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講甘肅歷史文化」匈奴王宮姑臧城

2019-09-30     隴先生

群星燦爛的遠古文化,衍生出許多古老的民族,對武威早期開發起過巨大作用和對整個中國早期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西戎、烏孫、月氏和匈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武威在戰國以前為西戎部族活動的地區之一。西戎是中國古老的部族之一,是羌人和氏人的祖先,炎帝(號神農氏)的後裔。秦穆公稱霸西戎後,實現了局部的統一,為其社會發展創造了條件,並加速了民族的融合。秦時,武威被月支和烏孫所占據。月氏,是中國典籍中肉支、禺氏、禺知或虞氏的音轉,它是先秦時期活動於蘭州以西直到河西走廊一帶的遊牧部落。《漢書·西域傳》中說「大月支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十餘萬,故強輕匈奴。本居敦煌、祁連間」,是我國北方最強大的民族之一。烏孫,是與月氏同時代生活於河西地區的一支土著民族,以遊牧為主。

西漢以前,月氏與烏孫居於河西走廊的東西兩端,月氏居東,烏孫居西,二者大致以張掖至酒泉間為界。月支和烏孫經常糾紛不斷。大約在公元前180年左右,發生了月氏攻殺烏孫王難兜靡事件,「奪其地,人民亡走匈奴」,河西走廊全境歸月氏所有。烏孫部族除大部分歸附匈奴外,一部分逃到伊犁河流域又建立了烏孫國。此後,張騫通西域時漢朝又與烏孫建立了友好關係。漢武帝先以宗室女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嫁與烏孫王,烏孫與漢王朝結成了牢固的政治聯盟,與中原政權保持了數百年的政治關係。月氏在河西走廊統治時間不長,就被北方的匈奴擊敗,大部分逃往西域,後征服大夏人建國立業,小部分逃入祁連山以後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

匈奴,是對古代東方和古代歐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一個民族。「匈奴」原意直譯為「人」、「群眾」、「居民」、「士民」,意為天帝之子,源於遠古時期人對天神的敬仰和崇拜。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部落,族源約與殷周以來書中所記載的鬼方、獯粥(Xūn yù)、玁狁(xiǎn yǔn)、隗(wěi)國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屬蒙古利亞人種。匈奴人的社會經濟以畜牧為主,住氈帳(穹廬),飲乳及馬乳酒,衣皮革,過著逐水草遷徙的遊牧生活。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冒頓登上單于之位後,國力強盛,對外進行了一系列戰爭。漢文帝時,匈奴擊敗月氏占領包括武威在內的河西走廊,同時向東擊敗了東胡族(包括鮮卑和烏桓等族),它的疆土東至朝鮮半島,西逾新疆蔥嶺,整個北部中國都歸於匈奴統治之下。這時,匈奴已不是單一的畜牧業經濟,農業、手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他們在住穹廬的同時,已開始築城建宮,為政治、軍事、農業、商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武威當時為匈奴休屠王所據。匈奴在姑臧石羊河西岸上(今涼州區四壩鎮三岔村),築了一座休屠城作為王宮,城址南北400米、東西200米,地處走廊平原北出蒙古高原的南北交通要道,有著十分重要的軍事地位。後在今武威城之地,修築了蓋臧城,後人訛為姑臧城,是武威歷史上最早的城市,距今已有兩千一百多年。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引王隱《晉書》說:「涼州(指姑臧城)有龍形,故曰臥龍城,南北七里,東西三里,本匈奴所築也。及張氏之世居也,又增築四城,廂各千步。」《資治通鑑》說:「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

據史料考證,匈奴築的姑減舊城為中城,南北七里,東西三里。前涼張駿增築的四城傍中城而築,緊靠中城的一面不另起牆,即以中城的牆為牆。中城內依次由張軌、張茂、張駿各筑北、中、南三個獨立的小城,城與城之間牆不落界,都有各自的城牆,構成了「大城之中小城有七」的格局。城內有東西向平行的街道,全城共有22個城門,可見當時姑臧城規模之大。東晉喻歸《西河記》說:「姑臧,匈奴蓋臧城也。城不方有頭尾兩翅,名蓋鳥城。」「頭尾兩翅」,即指張駿在姑臧舊城外增築的南、西、北、東四座小城。

姑臧城建成後,便成為武威的政治中心,一直出現在歷代的史籍中。姑臧城的建立是武威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多民族共同開發建設武威的重要見證。

編輯:王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RT_hW0BMH2_cNUg_E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