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蕪湖洗布山舊日輝煌

2019-10-22     子非喬木

洗布山原為蕪湖荒山,後命名為「洗布山」,因當地百姓在此染洗布料晾曬而得名。當時,洗布山各色布料迎風招展,五彩繽紛。這一地名象徵著當時蕪湖漿染業的繁榮與輝煌。

洗布山名稱由來

洗布山位於蕪湖古城的東北角,原為一座荒山,山下居住著窮苦的百姓,他們以幫助染坊染洗各色布料為生。百姓們將漂洗後的色布晾曬在這座荒山上,各色布料迎風招展,五彩繽紛,十分惹目。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座山叫做「洗布山」了。

這個名稱一直流傳下來,距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洗布山高約20米,東西走向,山體狹長,南鄰張家山,北有溝塘,是天然漂洗晾曬布帛絲綢的好地方。

昔日,那些迎風飄動的各色布料,色彩紛呈,折射出當時蕪湖漿染業的輝煌。

漿染業聞名遐邇

蕪湖漿染業和紡織業一樣,歷史悠久。明永樂年間,大批徽商進入蕪湖,開設手工棉織工場,帶動了家庭棉織作坊的興起,從而催生了漿染業。明代中葉,蕪湖漿染業就聞名遐邇。明嘉靖、萬曆年間,蕪湖染坊已多達10餘家。

明人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說:「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

《太函集》一書則進一步具體描述了蕪湖漿染業的盛況:「五方購者益集,其所轉轂遍於吳、越、荊、梁、豫、齊、魯之間。」

《中國史綱要》一書中也說:明代全國形成五大手工業區域,即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鉛山的造紙業,景德鎮的陶瓷業和蕪湖的漿染業。

《中國通史》第八章介紹在明代紡織業時敘述道:「隨著棉紡業的發展,染坊和踹坊也興盛起來,蕪湖是男方棉布染織業的中心……產品銷行全國各地。」



蕪湖漿染業所以能盛極一時,除了蕪湖水陸交通發達外,還與蕪湖大、小荊山出產漿染所用「碾石」的「佳石」有關。漿染業的手工工藝「首尚佳石」。

《天工開物》一書介紹:當時棉布質量,除決定於織機之外,還決定於棉布的漿染過程,而漿染的好壞,又主要取決於「碾石」的質量。

那時,蕪湖大、小荊山有一種石頭,是製作這種「碾石」的最好材料。

當時,蕪湖漿染業作坊以歙縣巨賈阮弼開設的漿染工場最為有名,僱工達千人,時稱「蕪湖巨店」。他家漿染的布帛、絲綢及頭繩等,顏色鮮艷、質量好,很快蜚聲大江南北。

以織造之鄉著稱的蘇杭、松江一帶也有不少棉製品送來蕪湖染色。有商人在湖州買絲,運到蕪湖染色,然後再運去福州織造,可見蕪湖漿染業的規模及影響了。

蕪湖漿染業歷經三百多年,直到清代仍居全國之首,一直興盛不衰。

清末,由於外國「洋布」的進入,蕪湖漿染業開始逐漸衰敗。據《蕪湖縣誌》記載,清光緒初年(公元1875年)蕪湖染坊「僅數家」。洗布山因此也就冷清下來,徒有其名了。

後來,洗布山成為赭山公社花農生產隊的花圃基地,花卉品種繁多,其中最為有名的是白玉蘭和各種盆景。它以濃郁的花香惹人注目,給人們帶來了生活的芬芳。



如今的洗布山

隨著蕪湖城市的發展,昔日地處市郊的洗布山早已融入鬧市區,山頭被夷為平地。

20世紀80年代以後,洗布山四周建起了一幢幢高樓大廈,周圍的九華山路、黃山路、營盤山路等拓建成了一條條平坦寬闊的馬路。過去的荒山禿嶺,如今成為了一個個環境優美的新型住宅小區和繁華的商業區。

只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路,至今還保留著「洗布山」的名字,讓人們回憶起它昔日的繁榮與輝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thf9G0BMH2_cNUg6U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