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陳成 胡春雷 記者劉娟報道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衡陽市祁東縣步雲橋鎮1300餘名黨員幹部堅守崗位,不懼危難,為全鎮人民群眾牢牢築起了生命安全防線。在這支隊伍里,有四名年過六旬、雙鬢已白的黨總支書記如「老黃牛」一般兢兢業業、負重前行,在抗疫一線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我不是病人,村裡需要我
從1月22日至2月11日,整整二十天,步雲橋鎮梅下村64歲的黨總支書記譚高明和村兩委幹部一起,沒日沒夜沖在防疫一線。持續高強度工作誘發心絞痛,為了不動搖「軍心」,他瞞著大家含了一片又一片丹參滴丸,直到2月11日下午5時藥物支撐不住了,才緊急到衡陽附二進行了心臟支架手術。住院不到一個星期,他顧不上自己重病未愈的身體,強烈要求出院投入了疫情防控戰鬥。妻子勸說無效,只好請求村「兩委」做工作讓他好好休養。他接到村裡電話只拋下一句話:我不是病人,村裡需要我。就急沖沖辦理出院手續,火急火燎回到村裡。
回來後,他拖著抱恙的身體,每天給居家隔離的湖北(武漢)返鄉人員送自家種的新鮮蔬菜。3次到白喜事農戶家,勸導喪事簡辦。帶領村兩委成員在村內各交通要道分設卡點,對過往行人及車輛進行排查。從工作謀劃到任務統籌再到人員調配,都離不開他的親歷親為。而且他總把容易一點的工作安排給其他人員,自己處理最為棘手的難題,儘管身體情況不佳,但他始終衝鋒在一線。
不服老的「鐵拐」老鄧
自2015年起,步雲橋鎮橋西居委會黨總支書鄧建忠就因腰椎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致使右腿行動不便,雨天、冷天更是連步都邁不開。去年臘月持續二十幾天的濕冷天氣,他忍著疼痛堅持上崗,實在受不了才回家休養了三天。農曆臘月二十九,得知鎮里已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他立馬復崗上一線。社區幹部和家人好言相勸,但他執意要參加:「腿腳不便沒關係,我騎摩托,摩托就是我的鐵拐!」
此後一個多月,他騎在摩托車上風裡來雨里去,入戶排查、路口值守、上門宣傳、上報信息。排查從湖北(武漢)返鄉人員14人,密切接觸者88人,各項監控措施有效落實到位;驅散聚集人群37次,其中棋牌室23處,勸導簡辦紅白喜事2起。
橋西社區戶籍人口只有2460餘人,但外地購房居民超過了3000人。為確保無死角防控,社區把這些居民也納入到疫情防控摸排和宣傳中,工作面和任務量增加了1倍。鄧建忠領社區工作人員,走街串巷、上樓下樓,一邊摸排人員信息,一邊宣傳防控知識。社區幹部人手不夠,他又發動黨員參加,讓他們按照就近原則幫助居家隔離群眾排憂解難,勸導鄰居不要相互串門、聚集聚餐。看著62歲的老伴每天忙到深夜才回家,妻子很心疼,但又只能默默支持,「他就是不服老!」。
黨總支書記的「秘密」
要不是村兩委「成員」一再追問,步雲橋鎮拔茅沖村黨總支書記蔣和平的「秘密」還會繼續瞞下去。
蔣和平的妻兒都在深圳定居,為了村裡的工作,61歲的他放棄享受天倫之樂,以村為家,默默儲存對家人的虧欠。疫情發生之前,他把村上各項工作安排好,請了一個禮拜的假和家人團圓。到妻兒身邊第三天,疫情防控集結號吹響,他第一時間趕了回來。入戶摸排、站崗值守、發動宣傳、消毒隔離,每天都忙得停不下來。鄰居發現他每天回來的很晚,吃飯也很少,有時候吃兩口對付一下就放下了飯碗,問他是不是身體有問題。「沒事,老毛病,我心裡有數。現在是非常時期,全村的老百姓的健康都交給咱們,容不得半點馬虎,我們村的情況你們是知道的,離開崗位,萬一出現紕漏,對不起鄉親們。」他還不忘叮囑鄰居,不要將自己的身體情況告訴村幹部。
直到2月23日,村兩委成員一起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大家發現他臉色蒼白、幾乎邁不開步時,連續追問下,他才告知早幾天診斷出胃出血的實情。大家攙著他去住院治病,他還在說:「我隨身帶著藥,吃點藥就好了。」
杳湖山下的「走讀式」治療
步雲橋鎮戽塘村黨總支書譚哲兵,雖已年過花甲,但面對疫情,老當益壯,一馬當先。杳湖山道觀坐落在戽塘村,往年春節熱鬧非凡,平均日接待遊客和香客近千人。為避免因人員聚集帶來的傳播風險,譚哲兵帶領村兩委成員,在杳湖山入口設立卡點勸返上山敬香遊客。二十多天輪流值班,勸返400多輛車,700餘人。時間久了年輕幹部都有點吃不消,但譚哲兵卻依然精神抖擻,一刻也不敢離開。誰也沒有想到,他身患濕疹已經一年多,醫生讓他住院,但他堅持「走讀式」治療,有點症狀就去看看,沒有症狀就扎在卡點嚴防死守。
他不但守卡認真負責,還時刻牽掛著杳湖山道觀的工作人員。1月26號、27號連續兩天徒步7公里,爬到山頂為道觀師傅送去生活物資和疫情防控宣傳資料,提醒他們加強自我防護。2月2日夜晚,杳湖山道觀一位師傅低血糖暈倒,他打著手電一路泥濘小跑,及時把藥品送上山。患病師傅醒了,他卻累得癱坐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