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定投基礎,每月到底買多少合適?

2019-09-28   讀財研習社

每個人都有一個資產增值的想法,但在實際實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要知道,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想持久獲得權益資產的收益,做起來很難。

基金作為一種既能分享權益資產收益的產品,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資產的波動性,那麼對於我們來說,每月到底定投多少資金合適呢?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分兩方面回答:

其一、需要明確是存量資金還是增量資金。

一般來講,定投的資金可以有存量和增量兩種,但很多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將兩種混合起來。

建議直接用存量資金進行操作,做到心裡有數。

如果是增量資金,一旦使用資金,可能無法保證持續輸出。

其二、設置好定投的基準額度

基金定投,倡導閒錢投資,而增量資金不太符合,但實際情況是不少人都是用每月的工資來投入。

假設我們按照增量資金進行,再剔除日常支出、緊急備用金後,設置好定投基準。

比如月稅後工資收入10000元,月結餘5000元,就可以拿出收入結餘的50~60%。

隨著收入增加,可以按照基準額度的比例上調。

當然,還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根據市場的情況來調整。

當指數低於3000點時,每月或每周按照投入一定金額;當指數高於3000點時,資金開始收縮,主要以持有存量份額為主。

或者,根據指數的估值數據,投資指數基金可以根據每個指數的估值來決定投資額度,比如2018年市場至暗時刻,已經創了新低,完全可以加大資金的份額。

如果大家喜歡買主動基金,又無法根據估值來決定資金投入,只能通過主流指數來判斷整個市場所處的位置。

比如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和中證1000。

不同的指數代表各個市場的表現,比如上證50表現好,說明資金更青睞大盤,如果中證500更優秀,代表資金輪到到這個板塊。

A股是一個快速輪動的市場,除非如今年消費和科技板塊,資金會反覆在這種大的題材中操作。

總而言之,買多少取決於最終的需求,比如你可以每月或每周拿出1000元買基金,也可以按照市場表現,根據比例進行動態調整。

投資沒有固定化,只有根據市場來及時調整策略,才能持續收穫。

一般在長期目標不變的情況下,定投周期越長,每月投入金額就相對較少。

所以每月的現金流非常重要。

換言之,在目標日期既定的情況下,其他條件不變,越早開始定投,每月投入的金額越少。

不管最終投入多少資金,以踏實篤定的心態去定投,最終才能收穫時間的複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