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王位於平橋區的東北部,平橋區、正陽縣、羅山縣三縣區交匯處。1956年建肖王鄉,1958年改洋河公社,1959年改肖王公社,1983年改鄉,2015年撤鄉建鎮。轄肖王、許崗、劉湖、黃堂、梁灣、陳堂、新店、郭窪、梅黃等9個行政村。是平橋區輻射周邊地區的一個重要邊貿重鎮和商貿樞紐。
關於肖王的來歷,小時候聽老人們講,肖王集鎮大概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傳在清朝順治皇帝年間-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
當時一肖姓大戶是清朝官場上的人,湖南某地一縣官。因他看破紅塵,深知當時官場上的黑暗。這老官有兩個兒子,他不讓兒子做官,憑著他的官位,兩個兒子都成了生意場上的人物。他告老還鄉後(老家是淮河北岸肖店陡溝一帶的人),他把兩個兒子一個放在肖店,一個放在肖王,讓他們兄弟倆各自為陣,自由發展。
在肖王的老大做糧油布匹生意。要做生意就必須要有集市,於是他拿出了一大筆資金,又聯絡了一些當時比較有錢又有頭腦的人,在現在肖王老街道那地方興建集貿市場。在大家意見統一後,他們又根據肖姓和王姓兩個大戶的姓,把新建的街道起名為肖王。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文化大**期間破四舊立四新,曾經將肖王改為永紅,叫永紅人民公社。原肖王學校的老師余學勝的大兒子余永紅,正巧逢公社改名時出生,因此起名叫余永紅。永紅人民公社大家都叫不習慣,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又改為肖王。
肖王街道在建了三四十米的時候,集貿市場就開張了。後來一些有眼光的人士看上了集貿市場的優勢,也紛紛到街上蓋房子做小生意,使集貿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紅火。肖王集貿市場的興建和發展,這對當時肖王方圓一二十里地的經濟貿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較好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肖王街上人多了,集市活了。各種商品也是很齊全,種類都分好了區域,這個大集市滿足了周邊村子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
除了專門的趕集小販,集市上還有出售自家種的蔬菜的村民。一隻麻袋,一塊方布,往地上一鋪,擺上時蔬瓜果便是小小的攤位。
隨處可見擺攤賣蔬菜的人,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在幾米寬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人群來回涌動,將馬路擠得水泄不通。
這些蔬菜新鮮的很,價格公道!雖然樣式看起來比不過超市裡經過處理乾淨的蔬菜,但是卻是她們辛苦親手種出來的。這才是絕對放心的綠色食品,如果再去,一定買一籮筐回來!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還有自己種的老南瓜,抱一個,回家燜一鍋,不需要花樣烹制,只簡單蒸煮,那種最原始、最純樸的風味,便足矣~
旁邊一位大嬸說:「買點箭杆白回家腌制酸菜。」
遠方的你,有沒有想念媽媽做的那一盤酸脆可口,回味無窮的酸菜肉末?大魚大肉吃多了,這個絕對下飯。能多吃好幾碗呢!
香菜、生薑、大蒜、是日常生活中離不了的,多吃大蒜對身體好呀。
雖然不用電子稱,但用桿秤也不會缺斤少兩。
趕集,少不了割肉。早上集市上的新鮮豬肉,都是現宰的~
記憶尤新的是小時候趕集,肉賣幾元一斤,那時家裡條件不好,一個月能吃上幾次肉就算很好了,那個饞勁就不說了。現在賣十幾元一斤的肉算起來比吃素菜便宜哈,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都有肉吃了,現在的小孩真幸福哦。
瞧瞧,這是在幹啥呢?
散養土雞來一隻!雞鴨鵝是必不可少的一角。
萌態可掬的它們時不時引起路邊人的觀望。雖然不知道這些等待被某個買主買走的它們是什麼感受,但是無法阻止吃貨幻想的就是——這些散養的土雞湯一定很鮮美。
勞動了一天,吃塊地道的水豆腐早就成了當地人的習慣。這裡的豆腐豆香四溢,口感爽滑無澀感,色澤略微發黃,切豆腐的刀口處會出水,「這就是最天然的豆腐」。
買塊兒豆腐、稱點青菜,中午回家燒個小白菜炕豆腐!
集市上一位大叔擺了個小攤,賣自己腌制的各種醬菜。現在有了超市商場之後,很難見到這種了,但我還是很喜歡這種買東西的感覺,真實,親切。
冒著熱氣的炒栗子,信陽最出名的地產山貨!
栗子,可是「乾果之王」,不僅因為它好吃又營養,還因為它有無比豐富的吃法。煮粥、燜飯、熬湯、燉肉,各種各樣的吃法栗子可是全能喲!信陽的特色美食,板栗燜雞來一份!
甘蔗,是小時候的摯愛啊!買上一根能吃好幾天。很多都是農民自家產的。
各種新鮮水果,應有盡有。從清晨開始,這裡就人聲沸騰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有些聰明的賣家還事先錄好音,反覆地播放:「橘子一塊錢一斤」,「不好吃不要錢!」
賣葡萄的也不甘落後;賣小商品的更會編:「……百貨大樓蓋得高,可是人家不經銷,抓住機會買實惠,買了才知不吃虧。」這些與時俱進的叫賣方式不僅省力,還烘託了市場的氣氛。
要消失的老手藝——修鞋補鞋。鞋子壞了,可以來這裡找修鞋的老師傅。
老師傅說,以前生意好,集日的時候都補不完要帶回家補,下次再帶回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來補鞋修鞋的人比以前少了很多。「賺多賺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份活在做了,就要堅持下去,不然我的老顧客上哪補鞋去?」
這可是匠人精神,為您點贊!
集市裡的服裝市場, 搭起架子用鐵絲掛出衣服,有的沒有遮陽遮雨,也沒有櫃檯,衣服就放在小販腳下的大包袱里。15元2件的秋衣,小編伸手觸摸感受一下質量還不錯,攤主說是純棉材質,穿起來柔軟又保暖。
趕集雖說是流動的,但誠信是堅實穩固的。攤主阿姨家經營的商品從乾果炒貨到日用小百貨,小玩具等商品種類繁多。
談到經營之道,她有一個堅持了很多年的原則:做有人情味的買賣。買回家不滿意的商品只要不影響二次銷售就可以調換,買到質量有問題的商品,無條件退換。這就是鄉村集市的珍貴之處,講價,也講情。
走進肖王鎮集貿市場,你會覺得時間在這裡仿佛不曾流逝,記憶里的影像和此刻竟可以重疊。雖然沿街攤主的面孔多有改變,但依舊會有熟悉的面孔讓你發出「原來他還在這裡」的驚嘆!這裡仍舊有熟悉的氣息讓你感受到屬於你的小城味道和家的味道。
秋天,寓示著收穫和希望
趕集,象徵著熱鬧與紅火
你還知道其它集市上
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