫院養傷。

1952年12月,惠民專署駐地遷到北鎮,公安局、郵電局、部隊、糧所等眾多單位在鹽店街落地生根,小小鹽店街里濃縮著一段城市草創史。「當時的北鎮汽車站也在鹽店街租了一位名叫申榮祥人的三間房子。由於當時的汽車燒木炭,沒有勁,拉上乘客後爬不上黃河大壩,車只能停在大壩上,乘客需要跑上大壩才能坐車。」北鎮街道和平村75歲的侯德安老人說。

2009年,傳教士趙誠的外孫女Clley Rowe從英國利茲專程來到濱州,尋訪其外祖父和母親當年的生活痕跡。只是,曾經的那條鹽店街已被鋼筋混凝土湮沒,變成了百姓安居的樂園。

亂世飄搖富貴窩

乞丐將軍惠鄉鄰

鹽店街的東臨是高家胡同,因整個胡同的住戶以高姓人為主,故此得名。別看胡同的名字不起眼,這裡卻是老北鎮的「富貴窩」。

「整條胡同一百五十多米長,兩米多寬。裡面住著三十多戶人家,其中一多半都是財主。」侯德安老人說。「他們都有自已的買賣,所以都比較富裕。像永泰祥茶莊等大買賣都是高家胡同的人開的。每到過年、過節,這些有錢人就捐錢辦玩意,踩高蹺、跑旱船、唱戲,可熱鬧了。」

侯德安老人說:「高家胡同和鹽店街一樣,街口都裝有梢門,加上胡同口有圍子牆,晚上大門一關,外人誰也進不來。夜裡有打更的,有的村民回村晚了,就只能住在外面了。」重門疊嶂,土匪攻不進來,這些圍子牆和梢門如同鐵籬笆,在亂世護衛著這裡的「富貴窩」。傳說,馮玉祥部隊曾在此駐紮養傷,事後為報答村民,冬夜渡過黃河清剿了盤踞小營的土匪。

高家胡同還出過一位大人物——「乞丐將軍」高三升,他的傳奇故事在北鎮家喻戶曉。高三升出生於高家胡同的同族人家,幼時父母俱亡,只能靠乞討度日。高三升長到十五六歲時,身材高大粗壯,憨頭憨腦,由於飯量大,成天餓肚子。某個冬天,他看街頭有個賣秫秸的,就偷抽了幾根,想晚上烤火,結果被賣主發現,扭著就打,並被猛踢一腳,當場休克,經好人施救,才甦醒了過來。高家族長聞聽此事,既氣憤又憐憫,他把高三升叫到跟前訓斥一頓,當即拿出盤纏,讓他外出闖蕩,自謀生路。

18歲的高三升來到天津,加入北洋軍。他憨厚老實,能吃苦,受到提拔,並因救駕有功,頗得袁世凱的喜愛。1912年,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下令選拔身材魁梧、相貌不凡的忠勇之士充當總統侍衛,高三升榮升侍衛管帶。1916年6月6日,稱帝83天的袁世凱,在討伐聲中命歸黃泉。高三升的老上司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輪流執政,高三升仍然得寵。到段祺瑞執政時,高三升已升任副督統,相當於中將。

後來,高三升領兵駐紮蒙古的庫倫(今外蒙烏蘭巴托)。由於蒙古亂軍趁國際風雲動盪和北洋軍閥內訌,在白俄支持下發動叛亂,高三升率兵打敗叛軍,駐紮在黑龍江省嫩江北五站一線。卸任後,他遁跡天津,大搞房地產,成為天津有名的大資本家。

發跡之後,高三升在北鎮附近購買三四百畝良田,栽植了數十畝果園;在鹽店街修了豪宅,門楣高懸黑漆金字的「中將府」匾額,並時常回來居住;還在北鎮大街早年他暖身的地瓜爐處修建了一所樓房商鋪,由其侄子高樂園開起了「通泰永」。高三升時常給北鎮街上的窮鄉親和乞丐施捨錢糧,鄉親們凡是有求於他的,他大都應辦,為家鄉修築黃河堤壩也捐出了不少大洋。解放後,高三升在北鎮老家的財產,全部分給了當地百姓。直到如今,高三升的故事仍為不少北鎮人津津樂道。

伴隨著新濱州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具有千年歷史的老北鎮在古老和現代的滌盪之中歷久彌新,正在煥發嶄新的容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Y6JzW0BMH2_cNUg1It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