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與鄉村,快節奏與慢生活。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擇其一而生活。
到2020年,中國城市化進度將達到60%。當越來越多的人湧入追求高效的都市叢林,卻有那麼一群人,甘願堅守在千里之外的大山深處,過著緩慢的生活,傳承著中國幾千年文化中最古老的部分。
過去,他們的故事被掩埋在沉默的大山里,得不到迴響。現在,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台給了他們全新的傳播途徑,讓他們的故事有機會進入大眾的視野。
在抖音上,看客們看遍萬千山河,堅守者揭開生活一隅。關於堅持與熱愛的故事,將被更多人看見。
是生存,更是生活
貧困鄉村的年輕人,似乎生來就背負著一個人生任務:逃離貧窮與閉塞的家鄉,去城市中尋找自己的遠大前程。
潘仕學也曾經是其中的一員。關於家鄉的貧窮,他至今記憶猶新:
1997年,他的家鄉麻料村才通上電;而直到2000年,這個位於貴州雷山縣的小鄉村,才終於通了車。
有了車,終於可以走出大山。和村子裡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潘仕學迫不及待地逃離這裡,北上南下闖蕩一番。
麻料村曾是遠近聞名的「銀匠村」,想家的時候,潘仕學總會想起兒時家中老人打銀時「叮叮哐哐」的聲音。
但每當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家鄉,他卻總有些心虛——年輕人都已逃離,鍛銀手藝無人繼承,「銀匠村」早已名不符實。
2017年,外出的人們陸續回到村子裡過苗年。潘仕學和年齡相仿的銀匠聚在一起,談到昔日父輩打響的「銀匠村」的名號,紛紛嘆氣。
潘仕學
倦鳥歸巢,遊子思鄉。考慮良久,潘仕學決定回鄉創業,拾起世世代代銀飾的打磨工藝。他放棄了舒適安逸的城市生活,回到村裡將老屋改造,開辦了春富銀飾工坊。
見過人聲鼎沸的世界,越發知道平靜的可貴。埋頭打造銀飾,是件快樂而孤獨的事情。但快樂可以與人分享,孤獨只能自我消解。
潘仕學消解孤獨的方式,是將自己的日常工作發布到抖音上:有時是銀條淬火的過程,有時則是展示新製作完成的銀飾作品。迄今為止,他一共發布了105個視頻,都與銀飾有關。這些作品為他贏得了近6萬關注者和53萬個贊。
潘仕學身形微胖,一口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他常將發尾隨意紮成小辮,由於長期鍛造銀具,他的手看上去有些粗糙,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手中的錘與銀器。粉絲們愛拿他的小辮開玩笑:原以為是位大姐,結果是個大哥。
這個外形略顯粗獷的男人有著極為細膩的內心,在最受歡迎的幾個視頻里,他一邊介紹銀飾,一邊傳遞著自己的人生感悟:
有些人覺得體驗不同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諦,我覺得,把一種生活過出自己的滋味才是人生的真諦。
幾乎每一個抖音作品裡,潘仕學都會標註出自己的家鄉。因此,通過抖音知道他和麻料村的人多了起來,許多外地人找他來拜師學藝,最遠的來自深圳。
他在自己的工坊里打造了一條「生產——加工——成品」的完整流水線,讓前來拜訪的人可以體驗銀飾製作的樂趣。
麻料村的遊客多了,銀飾的銷量好了。如今,在他和其他銀匠的帶動下,村裡不少年輕人歸來,加入了回鄉創業的隊伍中。
創業小有成績後,潘仕學在村中招收了兩名18歲的貧困戶學徒。這既是幫助他們脫貧,也是希望為麻料村的銀飾文化培養更加年輕的繼承人。
潘仕學們終究沒有辜負父輩打下的「銀匠村」名號。
在發布第一條抖音視頻時,他大概不會想到,這個原本用來表達自我的出口,卻在無意間幫助家鄉恢復了生機,也讓從小熱愛的苗族銀飾手藝,成為了自己奮鬥終生的事業。
一個人漫長的人生里,很多時候正是一些這樣的偶然,最終改變你的生活。
如果把時間推回到五六年前,還在浙江讀大學的90後女孩余鮮大概不會想到,自己將在幾年後成為抖音「網紅」茶藝師,和潘仕學一樣,成為家鄉貴州雷山縣的一張文化名片。
余鮮
這樣的人生轉變,源於三次偶然的選擇。
第一個偶然來自母親。還在上大學時,家中經營茶園的余鮮便在母親的要求下,考取了茶藝師證書。
那時的她尚未來得及規劃自己的人生,也不覺得這個證書有什麼用處。如果不是母親的千叮萬囑,她可能會像許多大學生那樣,在畢業後找一份普通工作,成為某棟寫字樓里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領。
第二個偶然則有些幸運。家鄉貴州黔東南州舉辦了首次茶藝大賽,身為苗族姑娘的她前去參加,毫無比賽經驗卻拿到了大賽金獎,並與一位拿過國家茶藝獎項的老師結緣。
這份成就感帶來的熱愛,逐漸改變了余鮮的職業規劃。畢業之後她回到雷山,成為了一名職業茶藝師。在西江開起自己的小茶鋪,讓來苗寨旅遊的朋友在感受苗族文化的同時,也能感受雷山茶特有的茶香與韻味。
好酒也怕巷子深,好茶亦是。
余鮮常常為雷山茶的推廣而苦惱,直到她迎來了自己的第三次偶然——參加了位元組跳動扶貧的扶貧達人培訓計劃,學習新媒體技能。
經過個性化的內容輔導後,效果立竿見影。很快,她在抖音上有了一個25萬點贊的作品:在畫面里,一位來自廣州的客人,用自己的一個故事,換取余鮮的一杯雷山茶。
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遊客,在余鮮的小茶鋪里,與庸常世界短暫分別。講述自己的故事,換取一杯精心泡製的雷山茶,余鮮的「一杯茶換一個故事」系列裡,有五十歲的大哥,有結伴而來的姐妹,也有在城市高壓下喘不過氣來的年輕人。
她喜歡傾聽故事,卻從不加以評判,她是最好的聆聽者。
一杯雷山茶,連接起余鮮與陌生人的世界。
看不見的橋
茶的精神屬性是靜謐,默默傾聽心裡的梵音。
茶藝師余鮮聽的是陌生人的故事,雷山銀球茶繼承人毛鵑聽的,是爺爺與父親關於銀球茶的遺憾與期盼。
毛鵑
多年以來,毛鵑心中始終記得那個場景:爺爺病重時,她去病房看望,病入膏肓的爺爺拉起毛鵑的手,口中只是一直重複一件事——務必守護好銀球茶,務必守護好銀球茶。
雷山銀球茶,凝結著一家三代人的心血。爺爺毛克翕是雷山銀球茶的創始人,在罕有人至的山披上安營紮寨十年,終於研製出銀球茶,獲得國家專利。
爺爺走後,母親病重,父親為此終日奔波、無暇顧及茶廠,毛鵑毅然承擔起傳承雷山銀球茶的重擔。她想起爺爺臨終前的那句話:「雖然是女娃,但我相信你。」
每一杯雷山銀球茶里,都有爺爺和爸爸的溫度。毛鵑比誰都想要完成爺爺的遺願,她甚至特地開設一個新的茶葉品牌,把它命名為「爺爺的茶」。
擺在毛鵑眼前的難題,是如何將爺爺的心血發揚光大。
身處大山之中,毛鵑平日裡靠一部手機與外界聯繫,在閒暇之餘,她喜歡在抖音上看山外人的生活。
在位元組跳動扶貧團隊的建議下,毛鵑開始學著錄製一些短視頻,主題則是關於茶葉與苗族文化,她希望,能用少數民族的文化來吸引人們關注雷山銀球茶。
為了拍攝抖音視頻,她會穿上苗族女人特有的服飾走在茶田中,一顰一笑間,淡雅如畫。
短視頻像是一座連接毛鵑和世界的橋樑,她在抖音上做的一切努力與嘗試,都是為了讓銀球茶走出雷山。
當然更重要的,是把爺爺、爸爸的手藝傳承下去。
漸漸地,毛鵑的抖音作品觀看量多了起來。也會有人在了解了她的故事後,特地在視頻下評論,鼓勵她堅持下去。
毛鵑相信,人生似一杯茶,初時苦末時甜。
在雷山縣的另一個角落裡,43歲的楊阿妮也和毛鵑做著同樣的事——守住大山,只為守護心中所愛。於毛鵑來說,是銀球茶,於楊阿妮,則是苗繡。
楊阿妮
楊阿妮出生在苗繡世家,在她成長的年代裡,不會繡花會被視作不智慧的體現,「懂事就會拿針,拿針就能刺繡。」
不僅是手藝,也是一門愛好。楊阿妮自小沉迷苗繡,嫁衣都是自己親手製作。
別人在煤油燈下看書,她便點燈繡花;別人閒暇時刻玩鬧,她仍在繡花。業餘時間,她曾在手帕上繡了一些苗族圖案,朋友紛紛央求她替自己繡一副,楊阿妮這才發現,她能通過喜愛的苗繡掙錢。
就連愛情,也離不開苗繡。讀中專時,她曾與一個男同學互生好感,但誰都不敢直白表露。等到畢業,她贈與對方一塊方巾,方巾一角,是一朵她親手繡的花。
情感不必明言,盡在一針一線間。
畢業後,眼看著一身苗繡技藝無用武之地,楊阿妮毫不猶豫地將苗繡作為自己的職業。有著山里人的單純和衝勁,她給自己定下一個看似非常宏大的目標:把苗繡推向市場。
相比於中國四大名繡,苗繡的特點在於更自由的想像和情感表達,是穿在身上的史書,別具一番風味。可惜受制於傳播渠道,苗繡知名度有限,遠不如四大名繡的名號來得響亮。
了解到苗繡的傳播困境,位元組跳動扶貧團隊找到了楊阿妮,幫助她用抖音來推廣苗繡事業。
在位元組跳動扶貧達人訓練營里,她學會了如何用手機錄下刺繡的全過程。對著鏡頭,楊阿妮在紙上描摹了一遍繡的花樣,然後用紙緊貼在布上,一針一線繡出和頭上一樣的艷麗花朵。
當她小心翼翼地把視頻發到抖音里,陌生人們的評論讓她驚喜:
「一生最敬佩的手藝人。」 「好漂亮的盛裝,真想學習。」……
這可能是43歲的楊阿妮第一次接受如此多陌生人的鼓舞。她認真地逐一回覆:「謝謝大家的關注」、「刺繡也是一種修身養神」……
如今,已經有外國小伙遠道而來特意向她學苗繡,這讓她倍感意外,在最新的抖音視頻里,她開心地和大家分享了這個消息。
人生第一次被這麼多人關注,讓楊阿妮既興奮又緊張,她靜下心來細想,傳承與守護苗繡的方法,找到了。
想到這裡,楊阿妮對苗繡的未來生出無限期望。
舊文化與新鮮人
當心中有了想要守護的東西,就會湧出一股力量,它驅使著人前行。
如同楊阿妮守護苗繡,34歲的甘小芝兢兢業業織了幾十年苗族織錦,守護著自己自小以來的「織女夢」。
甘小芝
這個夢想產生於母親的織布機旁。小時候,每當母親在織布機上將無數紗與線織成一道道美妙圖案,她總是看得入迷,仿佛在看魔術。
她的公公同樣是位民間手藝人。在知曉她的織女夢後,特意打造了十幾台織錦機,幫助她實現夢想。
縱使如今織布多以機器為主,甘小芝仍然堅持手工織錦。苗族織錦說來複雜,通常有各色花紋,加上繁雜的線條不停向外延伸交織。甘小芝覺得,機械可以模仿織錦的表面,卻很難有人工的細膩與創意。
有了織錦機後,甘小芝起初很興奮,與婆婆共同生產了不少包包和服飾,然而興奮很快便落了空——自己親手織出的產品,始終沒有找到銷路。
自己日復一日堅持手工織出來的苗錦,和機器貨相比,究竟還有什麼優勢呢?在找不到銷路的時候,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甘小芝。
最終,她從自己的抖音粉絲中找到了答案。那些素未謀面的人們,在看過她的織布視頻後告訴甘小芝:看到她織布時的樣子,讓自己想到了母親與外婆。
手工織錦雖不完美,卻是不可複製的記憶。每一匹布里,飽含的是織布人的情感和溫度。有人的溫度,就是手工織錦最大的優勢。
如今甘小芝的女兒也長到了她看媽媽織布時的年紀。偶爾女兒也會守在她的織布機旁,恍然間,甘小芝想到幼時的自己。
她為女兒織衣服,織圍巾,織抱枕,而在這些為女兒經緯交織的苗錦里,藏著一個母親最深沉的愛意。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通過手工苗錦,母愛完成了代際的傳遞。
甘小芝堅守貴州家鄉,從日常生活中找到傳承的意義;而在400公里外,重慶人福福選擇常年奔走于山河湖海,帶領更多人領略壯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風光。
年輕的福福喜歡身著黑色上衣,頭戴深色棒球帽,輕便的著裝與他的職業息息相關——他是一名旅行體驗師。
與普通遊客不同,他鮮少去知名旅遊景點,而是熱衷於探索一些不為人知的奇觀。正如他在抖音的個人簡介中寫的:這個世界很美,需要我們去發現。
在不為人知的地方,才能看到不為人知的美。
湖北省西南邊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川騰龍洞,彩色的熱氣球騰空升起。福福坐上熱氣球,在他的鏡頭記錄下,抖音上有幾百萬人得以隔空感受新奇的體驗。
他的視頻被廣泛傳播後,更多人前往騰龍洞,去觀賞這一神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福福的視頻,一日看盡萬水千山——困頓於都市格子間的人們,藉此聊以慰藉自己「詩與遠方」的心。
廣闊的天地令人嚮往,現實的阻礙卻無法忽略,於是城市中庸常的我們尋找向外張望的窗口。
「窗」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欣賞,它更是一種連接,連接內與外,新與舊。將大山深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外面的世界相連,攝影師捲毛佟就承擔著這樣一扇「窗」的角色。
捲毛佟
他是再普通不過的都市青年:生活在北京,一頭天然卷髮,戴黑框眼鏡。他因在抖音上傳授時髦的手機拍攝技巧而頗受歡迎,幾乎每一條內容都能贏得幾萬點贊。
但捲毛佟的另一面,卻又深耕於鄉土之間。他是位元組跳動扶貧培訓達人,這一年來一直跟隨扶貧項目做線下培訓。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正是在捲毛佟的培訓下學會了如何用手機拍出好看的抖音視頻。
跟著扶貧的腳步,丈量最真實的中國大地。在扶貧培訓的過程中,從小生長在都市的捲毛佟被廣袤土地上的壯麗景色深深震撼。
當你沉醉於它的美麗,就沒有理由不為它做些什麼。用技術幫助他人、連接螢幕背後的兩個世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被更美地傳播,捲毛佟為非遺傳承貢獻著屬於年輕人的力量。
在非遺的傳承中,從來不缺乏年輕人的身影,95後的小步與嬌嬌有他們的新方式。
小步與嬌嬌
這是一對以跳雙人舞而成名的年輕情侶,在抖音上擁有100多萬粉絲。
他們向來都是樂於助人的年輕人。還在讀高中的時候,他們就從雲南西雙版納的貧困花農手中買下1000朵玫瑰花,在七夕節邊跳舞邊義賣玫瑰,共籌得7000多元善款最終都捐給了一名白血病患者。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凡是與公益有關的事,這兩位95後青年都願意儘自己所能。
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亦是如此。用新潮的方式,傳播悠久的文化,在一個獲得了36萬點贊的抖音短視頻里,他們站在利川騰龍洞前,跳起了當地土家族最著名的非遺舞蹈「肉連響」。
山水之間,年輕的身體翩翩起舞,既保持了原始的力量感,又帶著現代審美的輕盈與活力。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舞的元素,使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喜好,新與舊的傳承,在這一段「肉連響」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
越來越多的抖音達人正在參與到非遺項目的宣傳中,貴州68歲的廣場舞達人龍姑姑,吳佳煜、曲一婷you、張輝映等都紛紛跳起「肉連響」,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貢獻力量。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的形式有千萬種。
在抖音的世界裡,甘小芝用手工織出了一片熱愛和肯定;福福和捲毛佟是城市與鄉村相互眺望的一扇窗;小步與嬌嬌,則以新穎的形式激起更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好奇……
展現的形式不一,承載的熱愛卻是相同。
END
文化,是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標誌。
人們無法否認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衰落的今天,「如何傳承」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對於大山裡的文化堅守者們,抖音為他們閉塞的生活找到了新的表達出口,也增添了更豐富的生活方式。
在高速運行的社會裡,我們或許沒有太多的時間去了解一個陌生人,但是,沒人會吝嗇手機上的那15秒。
保護非遺是條崎嶇漫長的道路,就像梁文道曾說的:「正是記憶,不是別的,把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聯繫起來,使我歷經時間的變幻還能統一。」
文化的傳承,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