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所有的惶恐不安,都源於內心的誤解。
01
從前有一隻小狐狸,它想到一個葡萄園裡面大吃一頓,因為裡面的葡萄實在是太誘惑了。
但是它發現欄杆太小進不去,這個時候它就想起了一個辦法,餓自己三天,把自己餓瘦之後,就鑽到葡萄園裡大吃一頓。
但是它吃飽之後卻發現又出不來了,於是又餓了自己三天,才得以脫身。
可憐的小狐狸,前前後後忙活了好幾天,最後餓著肚子出來了,忙前忙後,到頭來只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這個俗世間,有多少人都像小狐狸一樣整天忙忙碌碌,但是最終什麼也沒有獲得。
或許是為了勉強的維持生活,又或者是為了填補那一顆空虛的心,一味的用外物去填補,但是最後才發現一切都無濟於事,內心的慌亂永遠沒有止境,內心慾望的深淵從來沒有填滿。
我們忙忙碌碌,就是想讓自己生活的更好,但是心卻更加焦慮,更加恐慌,想要安撫脆弱的心,卻發現總有一種無力感,內心所有的慌亂,外在的物質永遠填補不了。
你是否停下過腳步低頭問問自己,是不是像小狐狸一樣整天忙碌著,最終一無所獲。
事物之間其實都存在著主觀情感意識與外界條件之間的關係,所謂的主觀情感,其實主宰的就是自己對生活的感知,對於人生的充實感,而外在的條件,豐富的只有外在物質的生活。
我們無法完全的脫離物質,因為物質是幸福的基礎,但是物質只是外在,永遠無法主導內心的富足,需要靠內在的給予和填補,才會讓內心有一種釋然。
應該有一種收拾凌亂的態度,並且把那些不堪的空虛感填補充實,找到一種屬於自己更好的生活節奏,而不是每天陷入慌亂的恐懼之中。
02
所以《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應當捨棄對於物慾的誘惑和華而不實的虛名,而保持一種簡單純粹而又滿足的生活。
也正是因為太過於貪圖外界的享受,一味的去追求物慾,造成了貪慾的無限膨脹,一個只會貪婪的追求外在物質的人就會產生自我疏離感,內心就會越發空虛。
所以《道德經》中提倡的就是拋開對外物的追求,減輕慾望,才能夠真正的淡然的看待外物,由外在追求轉入內在修為,讓內心達到一種充實,而不是全靠外物去填補。
如果內心慾望如溝壑,那麼外在的物質就好像扔進大海中的石頭一樣,不但無法填滿,反而還會激起波瀾。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智慧:
忙處不亂性,須閒處心神養得清;死時不動心,鬚生時事物看得破。
要做到忙碌的時候心性不亂,必須在清閒的時候就培養清醒的頭腦,要想在死亡面前不感到畏懼,就要在平時對於人性感到一種透徹的感悟。
要想在死亡面前不恐懼,能夠有一種從容鎮定,必須在平時就有對於生死透徹的一個感悟。想在平日裡有對於生活淡然的感受,就要有一種平日對於名利淡泊的修行。
如果一味的去追逐名利,內心只會更加慌亂。我們從來沒有刻意排斥過外物,但是我們絕不提倡一味的去過度追求,把財富當作人生唯一的追求,這就是人心慌亂的根源。
生活之所以混亂,就是因為心被其他俗物所遮掩,才會變得惶恐不安。
當你不知道何去何從的時候,就審視自我,放慢一些腳步,對於外物有一種淡薄,去體會超脫於萬物之上的一種充實,這才是人生的境界,這樣的人生才有一種踏實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CxKwW4BMH2_cNUg_3jG.html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