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房價天花板應該是多少

2019-09-25   洞察樓市

轉自真叫盧俊


什麼是投資中最困難的事?

記得我還是鮮嫩小韭菜時,投資圈的一位資深老韭菜就這麼告訴過我,判斷一個投資者的進擊,不是在底部打撈了多少籌碼,而是在頂部的踩踏前可以風緊扯呼。

本質上說,逃頂,這個動詞換個說法,就是反人性了。

也不要懷疑如此簡單字眼的難度,判斷方向的背後,好比話劇演員在台上寥寥兩三小時的張力表演,鬼知道他在台下演練了幾年。

當然,作為國內最大的投資賽道,樓市算最省心的。

畢竟復盤經驗來說,出現系統性崩壞,只有手指頭數的過來地方,整體上大家城市最多都是玩了下伏地挺身,長線上,起碼數據的回報都不錯。

不過,和房產投資圈打交道越深入,接觸的普通購房者越雜多,我發現相當人在房產投資上未必能有預期的回報,短時間不賺錢或者虧錢也有的。

我大致歸納下,很多程度上,都是倉位建在了城市房價階段性的高位,比如前兩年,你抱著投資的態度入手了上海一套房子試試看。

雖然都知道,在城市化和貨幣雙輪驅動下,樓市長線價值是ok的,但階段性避開頂部,等待底部區間,玩的就是收益最大化。

於是,這個和諸位多少都有點相關的話題,怎麼判斷你的城市房價到了階段性頂點,值得和各位好好聊聊。

01

首先,分享一個算不上很進取的投資態度。

熟悉三魚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是一個喜歡配倉到二線城市的樓市投資者,不過,實際經歷上,在17年的長沙選籌結束後,我停止了任何一套以投資為導向的買房。

說實話,回頭看來,顯得有點保守,而且要知道,雖然那時樓市還有很多結構性的機會,比如棚改啟動下三四線,留有餘力局部二線城市,但我依舊不後悔。

第一,我很明確自己是個很懶的投資者,類似房產投資派中尋找城市間縫隙的輪動派和戰術打法的淘筍派,這種殘值挖掘都太耗心思了,不適合自己。

接著,我認知中,賽道基本面的階段天花板到了。

回過頭來看,「房住不炒」這個分量很重的框架,是16年底的中央經濟會議首先提出來。

其實拋出來後,對市場還是有短暫鎮靜作用,但出於棚改啟動下三四線去庫存周期,這種冷靜很快被新一輪市場狂熱淹沒。

即便之後「房住不炒」越發高頻出現,但什麼搶人大戰啊,「因城施策」啊,一度讓人有幻覺,操盤的主導權真的下放給各大城市了。

因為大部分地方還是要靠土地填充財政,還是有政策敞口,地產果然是真愛嘛。

結果,最後發現,每個出頭城市都被結實的教育下,最近的一次典型,就是蘇州了,一次調控差點意思,那就繼續,直到滿意為止。

你大家長還是你的大家長。

這點上,政策頂就是每一個城市房價的箱體,不要懷疑,操盤的效果也許會有遲滯期,但永遠不會遲到。

起碼,這麼多年,大盤入冬後,看過了少數出挑的妖股,我就沒見過幾個藍籌能逆勢。

02

好,釐清了這個投資賽道整體頂棚,我們來看來更有實操意義的單點城市怎麼辦。

投資界有本挺出名的書叫《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如果這本書要找個基點的話,簡單說,無論你身處哪條投資賽道,都要找到這個賽道的定價權在誰手上。

前文說到了,政策頂框定了各城市房價的箱體,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出有定價權的城市。

什麼叫有定價權的城市,我個人給了定義,就是在全國級範圍內壟斷某種城市資源項的寡頭城市。

在我眼中,北京的權利,上海的資本,深圳的高新科技,廣州的外貿,就是這樣的資源。

不是因為一線城市建擴了多大的城建,也不是有多少人才來淘金,這些都是一線發展的結果,只有拿到一套成體系的壟斷資源項,就可以源源不斷繼續虹吸更多資源。

所有的企業都想把總部搬到北京,所有想找到和錢相關都跑來上海了,高科技人才往深圳去,因為這裡能容下他們的肉身和抱負,電商再衝擊,廣交會依然是說一不二商貿頭部盛會。

最終,規模有了,護城河很深了,中國沒有其他城市能做到這四個城市,僅靠自己,就能完成發展高速循環。

那理所當然,市場認知是一致的,就像茅台1499一瓶,大家沒有覺得什麼不妥,因為獨孤求敗了,價格市場能接受就行了。

曾經有種說法,叫「京滬永遠漲」,雖然很粗放,我也不見得完全同意,但各位有沒有想過,北上深總是率先開漲,只是偶然,還是有定價權後,才能率先添加。

所以,寡頭城市為什麼要配成基本主力倉,沒什麼比成為賽道寡頭更能看到未來預期的確定性。

至少,當下唯一能影響寡頭城市的房價定價權,大概只有意志控盤了。

03

之所以普及這麼多定價權的意義,最棘手就是餘下的城市在定價上,如何排座次。

很多時候,經常聽到各城市朋友抱怨說,自己的城市房價高了或低了,但我想說,房價高低只有一種判斷標準,就是城市之間對比出來。

這點很像我們看項目,什麼叫能賣高價的好項目,看盤200個後比較出來最好的。

這樣,先把有全國定價權的北上深廣拋出來,天花板有了,你城市脫離了基本面,概念玩的再瘋狂,都會一巴掌把你放回現實。

誰還記得,90年代初,北上廣深還破不了5000每平的時候,三亞海口就可以炒到7500每平,2010的溫州房價,也能碾壓上海的。

最後一地的雞毛,到現在都沒收拾乾淨。

當然,你也可以說,地方的單點操盤,會紊亂趨勢或者價格體系吧。

本質上,地方的調控,尤其升級,貨真價實的那種哈,其實是房價階段見頂很重要的判斷標誌,這點上,不要懷疑地方的認知和控盤平衡水平。

房價過高,會損害城市競爭力,房價低了,城市發展的財政也掏不出來了,但有一點,沒有一個城市想玩嗨了,做下一個溫州。

有時候,真的很神奇,我肉身走過那麼多城市,基本上調控節點的房價基本就是房價階段點。

這樣,整個城市價格體系就很清晰了。

首先是,環一線城市以及一線城市群,定價是特別明了,跟隨定價。

比如這次樓市黑馬蘇州,均價超過上海1/2線後,樓市橫盤了,並且也是這個水位線附件,蘇州調控升級了。

04

當然,對比定價這件事,依然還是有模糊區間,雖然東部沿海好辦,可中西部城市就很糾結了。

應該說,進入城市化後期,也意味著城市體系基本固化,你想依靠政策紅利注入,比如再造一個深圳什麼的

反過來說,城市成長,越來越邊依賴城市自身價值驅動。

而這樣城市房價=城市基本麵價值+預期溢價

所以為了換算城市價值,三魚這次用了房產投資圈首次工具,建模,更準確的說,給各大城市做一個簡易的估值模型。

投資界有這麼一句話,搞定估值,你就搞定了投資的80%。這次模型是肉身走了大小百來個城市的經驗總結,雖然不見全對,分享給大家。

先問一個問題,城市的護城河在哪裡。

這裡,就是城市中沒法被人為改變的元素,主要是區位和自然條件。

打個比方,蘇州面對質疑不算少,但勢頭一直不錯,因為長三角核心區位和與上海連結最深度的城市,怎麼也差不到哪去。

其實護城河是不算到城市估值體模型的,但是各位要想想,萬一影響估值動因變了怎麼辦。

05

好,來說說我的模型了,把他分成6個切面

1)政治資源鏈(30%):就是城市的權力圈層大小,我們的城市體系下,越高城市權力能調集資源能級越強勢,典型城市如成都,合肥。

2)產業鏈的飽和度(20%):城市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產業,並且不是一兩個突圍產業,而是儘可能有著自己產業集群,如杭州,蘇州。

3)城市運營能力(20%):對城市發展的操盤段位很高,到這個城市你會發現諸如地鐵啊什麼的,基礎建設很完備,商業生活繁華,城建水平很有都市感,像南京。

4)區位核心度(10%):這點不用說了,區域中心,主要是交通的疊加,可以享受流量紅利,如武漢,鄭州。

5) 寡頭跟隨度(10%):幸運兒,跟著大哥混,基本不會差,典型就是東莞。

6)政策紅利支持度(10%):最後10%還是給到政策紅利,雖然紅利注入能量效果沒以前那麼大,但也不能忽視順風的優勢,這兩年的西安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上,就是我構建的簡易模型,更複雜的限於篇幅沒法展開更多了。

城市估值也是復合的,像南京對比蘇州吧,強政治,強樞紐,強運營,但是沒有蘇州那麼飽和產業鏈和寡頭支撐,蘇州房價只能定價到南京的2/3水位。

而且這套邏輯還是可以向下垂直,當區域的估值高點出現後,周邊也就有了定價中心。

還是南京,前不久我們去到了南京都市圈的熱門城市滁州市調,這個萬達才剛有安徽四線城市,房價均價不多不少,是南京1/4上下區間。

這樣,一個精準的階段頂點數據我們交個上帝,但是一個房價見頂的區間,還是我們能力所及的範圍的。

當然,我給到大家最真誠的建議,就是多去更多城市走走,肉身感受,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06

沒有房價不合理的城市,只有市場不認可的城市。

以上為正文,來自首席投資官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