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不是病而是一種症狀!掌握4種發燒應對方法,孩子發燒時不慌

2019-06-26   羊爸爸育兒

令家長著急心慌的疾病是什麼?是發燒。

但是呢,發燒不是病,只是症狀,是人生病後的一種表現形式。醫生給疾病下診斷的時候,就不能只說發燒,下一個發燒的診斷是沒有辦法用藥的。西醫裡面也有找不到原因的發燒,但是診斷也要明確記載:不明原因發熱,也就是去找了發熱的原因,但是沒有找到。

所以,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處理髮燒都講究一個,找到病因再用藥。沒找到病因,只是去降溫,弄不好就可能掩蓋真實病情,導致誤診、誤治!

發燒,就跟流鼻涕、打噴嚏、身上痛、腦袋暈這些症狀一樣,都是疾病的一種表現,都是提示身體生病了,至於是什麼病,要怎麼治療,就要通過身體表現出來的這些症狀去找生病的根本原因,然後針對這個病因去處理,處理好了,後面的症狀也就自然緩解了。這一點幾千年前的人就已經知道了,並且在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經驗從而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診療疾病的理論體系,使得這種與疾病抗爭的方式能夠得以延續。這套體系的形成,一直在應用,也一直被後人發揚、修正、發揮。這就是中醫。

有的人會問,發燒不是會燒壞腦子嗎?

大家接受不了的是一直發燒或者燒高。低燒都還能忍一忍,一旦溫度到了三十八九度,就會特別擔心,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怕燒成肺炎、燒成腦炎、把腦袋燒壞導致智力下降。大家知道溫水可以洗手,水溫過高就會燙傷,所以,同理可能也覺得,發燒溫度高了,就會燒壞身體、燒壞腦袋。

事實確實是這樣,人體溫度過高是會導致身體的損害的。所以,發燒會燒壞腦子嗎?或者換個說法,溫度高了會燒壞腦子嗎?

答案是:會!

但是,重點來了,發燒要燒壞腦子是有條件的:

溫度一般會到超高熱(腋下溫度40℃以上)!(PS:也不是說到這個程度就一定會燒壞腦子哈。避免一些家長看到燒高了嚇得六神無主。)

確實有研究,體溫42度以上或者40度以上持續2-3天以上,會對腦神經造成損傷。但是常見的發熱情況一般是在40度以下的低溫、中溫、高溫,這樣的溫度是不會對腦神經造成損傷的。低燒和短時間內的高燒不可怕,所以溫度初起的時候,大家不要太過驚慌,我們依然有可以觀察的餘地。一般溫度達40度,都已經去找醫生了。

那麼那些溫度不是很高,卻出現神經損傷的是什麼情況呢?那其實跟溫度無關,是跟病有關,往往都是跟腦相關的疾病,比如病毒性腦炎、化膿性腦膜炎、顱腦損傷等等。也就是說是這些病就有損傷腦神經的可能,同時這些病導致身體出現的症狀中有發熱。這也就是我們強調說遇見發熱關鍵不是先降溫,而是先找原因。

那有沒有低熱也可能出現身體損傷的可能呢?有的。不明原因的長期持續低熱就是醫生關注的重點。因為持續狀態下的發熱,會增加大腦耗氧、心臟負擔、身體各個系統功能紊亂等等。所以,不明原因的持續低熱要積極治療。

所以,對於發熱,溫度可能還是其次,時間的持續性反而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另外一種,發熱驚厥也是家長相當恐慌的。怕孩子一直抽抽留下殘疾,怕抽抽後變傻。

這裡也給大家說明一下,短暫的發熱驚厥,大多預後都比較好,不會留下後遺症。關於發熱導致驚厥的情況,沒有特異性說明到底多少度會發生驚厥。總的說起來,還是跟人,跟個體有關。

什麼情況下容易發生驚厥呢?

臨床所見,中醫辨證為「熱」證的孩子多見,也就是有津液的損傷。所以,我們會提倡,在孩子發熱期間,要少量頻繁給與溫熱水,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津液的丟失。

說了這些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我們再從頭說說,到底什麼是發燒,人為什麼會發燒。臨床所見,導致發燒的疾病有很多。即便從中醫最簡單的六綱歸類來講,除了太陰之外,其他幾綱也可能出現發熱。

如果遇到孩子驚厥,緊急情況下可以採用這2個方法

1.給孩子做做推拿

先上三關把手腳推熱(當然還可以溫水熱或搓熱或捂熱),然後再退六腑。不能貿然退六腑,否則會加速孩子驚厥。上三關向心推,退六腑離心推。

2.進行穴位刺激

崑崙穴,太溪穴對掐。崑崙穴在足外踝尖與跟腱連線中點偏下方的骨頭上緣。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與腳後跟跟腱之間連線的中點或凹陷處。兩個穴位差不多在內外踝相同高度位置,用拇指、食指對掐。

人為什麼要發燒?

這裡我必須要用上現代醫學的解釋,因為涉及到一些專有名詞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我再給大家簡化一下,大體是說:我們正常的人體啊,有一個調節體溫的開關叫體溫調節中樞。正常情況下呢,我們人體產生的熱和散發的熱是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中的。

就是產生的熱多,為了維持正常體溫,那散發的熱就多。比如你吃了能量很高的食物,或者喝了熱水,為了使得熱量平均,你自己毛孔可能就擴張了,熱再多點,就會出汗,總之會讓熱散發出去;

那天冷了,產生的熱不夠,人體毛孔會收縮,避免熱量的耗散。

發熱呢,就是因為身體裡面產熱增加了,但是散熱卻沒有響應增加,或者說產熱不變,但是散熱減少了,所以出現了體溫超過正常溫度。總結到最後呢,鍋丟給體溫調節中樞,因為這個總管溫度調節的開關調節不過來了,所以,溫度沒辦法達到平衡。

為什麼這個體溫調節中樞出問題呢?因為人體受到了致病菌的侵害,身體的一些正常功能有些失調,比如影響到管體溫調節的,那溫度就會出現異常;影響到管神經的,神經會出現異常。很多疾病都可能導致發熱,也就是很多疾病可能都會影響到體溫調節中樞,為甚它就這麼容易受影響呢?跟人體設定有關係。

人體的恆定體溫就跟地球要在臭氧層保護下維持一定的溫度一樣,才能保證內部生態的正常。溫度一變,整個生態會受到極大影響。人體也是一樣。體內的生態也是在這樣的溫度下進行,溫度一變,體內的生態就會變化。

人體為什麼要這麼設定呢?當然是為了自我保護啊。

發燒時體溫升高,有些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會變得不那麼活躍。而人體的免疫系統反應性則顯著增強,包括白細胞計數增加,吞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的殺菌活性增強等。所以發燒是人體進化獲得的一種對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護性機制。

所以發燒對於人體,大部分時候來說,反而是好的,是機體自發的一種保護行為。那你動不動就潑一瓢涼水將這溫度降下去,其實是畫蛇添足,不僅不必要,而是在搞破壞。看似不燒了,裡面病邪還是存在,等你不注意掉以輕心了,死灰復燃,反而更惱火。

有研究表明,發燒可以激發免疫,即便是細菌感染,溫度的升高反而是可以增強抗生素的作用的。所以反覆不當地使用退燒藥,是對機體免疫的一種打壓,也是變相地助長有害菌。

西醫對於發燒,也是要找病因的,也是要針對病因治療的。

那退燒藥是幹嘛的?是用來緩解症狀,讓你舒服一點的。因為體溫高了,人體會不舒服,所以降點溫度,人舒服一些。那退燒藥對疾病有沒有作用呢?當然是有的。我們不可以否定它的作用,臨床事實是有的,我們要尊重事實。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退燒藥對於那些疾病有作用。總結起來:寒性感冒為主的發熱。

退燒藥退燒的機理是什麼?發汗。是的,用過退燒藥的都知道它又很強的發汗的作用。寒性感冒的中醫治療原則是什麼?發汗解表。所以,會出現有的孩子服用退燒藥後出了汗,溫度降了,病好了。你要了解這背後的原因。這也反向說明,為什麼有的孩子用了退燒藥出了汗退了熱一會兒又繼續燒起來,因為汗不得法或者說使用不當。比如以小孩子發熱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中醫叫積食發熱,你就不是用退燒藥能解決的,一定是要等積食消。

所以,你就知道了,如果孩子是受寒感冒的發燒,溫度比較高,你是可以使用退燒藥的。如果是積食有熱溫度高的,反而不適合了,用了反而導致大汗出傷津液加重病情。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中西結合的思路,取長補短,互為補充,有什麼可矛盾的呢。

毫不謙虛地說,中醫對於發熱有優勢

拿小孩子來說,初期發熱,往往病因不明確,醫院檢查什麼症狀都沒有,就只是發熱,查血象也不高,如果這時候溫度不高,醫生往往是讓回家休息、喝水、觀察;溫度高的,讓用退燒藥,其他沒辦法,因為不知道病因確實沒有辦法用藥。

中醫不一樣,中醫有分型,積食的,外感的,溫病的,即便沒有什麼症狀(有的症狀西醫不知道怎麼放到某個疾病裡面去:比如大便偏干、口臭、手心肚子熱、怕冷、不想吃東西等),但是中醫卻可以根據這些微小反應以及舌診、脈診給出一個針對性的處理。這就是優勢。這就是你為什麼一定要學習一點中醫育兒的原因,你就可以根據這些微小的變化及時調整。即便說不會用、不會處理也不要緊,關鍵可以知道不亂用,不焦慮。

中醫怎麼說發燒?中醫說發燒是「正邪鬥爭的產物」,就一句話。感覺很粗糙,但是就是這麼個理。

人體就是正氣和邪氣鬥爭的場所,正氣斗贏了生、就健康,邪氣斗贏了,就生病或者死亡。同理,鼻涕也是正邪鬥爭的產物,咳嗽也是正邪鬥爭的產物,所有身體的症狀以及一些異常物質的產生(比如包塊、濕疹、痰、各種分泌物)都是正邪鬥爭的產物。

人體就是在這樣的持續鬥爭中生存的。所以古人才說,有正氣在,人就有生氣。所以我們才要強調好好養護正氣,減少不必要的消耗:比如過勞、熬夜、反覆生病等等。

最後,附上孩子發燒時常見的應對方法。

1.積食發燒

發病原因是由於腸胃負擔了過重導致的胃腸道的堵塞。身體為了處理這個堵塞而升高體溫試圖解決這些胃腸道路的堵塞。發燒之前一般都吃了自身當下無法消化的食物,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積食發燒的孩子舌苔比較厚,有的還會黃,大便不通,如果是拉出來可能量少,更重要的是非常臭,手心肚子比其他身體部位更燙。

處理方向是消積食,通大便。大便通了,發燒就會退了。

2.受寒發燒

發病原因是由於受寒邪入侵後,身體為了排出寒邪,升高體溫來將寒邪驅逐出去。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舌苔是全白的,可能伴隨的有流鼻涕,打噴嚏,想喝熱水,腳涼等情況,受寒發燒的高燒幾率更高。比較嚴重的受寒發燒會怕冷,打哆嗦。

處理的方向是發汗,發汗是將寒氣排出體外的最短路徑。寒氣出去了,發燒就會退了。

3.溫病發燒

春天常見,當然不是其他季節沒有。溫病發燒是由於外界環境或者氣候變化帶來的熱,或者是體內的熱,又或者是二者相結合引發的一種發燒。溫病發燒,一般容易高燒。發燒3天後出疹的比較多,即幼兒急疹。鑑別方法是:排除積食,受寒,無感冒症狀,高燒。可能會伴隨咽喉紅腫(積食發燒也可能會出現咽喉紅腫)

處理的方向是清熱透表,食療可以使用三豆飲。

4.變蒸發燒

1歲7個月內的小兒,每隔32天都會發燒一次,這是自己生長的需要,也是生長規律使然。也有個別的亞健康體質的孩子會在2歲後出現變蒸發燒。變蒸發燒一般是低燒,發燒時沒有其它症狀,耳朵涼屁股涼,可能精神欠佳。一般都是一兩天內自己好,有時可能晚上低燒早上退,小孩沒什麼不舒服。

處理方向是:不用處理。處理反而會糟糕。

不過經常也會出現一些組合型的發燒。比如積食加受寒,受寒加溫病,變蒸加積食等等。我們可以繼續深入學習進行辨證處理。

如果暫時不會辨證

記住一點:可以給溫水或者補淡鹽水。手腳涼的需要暖熱。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個贊哦!關注羊爸爸,教你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你健康養娃,用中醫的方式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