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我們會更懂得關愛生命嗎?

2020-04-06     寧波日報

李斌琦醫生

吳仕波醫生

葉繼輝醫生

這幾天,對於所有援漢回來的寧波醫護人員來說,是一段難得的輕鬆時光。

當一場艱難的戰役結束,當時刻緊繃的神經終於放鬆下來,當之前的焦慮、難過、糾結都成為回憶,「武漢」依然是各個醫護微信群的關鍵詞之一。經歷過這一戰,他們聊得最多的,是對於生命關愛的新感悟。

清明節前後,記者採訪了其中三位呼吸與危重症學科醫生,他們都是從業十多年的專家,是平時見慣了生死的「老兵」。他們的思考,也許會給很多人一些啟發。

「生命把我們串在一起,

死亡讓我們同仇敵愾」

「出發時,我以為沒有被分在ICU,救治的就是普通病人。沒想到重症患者那麼多,普通病房也改成了重症病房。」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主任醫師吳仕波說。

作為大年初一抵達武漢的首批浙江醫療隊隊員之一,他見證了這座城市最艱難的時刻。

判斷重症的標準之一是呼吸頻率次數、血氧飽和度水平以及氧合指數,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呼吸支持,「很多重症患者一刻都離不開吸氧,一動就會呼吸困難,更有危重的患者,用著高流量氧療或者無創呼吸機,喂口飯的工夫摘下面罩,就會讓他們出現危急情況。」

1月28日出發援漢的明州醫院副主任醫師李斌琦也遇到過同樣的困惑。「我們建議患者不要自己去廁所,可有人不好意思麻煩護士,自己摘下面罩去了,可沒走幾步就走不動了!」他說。

這位胖胖的、愛說愛笑的醫生,在初到武漢科技大學天佑醫院的幾天內一下子沉默了。

「這個病最麻煩的地方就是我們對它還不夠了解。」吳仕波說,「所以對於重症危重症患者,醫生只能密切觀察著他們的生命體徵、症狀變化以及血液學指標,一旦出現病情變化,儘可能第一時間調整治療方案,關口前移把他們拉回來。」

可還有一些人沒有被拉住,包括部分被感染的武漢醫護人員。「面對一種新疾病,所謂經驗,可能是一個個生命換來的。」和吳仕波同一批援漢的寧波市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葉繼輝承認,出發的時候「有些悲壯」,特別是想到還有一個月就要出生的寶寶,「可總有人要上啊,為了孩子們可以自由呼吸,我希望認識它,戰勝它!」

就算是專家,對於病毒的認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吳仕波告訴記者,記得剛去武漢時,他們是參照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三版去指導臨床實踐的。而2月中下旬,武漢疫情開始緩解的時候,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已經更新到了第六版,3月初,第七版也發布了。

雖然醫生也在摸索中前進,但這次患者對於他們的信任卻是無條件的。三人都提到,信息時代,平時很多患者藉助網絡、藉助真真假假的「養生」平台、藉助親朋好友非常個人化的體驗以及完全無法複製比對的個人經歷,涉獵了太多醫療相關信息,又常常受制於自己有限的辨別能力而陷入迷茫和糾結。而這一次,面對一種全新的病毒,面對從全國各地趕來的醫護人員,幾乎所有患者都毫無保留地選擇信任。

「你看著他的眼睛,就知道他依賴你,像孩子一樣依賴你!」吳仕波說,「生命把我們串在一起,死亡讓我們同仇敵愾!」

「我們面對的不僅是人的病,

還是病的人!」

勝券在握地說,「這一招很管用!」

他們都很感慨,平時,大家更看重的是技術和手段,是手起刀落藥到病除的高效,而這次,在還不確定什麼才是最有效的手段時,人文關懷得到了更多的強調,也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什麼叫人文關懷?就是,我們面對的不僅是人的病,還是病的人!」吳仕波說,你知道他的名字,看到他的眼淚和微笑,理解他的痛苦和情感,承認並接受他的感知,鼓勵他說出自己的顧慮;然後給他理解和支持,讓他感受到醫生全心全意的幫助。

三位醫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那句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他們還是醫學院新生的時候就爛熟於心,卻在全新的挑戰面前,品出了更多的滋味。

李斌琦說:「這次經歷也提醒我們,醫術再高也有束手無策的時候,但不竭的愛能照亮受苦的靈魂。」

新冠肺炎目前沒有特效藥,業內普遍認為,最好的藥,是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所以,信心很重要。三位醫生剛到武漢的時候,不少患者因為有親人去世、家屬被感染,或者因為鋪天蓋地的負面消息而心灰意冷。

「這個時候我們的安慰、鼓勵和關懷就是良藥。」吳仕波說。他給記者提供的一份浙江援武漢醫療隊的倡議書中提到,建議醫護人員親切地呼叫患者的名字,而不是床位代號,並且告訴他們自己的名字,來自浙江哪裡;關心患者睡眠、飲食等最基礎的問題;肯定他們的努力、接納他們的情緒;如果可以,儘量握著他們的手說話……

葉繼輝醫生還補充了一點,就是一有好消息,哪怕只是一個指標的細微好轉,也要立刻告訴患者,一定要興高采烈

「做個純粹的天使,

救死扶傷!」

在武漢的50多天內,和多數醫護人員一樣,三位醫生聽到最多的是「謝謝」,他們收穫了很多感激和尊重,哪怕是在一開始常常感覺無能為力的時候。

「連寧波的患者都非常牽掛我,一直在手機上看我的消息,還說回來了要給我做雪菜黃魚湯。」葉繼輝說。

「我也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多關於我們的報道。」吳仕波也很感慨。有一天凌晨太累了,他披著軍大衣在辦公室沙發上眯了一會兒,被同事偷拍下。沒想到這麼件平常小事,發到微信上竟也收穫一片心疼。

在援漢之前,他曾在市衛健委信訪處掛職一年,處理過不少醫患糾紛。從武漢回來後,他很想念那裡的患者,對醫患關係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醫生們只需要全心全意地治病,不需要擔憂病人因為費用不足而無法得到最好的治療;在未知的威脅面前,醫護人員給了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而患者也都毫無保留地信任、依賴他們;在全國團結抗疫的大環境里,媒體也給了醫護人員更充分的報道,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最真實的工作狀態,傳播了更多的正能量……這些因素,都會讓醫患關係更加和諧。

微信群里,有小護士說,她突然又感受到了工作的意義。「真的再苦再累都值得!」

吳仕波相信,疫情過後,更多的人會重新思考。「頂層制度設計會更科學、對醫療的投入會更多,醫患雙方的素養也會提高,一切會越來越好!」

「我會做個更好的醫生!」李斌琦說,「做個更純粹的天使,救死扶傷!」記者 樊卓婧 陸麒雯

通訊員供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GwpTXEBnkjnB-0zr3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