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字王」和「二字王」有何區別?「一字並肩王」是何級別?

2020-09-30     張愛談情說愛

原標題:古代「一字王」和「二字王」有何區別?「一字並肩王」是何級別?

古代「一字王」和「二字王」有何區別?「一字並肩王」是何級別?

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

「王」這個稱號起始於商周時期,最初是商王和周天子的專屬名詞,後來楚武王在自尊為王之後,這個詞的含金量就開始逐漸的下降,戰國時期,很多的諸侯都紛紛稱王,這個時期的王一般都是冠以國號,比如秦王、齊王等,秦始皇統一六國,自創皇帝,而王這個詞也短暫的消失了,一直到項羽分封天下。

漢朝並沒有「一字王」和「二字王」

漢朝的時候,因為王爵是實封,所以導致了諸侯王都有自己各自的封地,因此漢朝的時候,王爵一般都是冠以封地的名號,假如封地在齊國就是齊王,封地在常山就是常山王,這個時候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是沒有高地之分的。這樣的制度一直延續到了西晉建立,一字王就比二字王高貴了。

一字王通常是親王,二字王通常是郡王

西晉建立,晉武帝司馬炎開始分封司馬氏宗室,其中一部分以郡為國,於是就有了郡王的稱號,比如司馬懿的第三個兒子司馬伷封東莞郡王,但是這個時候二者之前的區別還不是很大,一字郡王也確實存在不少,到了隋唐初期的時候,也是存在的,比如羅藝曾經被封為燕郡王,這就是一字郡王。

一字王之間也存在著高低貴賤,秦、晉、齊、楚一般是其中最尊貴的,一般都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為封號,比如李世民就曾經是秦王。稍微次一等的就是周、魯、趙、魏、梁、燕、代、韓等。而二字王一般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基本上都是平級。宋朝的時候還出現了嗣王。相當於承襲的親王,不是第一次封的,而是子孫後代繼承的,

嗣王的地位高於郡王,低於初封親王,之後王爵制度也越來越穩定,元朝的時候還出現了國王這個王爵,介於親王和郡王之間,比如元朝名將木華黎被封為魯國王。到了明代的時候,一字親王、二字郡王成為了定製,當時一字親王有封地,莊田等,而二字郡王除了靖江王王,其餘都沒有。靖江王是明太祖朱元璋哥哥朱興隆的後來,是老朱家的嫡長房,待遇高點。

清朝時期,一字、二字的區別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王爵直接以親王、郡王稱呼,除了少數的幾個郡王是二字,剩下的不管是親王還是郡王都是一字,比如承澤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等。一字也不再是地名了,而是選擇讚美的詞,比如怡親王、寧郡王等。袁世凱稱帝後也封了一些親王等,之後就消失不見了。

一字並肩王

在字面上的理解,一字並肩王就是和皇帝比肩地位的一字王,是王爵中最高的一種,比如小說《薛仁貴徵東》中薛仁貴被封為一字並肩王,《隋唐演義》中的羅成也是一字並肩王等,他們見了皇帝是可以不用行禮的。但是在皇權至上的古代,名義上是和皇帝地位平等,但是誰又敢真的不對皇帝行禮呢?這更多的就是一個榮譽稱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Bhb3HQBd8y1i3sJ3u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