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3個辦法要知道

2020-06-15     光醬語言研究所

原標題: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3個辦法要知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在這種傳統文化的薰陶下,逐漸形成「父為子綱」的現象,也漸漸的衍生出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一套言論,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現在的心理學及網絡的普及已經讓我們開始意識到它的錯誤和荒謬,比如說一個酗酒後毆打孩子的父母沒有錯嗎?一個虐待孩子、甚至對孩子伸出魔爪的父母沒有錯嗎?外人並不了解家庭的狀況,看到的不過是表現在面前的假象。而家庭狀況所造就的原生家庭,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夠感知得到。

比如我們都看過《嚮往的生活》,其中朱雨辰的媽媽就是一個很霸道的母親,她對兒子進行寸步不離的照顧,甚至在生活里,也全部是她一手包辦,朱雨辰連選擇的權利都沒有,就連我們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喝個水或飲料,對它來說也只是奢求。怪不得朱雨辰會說:「媽媽給的這種愛壓力太大了」,確實換一個人,估計也無法招架朱媽媽這樣的「攻勢」,而且她本人甚至沒有意識到這樣的過度關懷給孩子帶來的煩惱。

再比如我的親身經歷:我的父母對我很好,但他們語言就像是把刀子,總是一刀刀的插在了我的胸膛,在小時候,我學習成績很一般,他們就從來沒有給予我鼓勵和支持,取而代之的是「你怎麼這麼笨,XX和你一樣的學,人家成績可都是名列前茅」「你怎麼這麼沒用,怎麼被扣了這麼多分」,長期的這種言語環境中,導致了我現在經常表現出自卑的性格。

因為身在其中,所以能更加深入的體會原生家庭對於我們自己的影響。所以當我看到《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時候,我仿佛在迷失的海洋中看到了前進方向的燈塔,在那瞬間,我甚至感覺自己獲得了救贖。《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由蘇珊·福沃德博士寫的,她是國際盛名的心理醫師,《情感勒索》、《中毒的父母》這些著作也都是她的作品。在書中她一層層地為我們撥開美麗的,所謂「愛」的外衣,告訴我們這不是愛,而是毒。

那麼什麼是「有毒」的父母?我們又該如何做什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01|什麼是「有毒」的父母?

「有毒」父母在中國並不在少數,接下來我們就來和大家分享比較常見的4種:

(1)「都是為你好」型父母

這種是中國中最為常見的家長,比如我姑姑就是這樣,我和我表弟本來是同班同學,所以知道他文科超強,很多不用背就能夠唰唰地考高分,我一直覺得它會選擇文科,繼續他的優勢,但是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它進了他並不擅長的理科班。所以我很好奇地問他:「XX,你文科那麼好,選理科明顯吃虧,這是為什麼呀?」,他有些失落地和我說:「不是我選的,我媽說『文科沒啥好工作』,硬是讓老師給我弄的理科」。之後的一段時間,他學習失去了往日的熱愛與興趣,更多的是痛苦和煎熬。每當和姑姑聊起當初為什麼給表弟選理科,她總說「這還不都是為了他好,理科能掙錢,他還要感謝我呢,不然工作哪有這麼好找」。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將他的觀念強加在我們的身上,美其名曰「都是為你好」,不過是自己強加的想法給我們罷了,我們不過是他們的「提線木偶」。其實我們要做的不過是扯斷控制的「傀儡線」,對操縱者們說個「不」。

(2)「甩手掌柜」型父母

書中作者就舉了個示例:

萊斯的父親工作很忙,經常早早出門,快要半夜才回來。爸爸每次都交代萊斯寫完作業要照顧好媽媽,讓媽媽開心。年紀小的萊斯不僅要照顧好自己,也成了母親的情感看護。可是不管萊斯怎麼努力,媽媽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變,所以他覺得很挫敗。以至於34歲的他只能夠用工作來填補情感的缺失,也沒辦法對別人打開心扉,連妻子也受不了離開了他。

事實上這個時候的孩子其實是需要更多的關懷的,這個本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卻讓孩子去承擔,甚至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感受無關緊要,只有我自己才最重要」。這樣對孩子來說不僅不利於他的身心健康,更有可能讓孩子出現行為偏差,因為他並沒有獲得情感上的撫慰,更多的是傷害和挫敗。

(3)「控制狂」型父母

父母或多或少對於孩子都有一定地控制欲,認為孩子的一生就應該由他們掌控,就像我前面說的朱雨辰的媽媽就是這樣的,覺得孩子的未來就是應該要被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比如該找什麼工作,該娶什麼樣的媳婦。過分的干預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主見和決定能力,這個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比如我同學就是什麼事情都要和他媽媽商量,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媽寶」男,什麼事情都是要媽媽安排好,覺得像個「廢人」一般。

(4)「語言殺手」型父母

不得不說我的父母就是典型的這種父母,我的父母不管是在什麼樣的場合下,總是能夠想到話來貶低我,雖然知道他們不是出自本意,畢竟現在他們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它的語言其實還是一定程度上刺激到了我們,讓我們在他們的語言中傷中感到的失落和不滿。在我們還小的時候,父母其實就是全世界,如果連父母都覺得你是一個壞孩子,那麼我們也就認定了自己是個壞孩子,這個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影響。

在書中,還列舉了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等,這裡我們就不再展開,如果想要了解的話,可以去看看書。

02|如果處在有毒的家庭中,我們會變成什麼樣?

(1)很難擁有良好的親密關係

比如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總是愛吐槽,那麼在我們長大的時候,那就會努力讓自己不要重蹈覆轍,但事實上,我們會發現我們還是不由自主地變得和他們一樣。某種類型容易吸引我們大多是因為他和父母有點相似或者相反的性格,它能夠喚起我們潛意識的體驗和記憶。比如說那些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常年沒有陪伴身側,所以他們總是希望能夠通過前面的人,來得到自己之前缺失的愛,而這種過度的情感,往往會讓我們變得遍體鱗傷,傷痕累累。

以為心理學家說過,原生父母的關係,原生家庭帶給男孩子最大的影響可能是自卑感,女孩可能是缺愛的不安全感,大家看看是不是被說中了呢?

(2)社交關係也會變得一塌糊塗

原生家庭的不健全,也同樣會造成我們不健全的人格:依賴型人格、迴避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等。就比如我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經常表現出過度示好的情況,還擔心自己的表現不能讓別人滿意,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發生了不好的事情總是把原因歸於自己,所以在社交關係中,我們總是讓自己處於下風,甚至不被別人喜歡。

(3)甚至很難養成良好的自我認同

我們小時候一直認為父母便是我們的全部,父母吵架,父母責罵,我們總是會將一切的問題就歸咎於我們自己的身上,長期的這種現象,讓我們變得一有不好的事前發生,那肯定是因為我們自己做錯了,就很難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認同,更多的是自我否定,這對孩子是致命的。

03|那我們要如何改變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1)自我界定,知道何為「毒」

我們其實是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的,所以想要擺脫影響,首先便是進行了「自我界定」。那我們該怎麼做呢?不再任其宰割、保持沉默、忍受內心的煎熬,勇敢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對父母的看法。減少和父母起衝突,在跟他們對峙的時候,學會使用非辯護性句式來減少傷害。明確自己的立場,明確我們的想法和信念。哪些事可以商量的,哪些是沒得商量的;哪些事情你願意做,哪些事情你不願意做。

(2)不再自責自傷

不要再繼續將自己置於加害者的位置,要認清問題的主要責任方,比如家庭的問題其實並不是你一手造成的,我們不妨把他歸咎於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那些真正傷害我們的父母,這樣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3)尋求心理治療,更加了解自己

如果你實在無法排解這種情緒,那麼尋求專業的治療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我們認清自己,也能夠讓我們將最受傷的那邊展現出來,經過不斷的調整資料,讓我們不再被困於過去,而變成新的自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性格的缺陷,完美無缺的父母大概是沒有的。上天既然沒有給我們一對毒害更少的父母,就只有靠我們自己一點點嘗試療愈。從這一點來說,責怪父母毫無意義,責怪原生家庭也不是目的,人生有那麼長的旅途,不管解毒的過程有多麼痛苦,最終我們一定能脫胎換骨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便是《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告訴我們的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Fibt3IBiuFnsJQVIE-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