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察:鄉村教育,敢問路在何方
【前言】: 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進,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面臨越來越多的困境和挑戰。生源萎縮、教師老齡化、辦學經費不足等等一個個現實的困難讓很多鄉村小學舉步維艱,琅琅書聲在很多農村面臨著消失的危險。
如何復興鄉村教育,且聽幾位專家怎麼說——
范先佐: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持並完成國家級課題《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中小學合理布局結構研究》等
孫慶忠: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部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
許錫良: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副教授、華中師範大學教育部德育研究基地兼職教授,鳳凰網十大覺察力博客主持人,鳳凰網「天天良言」脫口秀節目主持人
吳再柱:湖北省黃梅縣苦竹中學教師,其專著《鄉村教師突圍》入選「中國教育報2014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李文峰:盧氏縣教體局師訓股股長,特級教師,河南省首批教育專家,三門峽市教育年度新聞人物
鄉村教育的問題與挑戰
教育時報:當前鄉村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是什麼?
范先佐:由於農村地區辦學條件差、生活環境艱苦,教師待遇偏低、個人發展機會少,嚴重影響了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與工作積極性,造成農村優秀教師大量流失。現在多數鄉村學校陷入這樣一個怪圈:新教師一般招聘不到,偶爾招聘一兩個新教師,學校精心培養,成效也不錯,到第三年已經成為學校的骨幹,而此時也到了教師調動的最佳時機。我們對一些艱苦地區學校的抽樣調查表明,50%的校長反映近年來有教師流失的情況,並且認為流失的主要是骨幹教師和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甚至有的地方由於教師的大量流失,致使學校無法正常開課,有些村小隻剩下一個「留守」教師。農村教師的大量流失加劇了農村地區中小學師資短缺,尤其流失的大多是優秀年輕教師、骨幹教師,造成教師年齡老化現象嚴重,並且學段越低,學校越偏遠,老化的程度越嚴重,這無疑給鄉村教育發展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許錫良: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式的鄉村是一個被嚴重誤解了的概念,鄉村及鄉村教育究竟向何處去,這確實是值得好好探討的一個問題。因為中國有悠久的田園詩般的美好歷史,總是把鄉村看成是田園牧歌式的地方。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中國的鄉村,在很長時間裡都意味著貧窮、落後、荒蕪,甚至嚴重污染,再也不是那個祥和、安靜與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了。其實世界上已開發國家,都不會強調是城鎮還是鄉村,以美國、日本這些國家為例,鄉村和城鎮的差距不大,更不存在什麼城鎮化,只是不同的居住地而已。事實上在這些現代化國家,再區分鄉村與城鎮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
我國在當前的城鄉二元結構、戶籍制度下,鄉村的破敗是必然的。因為政治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與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城市裡,而且按照城市級別高低大小分布,在目前這種資源分布格局下,鄉村教育肯定是艱難的。
吳再柱:我認為,在中西部地區,當前鄉村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依舊是政府投入不足,不能滿足鄉村教育健康發展的需求。
由於投入不足,鄉村學校難以吸引高素質人才進入鄉村教師隊伍,同時,每年都有許多骨幹教師從鄉村學校流向城市學校,從中西部省份流向東南部沿海地區。中國教育報微信平台開展的「你怎麼看骨幹教師從農村流向城市」調查顯示,有26%的網友選擇「農村教師太苦了,可以理解」,25%的網友選擇「人往高處走,這是人之常情」;只有2%選擇「辜負學校多年的培養,不應該」。師範院校男女學生比例的嚴重失調,應當也與政府對教育(不僅僅是鄉村教育)投入的不足有著一定的關係。
由於城鄉師資的不均衡,一些家長為儘可能地讓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便想方設法把孩子轉到城鎮學校,這又造成一些鄉村學校教育資源閒置,使得鄉村學校喪失生機與活力,鄉村教育質量持續下滑。
鄉村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說到底還是「人」的問題。因此,在現有條件下,如何吸引優秀人才,如何穩定教師隊伍,如何讓真正有事業心而且懂教育的人安於鄉村學校,這便成為當前鄉村教育的一個現實的挑戰。
李文峰:當前,鄉村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隨著老教師的退休,教學點將成為教育的盲點,鄉村學校誰能繼續堅守。鄉村教育的真實情況是學生人數越來越少,教師年齡越來越老,校園越建越美,育人的氣場越來越差,學校成為鄉村文明策源地的功能越來越弱。部分學校不是教育行政部門撤校並點,而是自然消亡的人去樓空,校舍被村兩委占用。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源是鄉村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優秀教師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補充。鄉村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教育投入不夠,師生比設置不合理,真正的激勵機制沒形成,教師補充新機制還沒有建立,學生大量轉學的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重建鄉村文化,才能拯救鄉村教育
教育時報:現代化和城市化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鄉村文化的荒漠化對於處於經濟弱勢地位的鄉村社會而言,有其必然性。所以,農村教育的很多問題,不是農村教育本身所能解決的。鄉村教育和鄉村文化的沒落,是否是一條無法回頭的「單行道」?
孫慶忠: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894萬人,留守兒童6973萬,流動兒童3581萬。這些數字既是中國快速城市化的標誌,也是鄉土社會血緣和地緣關係鬆動、家族和村落文化衰微的真實寫照。
農民為什麼離開土地?是因為生計難以維繫,是因為鄉村教育無望。「離土」寄予了農民改變處境的希望,更熔鑄了他們改變身份和階層地位的期待。在這場以「離土」為主旋律的文化大遷徙中,鄉村的社會生態日趨瓦解。就此而言,城市與鄉村的教育格局加劇了鄉村的凋敝。
李文峰:短期內鄉村教育和鄉村文化的沒落是發展趨勢。但從長遠看,雖然城市化過程不可逆,但農村人口仍然占很大比例,真正從小學就轉學城鎮的學生比例還不算很高,國家只要近期有剛性政策扶持,鄉村教育和文化一定會走出困境。
教育時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人提出,城鎮化並不能作為鄉村教育的解藥,對此,您怎麼看?該如何重建鄉村教育和鄉村文化生態?
許錫良:同樣是鄉村,其實中西部地區與沿海地區,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情況大不相同。在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鄉村、城郊的學校可能比市區里的學校更有優勢。在鄉村,學校占地面積比較大,一般都有比較標準的足球場與籃球場,學校的活動空間也比較充足,而師資與辦學經費方面也並不比市區學校差,因此完全有條件辦成優質學校。對於這類地區的鄉村學校,面對的問題就是要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明確辦學目標,整合教育資源,提升師資水平,辦出有自己特色與風格的好學校。廣東省現在有一個提法,就是辦家門口的好學校,其實就是鼓勵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辦出水平,讓學生獲得更優良的教育。
貧困落後地區的鄉村學校,則還要加強教育資源的投入。這些地區由於經濟欠發達,同時又要教育政績,要辦出窗口學校,因此,教育資源越來集中在城鎮,特別是越來越集中在城鎮的一兩所學校,這給許多農村學校的生存發展造成很大的壓力。
范先佐:現代化也好,城鎮化也好,決不意味著消滅農村,也更不意味著以城市教育取代鄉村教育。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就以較大篇幅談及農村教育,並且特彆強調要「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提高農村學校教學質量。因地制宜保留並辦好村小學和教學點。支持鄉村兩級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設」等。現在的問題是怎樣把鄉村教育辦好,既讓農村地區的孩子公平接受教育,也能讓鄉村保持良好的文化生態。根據鄉村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關鍵是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正確認識鄉村學校的作用,慎重對待村小和教學點的撤留問題。二是理順關係,對保留下來的村小和教學點給予適當支持。有必要對當前農村教育的投入和管理機制進行改革,比如,制定投入標準,要求中心校對保留下來的村小和教學點予以支持,建立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或問責制,保證中心校對教學點的投入。三是創新教師招聘思路,培養留得住的鄉村教師。
吳再柱:重建鄉村教育,一方面,需要外部環境的優化,也就是需要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鄉村教育的關注和關心;另一方面,則更需要教育內部的勵精圖治。無數的事實證明,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選好校長,用好校長,名副其實地讓教育家辦學,是重建鄉村學校的重中之重。
至於重建鄉村文化,主體不應是學校,而應是政府,但學校也應當大有可為,大有作為。比如,可以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眷戀故土的家國情懷,形成一種德育資源和教學資源。這種資源,包括當地習俗、當地名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勝古蹟等。學校將其挖掘整合,落實於地方課程教學,這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鄉村文化。
李文峰:重建鄉村教育,首先,需要真正規範辦學秩序,遏制城區學校無休止地接收農村的優秀學生,保住農村學生就是保衛鄉村教育,就是保衛鄉村文化;其次,國家要加大對村級學校經費和師資投入力度,對學校進行寄宿制改制,縮小與城區辦學條件上的差距;再次,開發以「美麗鄉村」為主題的校本課程與校園文化,讓學生從小就熱愛鄉村;最後,把村級學校發展納入鄉鎮政府和村兩委的目標考核,把學校真正打造成鄉村文明的策源地。
發展鄉村教育,責任主體是誰
教育時報:農村學校需要什麼樣的政策扶持和發展環境?國家、地方政府或者是教育行政部門應做哪些努力來改變農村教育的發展現狀?
許錫良:我們對教育發展存在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以為教育規模越大越好,資源越集中越好,其實,這是權力集中必然帶來的後果。好的教育並不是講規模效應的。據我了解,日本的中小學規模都不大,一般也就是300到500人,很少有超過500人的。有的鄉村學校,甚至只有5到10個學生,但是,學校的設施與師資並不低配。而且無論師資,還是辦學水平,鄉村學校與城市學校已經沒有什麼不同,學校按照法律規定的國家標準與自己的個性特色運作,良性循環,教師工資待遇更是傾向於鄉村學校。城市的消費水平與鄉村也沒有多大的差別,校際之間教師交流自然也相對容易。教育要充分體現公平、正義、公益與人性化的特點,政府責無旁貸。
范先佐:農村教育發展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更應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氣改變農村教育發展的現狀。
1.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力度,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均衡化。應通過完善投入機制,適當提高鄉村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從資金上支持小規模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對學生人數低於100人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其公用經費按100人撥付,力爭經過3到5年的努力,使貧困地區鄉村學校教室、桌椅、圖書、實驗儀器、運動場等教學設施滿足基本教學需要。
2.結合城鄉的實際情況,實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具體的指標體系可以因地制宜,但必須涵蓋硬體和軟體,應在改善辦學條件、加大教育資源投入的同時,推動教師觀念、教師專業發展、教師生活條件、學生綜合素養、校園文化、學校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尤其應該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內涵式發展。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村小和教學點的教育質量。首先,要適當放寬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建議學生規模200人以下的農村小學和教學點,可按照師生比核定教職工編制。核定編制後,平均每班不足2.5名教師編制的,可補足至2.5名。其次,對進入村小和教學點工作的優秀年青教師實施優惠政策,如崗位津貼、評聘調配優先等,且必須及時兌現以形成長效機制。再次,實行教師走教。在偏遠農村地區的學校,英語、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等課程的教師非常缺乏,同時這些課程在當前中小學(尤其是小學)的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並不大,因此,可以讓每名教師負責兩個村小或教學點的教學,在兩所學校之間走教。當然,對於走教的教師,要相應補貼,使其待遇與付出相吻合。
李文峰:省一級政府應出台全省村級學校教師補充新機制,實施「村級學校定向合同制全科師範生」招錄或培養計劃。每年從本村或鄰近村的優秀學子中選拔初高中優秀定向生,並簽訂終生或不低於15年的不能調動合同,以確保村級學校教師隊伍的穩定。
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爭取上級政策方面的突破,要把服務半徑較大且生源比較分散的村級學校進行寄宿制改制,同時讓農村住校生全部享受「一補」資金以穩定生源。
地方政府應在人員編制、工資待遇、職稱評審、住房、醫療等方面出台明顯優於城市的政策,從而讓農村教師能夠安心從教,享受職業幸福感。
當務之急,國家應調整2015年特崗教師招錄計劃,鄉村教師缺編嚴重的設崗縣要拿出50%的指標,先期實施「村級學校定向合同制師範生」招聘計劃,實行合同制本鄉本村學生定向招錄。畢竟定向培養全科師範生最快也是3年以後的事情,難以解決燃眉之急。
教育時報:教師交流、校長輪換這項政策的實施效果有很大差異。怎樣才能讓這項政策不流於形式,真正提升農村教育的品質?
吳再柱:要想把這件好事辦好,我認為應當建立三個機制。一是准入機制,也就是要抬高門檻,謹防一些學校把本來就消極怠工的教師進行交流;二是考核機制,對交流輪崗過程中教師或校長的態度、業績要進行考核和評定;三是退出機制,當交流結束以後,他們的工作如何安排,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這樣,既可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同時也防止一些人只交流而不作為。
李文峰: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應建立起教師交流、校長輪換的長效機制,使交流工作常態化、制度化。作為執行者,應該首先做好被交流校長和教師的思想工作,讓校長和教師明確今後的政策導向,高高興興地去交流。其次,必須有一套操作性強的方案並落到實處,交流者的業績考核與提拔任用、職稱晉升、評優評模等掛鉤,並對交流到農村工作的校長和教師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再次,校長交流可以嘗試實行同區域或同規模學校間的定期輪換;教師交流可以實行城鄉結對幫扶學校換崗輪教。最後,要推進中學城鄉一體化區域聯合辦學模式,針對城區附近和城鄉結合部學校學生大量進城的情況,把流入學生較多的城區學校和流出的農村校捆綁考評,這樣可極大地緩解城區幼兒園、中小學的生源壓力。
復興鄉村教育,鄉村學校能做什麼
教育時報:在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基本均衡之後,從鄉村小學自身的發展來說,需要學校做哪些實踐上的努力,自身挖潛,辦出成績、辦出特色,留得住教師、留得住學生?
孫慶忠:我們的發展落入「城市中心主義」,缺乏反哺鄉村的有效機制,鄉村教育中,鄉土知識遠離課堂,家鄉意識的培養備受冷落。不過,輝縣川中幼兒園以其頗具特色的生態教育先聲奪人,更以其教育融於鄉土的「大教育」實踐給了鄉村教育發展很多啟示。
該幼兒園將鄉村的自然資源轉變成為課程資源,60畝的種植園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聽聞自然界的聲響,讓他們在播種、觀察秧苗生長和收穫果實的過程中,盡享植物成長與自我成長的快樂。「媽媽創業隊」的組建,意在向已不熟悉農業的新一代農民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這不僅留住了家長,使孩子不再留守,也讓麻將桌前的婦女擁有了服務家庭、服務社會的盡職生活。這種教育實踐的延展,使學校因凝聚周邊村落而成為了鄉村建設的中心。2014年5月30日,在張青娥園長的積極籌措下,川中社區大學正式揭牌,這是讓教育回歸鄉土的一種努力,更是一條通過成人學習重建鄉土社會的變革之路。這所依託幼兒園的鄉村社區大學,學員都是家長,農技課程不可或缺,但它不是家長學校,不是農業技術學校,而是成人終身學習的公民學校。在這裡,學校周邊村落的農民是學員,幼兒園的老師是義工團隊的骨幹,中國農業大學、河南師範大學、新鄉學院有授課志願者。這種不多見的教育模式從學前教育的角度來看,它通過「上游干預」為孩子創設和諧的家庭環境;從成人學習的角度視之,其宗旨是「系統干預」,一方面,幼兒園教師在這種特殊的鄉土教育中開掘自身的潛能,重新發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農民也在自身發展中重獲鄉民社會中的團結互助意識。教學實踐說明,教師教育意識的覺醒,喚起了他們的職業神聖感和在鄉村工作的成就感;農民社群意識的萌生,同樣激發了他們改變自我繼而改變鄉村的願望。
也許這種帶有實驗性質的探索,僅僅是鄉村教育的個案,卻可以點燃我們通過教育重建鄉土社會的希望,因為這樣的教育沒有背棄鄉村,鄉村也擁有了與之共生的教育。事實將會證明,這種基於鄉土的教育實踐不是烏托邦式的構想,而是鄉村教育跨越困局的應然形態。
吳再柱:當前鄉村學校與優質學校的差距主要在於四個方面。其一,是校長與正確辦學理念的距離。鄉村學校,也應當把培養合格公民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其二,是教師與專業書報的距離。當教師的學習成為了一種常態,教育生產力便會得到持續改善,打造高品質的教育水到渠成。其三,是學生與良好習慣的距離。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其四,是學校與校本課程的距離。鄉村學校就應當立足鄉村,立足自身優勢來發展。
李文峰:鄉村教育以改革的思維和方法開展工作,才能突破發展瓶頸,開創新局面。一是要用整合課程的思維解決鄉村教師課頭過多、負擔過重的問題。二是要用整合學科教材資源、鄉土自然資源、民風民俗與傳統文化資源以解決鄉村文化傳承的問題。三是用培養全科師範生的方式解決體育、音樂、美術師資短缺的問題。四是用招錄本村或本鄉定向師範生的辦法解決鄉村留不住年輕教師的問題。五是可借鑑濟源市克井鎮白澗卓立小學「聊課」的方式,解決村小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六是可借鑑內鄉縣桃溪鎮中心小學的經驗做好村小徳育,在「寫好字、掃好地、唱好歌、做好操、畫好畫」方面下功夫,抓好學生習慣的培養,為其終生髮展奠基。七是教師成長以「有效備課、有效互動、有效指導、有效訓練、有效管理、有效評價、有效反思」為重點,抓好業務修煉,減負增效保生源。八是管理上借鑑民權縣白木小學的經驗,讓「大道至簡」「無為而治」「仁愛之心」「鄉土氣息」「美麗鄉村」「孝道家訓」等元素融入學校辦學與管理理念,努力把村級小學辦成鄉村文明的策源地,讓純樸敦厚的鄉村文化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