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哪裡的茶最好「吃」?

2019-05-15     盤龍MoreLife官方號

在中國,茶葉不光只是沖泡那么小清新

僅僅雲南一地,「吃」茶的方式就堪稱千奇百怪

本期,我們沿著一條茶葉傳播的路線走一遭

花樣吃茶之餘

更清晰地感受茶葉與生活精彩紛呈的融合

西雙版納丨別處喝不到的酸茶

先到雲南的西雙版納看看,這裡是南方茶馬古道的起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造就了六大茶山,使得西雙版納成為中國茶葉最主要的產地之一。在層層疊疊的綠色茶山之間,聚居著許多生活方式不同的少數民族。

正在製作中的酸茶

景頗族和德昂族最具特色的茶飲是酸茶。制酸茶與做酸菜的方法差不多,都是腌制發酵。德昂族有古法製作酸茶的方式:採回新鮮茶葉,用芭蕉葉子包裹起來,放入土坑中,蓋上土。掩埋七天之後取出,揉搓、晾曬,兩天之後放回到坑裡,再掩埋三天,取出曬乾就可以食用了。發酵好的酸茶直接用開水沖泡,味道酸中帶苦,有清潔口腔和清熱解暑的功效,非常適合當地炎熱的氣候。

基諾族的涼拌茶則更為古樸,他們把茶葉直接當成了菜葉子。將現采的茶葉嫩梢洗凈,雙手揉捻片刻,加入碎黃果葉、辣椒和食鹽,再添少許泉水拌勻,靜置十五分鐘即可食用。吃起來酸酸辣辣,帶點茶葉的清香微苦,令人胃口大開。

大理、麗江丨「烤」出來的茶,別具風味

享受早飯的白族人

沿著瀾滄江往西北方向,來到大理和麗江,這裡是茶馬古道上的中心地帶。

大理白族人飲茶的歷史十分悠久。據唐代樊綽的《蠻書》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和烹而飲之。」銀生,指現今的景谷至西雙版納一帶。這說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西雙版納就已經盛產茶葉,並源源不斷地運到大理。

烤茶

雲南很多民族都有烤茶的習俗。

大理流行的「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種。第一道就是平常的小罐烤茶。用一土陶小罐在爐火上加熱,加少量茶葉,手腕抖動,使茶葉受熱均勻烤至金黃色,隨後注入開水,水在小罐中翻騰,「嚓嚓」作響,在罐口沸騰的茶湯泡沫宛如繡球花。第二道甜茶,在茶湯里加上核桃片、乳扇絲、紅糖末。第三道回味茶,需加上蜂蜜、花椒、薑片、桂皮末。

白族三道茶,先苦後甜,又恢復體力

麗江永勝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這裡流行的永勝油茶,與白族烤茶有相似的操作。

不同的是,永勝人在烤茶葉之前,先在小罐里加入大米烤香,放少許豬油,其後再投入茶葉。做成第一道油茶底湯之後,可根據不同口味,加生薑、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紅糖,還可以加雞蛋和米干皮,或甜或咸,是十分爽口的風味小吃。

藏族丨一日三餐離不了酥油茶

有了酥油茶,藏族人的飯菜才完整

遠在茶馬古道的另一端,酥油茶是藏族人必不可少的日常飲食。

藏族人用氂牛奶製作酥油,前一天擠好奶,靜置一夜。次日,在酥油桶里擠壓數百下,才能使水和油分離。取出浮在表面的脂肪層,冷卻後便是金黃色的酥油。做酥油茶時,往打茶桶里注入磚茶煮成的茶水,加入一小塊酥油,上下擠壓十幾下,使茶湯和酥油充分融合,一份卡路里燃燒的酥油茶就做好了

牧民們一般會選用熱水瓶來裝酥油茶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興盛於明朝時期。《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秦蜀之茶、自碉門、黎雅抵朵甘、鳥思藏,五千餘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無此。」

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藏民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茶葉很好地補充了藏族人飲食結構中缺失的維生素,由此發展出了喝酥油茶的飲食習慣相對於內地人來說,高原地區的人其實更依賴茶葉,一日三餐都要喝茶。

昔日的馬幫,便是沿著古老崎嶇的山路,從雲南和四川費盡艱難的抵達青藏高原。經過漫漫路途,到了拉薩,一部分茶葉賣給藏族人,還有一部分繼續翻山越嶺,往印度方向去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PSQH2wBmyVoG_1ZK94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