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談論增長的時候,你會想到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今天的文章將從概念與誤區、流量獲取、留存、付費轉化及分享傳播這幾方面來解析用戶增長,相信能讓你對增長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當下,用戶增長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是一項苦逼的工作。即使你的團隊瘋狂加班,依然很難增長,面臨著不少挑戰:
很多企業遭遇增長瓶頸,顯得有些焦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由於不同行業的業務場景是不一樣的,那麼增長背後的底層邏輯應該是怎樣的,能否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增長方法呢?今天的文章希望對各位都有所啟發。
01 用戶增長的新詮釋
用戶增長,這個理念原本就是從國外引進來的,AARRR模型就是用戶增長的體現,翻譯過來用戶增長就是獲取、激活、留存、變現、推薦這樣的一條主線。
但是國內的情況與國外大不相同,用戶增長在國內自然就有了新的詮釋。
1.用戶增長是新的工作方式
我認為,基於國內外的團隊分工差異,用戶增長式是新的工作方式。
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司出現了專門負責增長的職位,他們都相信專門的人負責增長,有統一的方向和目標,才會有成效。
舉個例子,針對如何提升APP的DAU來實現商業變現,產品經理和運營所關注的點都是不同的:
顯然,產品經理和運營所做的工作不同,所對應的數據也不是同一個層面的,大家往不同的方向發力,不能集中公司的資源去推動增長,所以增長的效率會受到影響,因此需要有專人專注增長。
這就驗證了觀點:用戶增長是具有明確目標的新工作方式。
2.裂變不是增長的全部
每當談論到增長,都離不開裂變,但是裂變不是增長的全部。雖然在AARRR模型中,裂變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實際上獲客的來源還有其他的方式,例如渠道投放、活動拉新等等。
在獲客這個階段,我們更多要思考如何洞察到用戶的需求,針對需求提供可行的營銷方式,裂變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而不是獲客的本質。
所以,我們應當警惕把增長當作裂變這樣的偽命題,增長的方式與用戶本身的特點有關,在選擇增長方式的時候要把ROI和ARPU值考慮進來。
02 增長的重要概念與誤區
增長是可衡量的營銷,但增長團隊不是傳統的營銷團隊或者市場團隊,而是獨立的團隊,他們按照增長的理念搭建團隊。例如VIPKID、拼多多、趣頭條等公司都是沿用了增長方法快速成長起來的。
在增長的方法裡,我們可以找到幾個重要的概念。
1.增長的重要概念
PMF
P是產品,M是市場,F是配比,產品跟市場的匹配。先確認這個產品在目前的市場上是可行的。
增長是研究一個產品從1—10,從10—100,不是研究產品從0—1的,產品沒有成立之前,不要去驅動增長,也不要用增長的方法試圖讓產品成立。
北極星指標
北極星指標用于衡量增長,是一個相對不變的戰略目標,其他要素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調整相適應。
啊哈時刻
其實這就是讓用戶感到興奮的那個點。我們說的增長其實是圍繞啊哈時刻去做的,它像一種力量,推動著用戶去對你產生喜愛,對你產生轉介紹,對你產生使用,所以我們要找到這個點。
如果沒有啊哈時刻,用戶是不知道他想幫你增長,也不知道為什麼幫你增長,一定要有那個點。找出一個啊哈時刻讓用戶喜歡你,給用戶是超出預期的感覺。
海盜模型
這是增長最初級的模型,即獲取、激活、留存、收入和轉介紹。
從供給側的角度來看,我們還需要從認知、接觸、使用、首單、復購、習慣、分享、流失幾個維度對增長做全方面的理解和分析,以供需分析為基礎,從用戶的全生命周期來尋找增長點的增長方法論。
2.增長的誤區
增長在中國時間並不長,三年左右的時間,但是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兩個對增長理解的常見誤區:
第一個誤區,非網際網路公司不能做增長?如果把增長理解為完全的數據驅動,非網際網路公司是沒有辦法做的。但實際上,在這個數據化的時代,企業運用數據來驅動發展是無法避免的,所以非網際網路公司依然需要做增長。
第二個誤區,增長就是裂變嗎?增長的全部是更大的一個體系,裂變、分銷這些只是在我們獲客的一些常用手段而已,除此之外品牌、市場的手段同樣能實現增長。
03增長與啊哈時刻
如果從啊哈時刻的角度去理解,產品增長其實是用戶感受到啊哈時刻的結果,最多用戶感受的那個點就是你圍繞著它去做運營的點,因為每個用戶他的體感都是不一樣的。
啊哈時刻也會不斷變化,這個和產品的生命周期有關,也和用戶的需求變化有密切的關係。例如微信最開始的啊哈時刻就是語音聊天,接著才是朋友圈、紅包、小程序等功能。
所以,增長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流量進來之後,首先完成PMF,然後啊哈時刻不斷驅動著產品疊代和增長。
那麼,我們如何找到啊哈時刻呢?簡單來說,有四種方式可以幫助找到啊哈時刻。
可見,增長就是不斷的圍繞啊哈時刻做運營的一個過程。
04 增長與流量獲取
流量獲取有三種類型,分別是自有流量、渠道流量和購買流量,各自有不同的特點。
1.自有流量
即私域流量,這部分流量可以沉澱在自有APP、公眾號、微信群,個人微信號等私密渠道。
在對待私域流量上,我們應該以用戶為本,不能粗暴地把這些用戶當作純粹的流量,冷啟動的種子用戶往往就是從自有流量裡面獲取的,這裡就是增長的起點。
2.渠道流量
渠道流量,是流量獲取的常見形式,新媒體、活動等運營手段都能獲取到渠道流量,在選擇渠道流量的時候,要重視持續有規律的運營。
這部分流量很容易流失,所以在獲取這部分流量之前,一定要有完整的流量運營規劃,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讓流量可以實現自增長的循環,從而減低獲取流量的邊際成本。
與此同時,在選擇渠道的時候,我們還得要考慮流量的精準度,流量不夠精準的話,對本身產品的ARPU值貢獻不大,影響增長的效果。
所以,渠道流量不能盲目獲取,要理解好精準流量對增長的影響。
3.購買流量
購買流量,是幫助產品形成增長飛輪的一個重要舉動,要形成增長飛輪,大前提是產品早已實現了自增長,有足夠的資金去購買流量。
流量的投入能加速增長,帶來更可觀的營收,營收的一部分又可用來購買流量,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增長的良性循環,這就是增長飛輪的輪廓。
05 增長與新用戶留存
在AARRR模型里,新用戶留存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毫無疑問,新用戶留存是為了避免獲客成本的浪費。
因為用戶增長的主線是AARRR模型,所以新用戶留存的主線就是從產品啟動到關鍵行為的轉化,當中的關鍵行為就要依據產品的定位和價值去定義,關鍵行為的背後就是一個又一個具體的落地指標。
那麼,做好新用戶留存的方法有哪些呢?
1.活動激勵
活動激勵,能夠有效地引導新用戶產生關鍵行為,從而留存。例如常見的外賣APP,通常用戶都是先領到了紅包,然後來到了APP上,這時候APP也會出現新客的紅包彈窗,當關掉彈窗後,用戶還能看到新人專享禮包。
可見,在每一步的活動操作中都有明顯的指導,自然而然能夠很好地留住新用戶。
所以,利用活動激勵來留存新用戶的核心就是引導和利誘。
2.精細化運營
所謂精細化運營,重點就是分析好用戶來源,做好細分留存策略,適當地把決策環節前置,從而引導用戶留存。
一般來說,如果用戶的來源是拉新活動,我們可以認為用戶是逐利型的,有明確的需求,因此產品內應當有滿足用戶逐利需求的活動來實現新用戶留存。
如果用戶來源是渠道投放,那麼留存策略就需要根據用戶的特點來制定,用戶特點包括不限於性別、年齡、職業、興趣等。
可見,通過精細化運營留存新用戶,要關注好用戶來源和細分留存策略。
3.優化產品流程
不難理解,從邏輯上來看,當產品多一步操作,用戶直達核心關鍵行為的過程就多了障礙,很容易引起用戶流失。
所以,我們要提升產品啟動到關鍵行為的轉化率,促進新用戶留存,就需要要把每一步都列出來,看哪些環節有可以改善的空間,儘可能減少障礙。
在取捨產品環節的時候,我們要衡量好當中的收益和損失,不能為了精簡而精簡。在優化流程的時候,我們要充分考慮到易用性和性能優化的兩大問題,才能更好地達到優化的目的。
06增長與付費轉化
在增長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付費轉化的問題,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打消用戶的顧慮,促進付費轉化從而實現業務增長。
接下來,我們會通過幾種常見情況來分析如何打消用戶顧慮,推動付費轉化。
1.首單環節
在用戶首單付款這個環節,有三種方式能夠打消用戶顧慮:第一個是品牌承諾,第二個用戶體驗,第三個是第三方背書。
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善用公司的品牌優勢來說服用戶,讓用戶信任,同時提供周到的服務使用戶體驗更佳,最好還能利用第三方的評價來打動用戶,促使用戶充分信服。
2.復購環節
解決復購的問題,本質就是讓用戶增加替換成本,讓用戶難以放棄。
實現復購與用戶成長體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產品要給用戶設計用戶成長體系,就是要讓用戶成長起來,很難脫離產品,對產品產生依賴,這就不得不提會員制這個概念了。
當用戶成為會員後,忠誠度會顯然高於非會員,活躍度也隨之提升,這就需要產品不斷滿足用戶需求,促使用戶轉化付費,更好地提升ARPU值,這就是會員制的邏輯所在。
所以,會員制的出現,也意味著產品需要給予用戶激勵,讓用戶養成習慣。
3.分享環節
用戶通過分享和傳播,能讓更多用戶了解產品,有助於付費轉化,一般可把這個分享環節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通常我們會很關心用戶是否會主動分享,在這個時候,我們第一時間應該梳理清楚用戶分享和傳播的場景。
接著,我們要給用戶創造分享的條件(如各種分享的文案模板,用戶只需一鍵轉發即可),同時要善於利用工具來賦能,提升傳播效率。
如果還想在短時間內實現刷屏,那麼我們還要考慮這些問題:
07增長與指標制定
實現增長,需要每個指標的落地執行,通常制定指標會考慮到兩大方面:從業務收入分解而來、多指標共同牽制。
1. 從業務收入目標分解
眾所周知,業務收入需要有足夠基數的活躍用戶,以及持續的商業變現能力。
其中,活躍用戶又是由新增活躍用戶和留存的老用戶共同組成,而新增活躍用戶則會受到新增用戶和新增用戶留存率的影響。
由此可見,把業務收入通過層層分解,能清楚地看到每個小目標是怎樣的,這些小目標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把這些小目標執行到位,才能推動增長。
2. 多指標共同牽制
多指標共同牽制,能更全面地衡量哪些舉措能影響增長。
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針對APP的Push制定指標,不僅要考慮推送內容的數量,還有考慮到打開用戶數、打開率甚至是對產品DAU的影響。
否則,如果APP推送了一些吸引眼球的標題黨內容,那麼會干擾用戶的體驗,進一步會影響到留存和增長。
08結束語:增長與工作方式
我認為增長這個崗位,應該是一個跨部門的職位,需要和產品、運營和營銷崗協同來開展工作,但又有所獨立。
這取決於增長的工作目標,也就是前面說提到的北極星指標,其他崗位的工作指標都應該圍繞這個北極星指標來進行,這樣集合各部門的力量才能有效推動這個增長的目標實現。
否則,我們很容易分散精力,即使各方都在用力,但力量都不是集中在同一個點上,最後就是徒勞無功。
在組織上來看,boss是增長的第一負責人,他要負責增長戰略的制定,明確北極星指標,清楚每一步的執行策略是怎樣的,監控整體的增長效果。
所以,boss一定要很了解每個部門如何運作才能保證增長的效果和效率,而執行者也需要及時反饋問題給boss,便於boss作出策略調整。
通過上述的分析,增長可以理解為:以用戶的啊哈時刻為中心,通過MVP、最大的單一化元素、組合創新等方式不斷地獲取,輔以數據化的手段,持續獲取流量,最終完成北極星指標的全過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本站根據CC0協議授權轉發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運營的小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