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抗美援朝大片要拍《冰雪長津湖》獲准立項

2019-10-29   德州冷墨欣語

據國家電影局備案公示,戰爭題材電影《冰雪長津湖》獲准立項。該片由博納影業出品,目前導演人選未定。

對於近年很少觸及的抗美援朝這段歷史來說,又是一個好消息。

要拍《冰雪長津湖》了,讓我想起2016年,電視劇《三八線》,據說是首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的電視劇《三八線》在開播,引起外界關注。此前考慮到中美關係的穩定,曾禁拍有關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三八線》被視為破禁之作。

在嚴格的審批制度下,影視作品歷來是判斷中國政治風向的一大指標。全長三十八集的《三八線》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等聯合攝製,劇集講述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鴨綠江上的漁民遭美軍軍機轟炸後,兩位年輕人李長順和張金旺參加志願軍奔赴朝鮮,與敵人展開殊死較量。

其實早在2000年,央視曾攝製三十集電視劇《抗美援朝》,原擬在次年播出,但最終遭禁播。據央視前台長楊偉光透露,當時外交部覺得要慎重,後來美國發生9.11事件,「世貿大樓剛被炸,你來個抗美援朝不太好,考慮到當時的一些情況,就沒有播。」

由於種種原因,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被雪藏了十多年,至今未能公映。

現在又一部抗美援朝的電影《冰雪長津湖》,引起了很多觀眾的關注。讓我們看看這場戰爭的有關情況:

長津湖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了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志願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為韓戰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

11月27日傍晚,志願軍10萬大軍已經隱藏在朝鮮北部廣袤的山地和叢林當中了,20軍位於長津湖西側;27軍位於長津湖北部和東北部。兩軍分別以陸邢戰1師兩個團和第佯7師的31團級戰鬥隊為主攻目標,後對下碣隅里進行圍攻,繼而在從下碣隅里至興南的一條被唱稱為「長隘路」的通道上展開圍追堵截。

11月27日夜,西北風卷著棉球般的雪花,吹得人睜不開眼。美陸戰第1師和美步兵第7師,當時正沿著一個山間的小路行進,整個隊形成柱狀,延伸達50公里。一個美國的隨軍記者後來說「總覺著有人在盯著我們」。這句話沒有說錯,他們確實是被隱沒在崇山峻岭中的志願軍戰士牢牢地盯緊了。山林中忽然傳出驚天動地的軍號聲和吶喊聲,宋時輪、陶勇指揮20軍、27軍向美軍發起猛攻,10萬志願軍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美軍,美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攻擊。在第二天的早上,美7師和陸戰1師被九兵團分割成了5個部分。

11月28日,整個28日白天,美軍都在設法打通被截斷各部陣地。全部機械化裝備的美軍在大部分時間裡,僅能以每小時500米的速度前進。戰鬥間歇,一位美軍記者問一個正在用刺刀從凍硬的罐頭裡挖蠶豆吃的陸戰隊士兵:如果上帝能夠滿足你的一個要求,你最需要什麼?那個士兵頭也沒抬的回答:給我明天吧。

11月30日,27軍集中兩個師5個團的兵力由27軍副軍長兼80師師長詹大南統一指揮,並使用全軍所有炮兵,圍攻新興里的美7師31團。歷史悠久的美第7師第31團組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曾參加對蘇俄的干涉作戰而獲得「北極熊團」的綽號,團旗上就有北極熊的圖樣,稱得上是陸軍中戰鬥力較強的部隊。該團藍色的團旗被志願軍班長張積慶繳獲當包袱皮,後來成了北京軍事博物館的展品。這是韓戰中,志願軍惟一一次成建制地全殲美軍一個團的光輝戰例,但與此同時27軍80師和81師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及非戰鬥減員高達1萬人,全軍凍傷高達22%。

12月1日,當第26軍在距離合窪里還有80公里的時候,美陸戰1師終於突破了志願軍第20軍的包圍,開始向南撤退。9兵團總部隨即命令第20軍餘部:追擊美陸戰1師,減緩他們撤退的速度,纏住他們,為第26軍爭取時間,為最終殲滅美陸戰1師創造機會。

12月4日,柳潭裡的陸戰1師5團、7團終於撤回了下碣隅里,他們用3天時間才走完這22公里,一路慘遭志願軍層層截殺,平均1小時只能走300米,22公里道路上有1500多人傷亡。然而,志願軍也傷亡慘重,美軍的一份史料中記述,「中國人在地面戰鬥,空襲,及嚴寒的天氣里傷亡巨大。由於沒有適當的禦寒服裝,志願軍的戰鬥力因為大批士兵被凍死凍傷而被嚴重削弱。大部分中共軍隊耗光了在過江時隨身攜帶的彈藥,而且食品也供應不上。」

12月5日,美第10集團軍軍長阿爾蒙德向守在下碣隅里的史密斯下令:「儘快撤退到咸興地區。」當日晚,下碣隅里所有的美軍火炮開始向兩側山地猛轟。6日清晨,大撤退開始。但美軍也沒忘記在逃跑前徹底毀滅下碣隅里這個供給基地。美軍先用炸藥炸,然後用推土機碾一遍,最後將堆積如山的食品、衣服、彈藥潑上汽油燒掉。那些在幾公里外山頭上20餘天沒有吃過幾頓飯的志願軍士兵,看著就快到手的大批給養被這樣毀掉,心疼無比。

在古土裡的水門橋是架在長津湖引水管道上的懸空單車道橋樑,橋下是萬丈深淵,水門橋一旦被炸,撤往咸興的美軍可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20軍曾經於12月1日、4日兩次炸掉了這座橋,可每次都被美軍工兵修好了。志願軍乾脆把橋基也炸掉了。但出乎志願軍意料,美國空軍居然從日本調來8套每套重達1.1噸的車轍橋組件空投到美軍陣地,然後在懸崖上僅用兩天不到的時間就架設了一座載重50噸、可以通過撤退部隊所有車輛的橋樑。美國強大的國力優勢和訓練有素的部隊反應能力在這次撤退中得以充分展現。

12日,美陸戰1師終於在咸興與美第3步兵師匯合。美軍的兩個師繼續向南撤退,一直到達東海岸的咸興市。一路上,雖然20軍餘部繼續窮追不捨,但是第26軍主力始終沒有能夠趕到投入戰鬥。在美軍士兵的印象中,戰役後期他們並沒有受到什麼有力的阻擊。

1950年12月24日,亞洲時間的平安夜,美第10軍從興南港裝船撤離,次日誌願軍占領興南,歷時近一個月的長津湖戰役,抗美援朝二次戰役東線作戰,同時也是整個二次戰役落下帷幕。

1952年9月,第9兵團從朝鮮回國,車行鴨綠江邊,司令員宋時輪要司機停車,下車後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後脫帽彎腰,深深鞠躬。當他抬起頭來時,警衛員發現,這位滿頭花白的將軍淚流滿面,不能自持。這一頗具悲情色彩的場景無疑是對這場戰役慘烈程度的最好註解。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的決定性戰役,發生在抗美援朝初期,當時志願軍扛著零下40度的溫度與美軍作戰,士兵連一頓熱飯都吃不上,令人十分的心疼。

據悉,當時朝鮮的戰況十分緊張,美軍以及多國的聯軍幾乎占領了整個朝鮮。而此時,志願軍及時趕到,將美軍誘導到長津湖,分散美軍與多國聯軍的火力,展開了長津湖的血戰。在長津湖之戰中,志願軍出動了16萬士兵,而聯合國部隊出動了10萬的兵力,雖然在兵力上志願軍要比聯合國部隊多,然而,在火力上,我方卻並不占優勢。

因為當年是嚴寒,而長津湖的海拔還在1000--2000米之間,道路十分狹窄,加上當時我國的裝備並不是很先進,很多炮彈在嚴寒的天氣下根本都打不出來,而且,即使每個士兵都有步槍,但會不會打響也是不確定的,在當時惡略的環境下,有很多士兵沒有參戰就紛紛被凍得受傷了,然而,他們仍然忍痛參戰,可以說,長津湖戰役就是用鮮血鋪出來的勝利。而當時,我軍還有100多名的士兵都被凍成了冰雕,可想而知當時環境的慘烈。

和平來的不易,都是戰士們用鮮血為我們換來的,讓我們永遠銘記心底,永遠珍惜和平,但我們也不懼怕戰爭,抗美援朝一戰可以說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

正視歷史,面向未來,記住歷史,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