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蘿蔔丸子時,這2種食材缺一不可,不用油炸,蘸著吃更營養美味

2019-10-18     pingo美食廚房

有沒有一種美食讓你想起一個人,有沒有一種味道讓你想起一座城。冬吃蘿蔔夏吃薑,蘿蔔上市,便會想起阿婆的蘿蔔丸子;做起蘿蔔丸子就是想家了。

客家的蘿蔔丸子非常出名,我不愛吃蘿蔔,卻對蘿蔔丸子非常痴迷。現在我也吃蘿蔔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家相公喜歡呀,炒的、煲的、燉湯的……愛他順從他,慢慢被影響,秀恩愛好像跑題了。言歸正傳說蘿蔔丸子,阿婆蒸蘿蔔丸子,蒸一天我吃一天,從早吃到晚,也不厭。


記得那天在朋友圈發了幾張「蘿蔔丸子」的照片後,大家紛紛留言,除了同鄉和親人們表示「多年沒吃了,很想」,發著垂涎三尺的表情外,還有人說「請給丸子一個完美的身材」,有人說「你確認它的名字叫丸子?」,還有人說「我的字典里從來沒有長成這樣的丸子」

這一點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我們固有認知里名正言順的「丸子」,在別人眼裡咋就成了異類呢?

我們喚作「蘿蔔丸子」的,是童年時光里最饞的吃食之一。


老家的人們除了少的可憐的「自留地」種莊稼外,一般每家每戶大體都在院子裡或者離院子不遠的地方有一點「菜地」,主要種些西紅柿、辣子、茄子或者洋芋、白菜、蘿蔔,用來滿足自家食用。

因為用水緊張,一般家庭對菜地的「照顧」主要是施用旱廁里掏出的農家肥,難得的下雨天也會引水到地里澆灌,有勤勞的老漢還會從水窖里擔水去澆。

因為少,加之全家吃菜都靠它,人們對菜地就看的比較金貴。


哪怕是屁股大的一塊菜地,主人也會用棗刺或者枯枝做圍欄圈起來,防止牛羊和調皮的小孩去破壞好不容易長出的蔬菜。

我最喜歡的就是去菜地拔菜,如果偶爾碰到嫩黃瓜或者西紅柿,就摘下來在衣襟上擦一下,放在嘴巴里狼吞虎咽起來,在那樣一個貧乏的年代,這就是我們的水果。

如果父母追問起來,我們就會編造各種謊言,「賴」給村裡那些搗蛋的孩子。

其實,最誘人的還是剛從地里拔出來的蘿蔔。

要做「蘿蔔丸子」的時候,母親先用擦子把蘿蔔擦成細絲,再把細絲切剁成碎末,要很碎很碎的樣子,然後用這蘿蔔汁液來和面,不加水大的。



將和面揉成團後放醒一會,這段時間可以切蔥和豆腐,搗蒜炒蔥花,燒醋,熗辣子,調料汁。

一切準備好後,面也醒的差不多了。將麵糰擀成約一指厚的麵餅,將麵餅切成一指寬的條狀,再將其剁成小拇指蛋大小的塊,就好了。

將這些喚作「蘿蔔丸子」的小塊放到開水鍋里煮熟,撈出,根據個人喜好,可在涼水裡過一下。

蘸著辣子水,或者調上辣子水和豆腐蔥花,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蘿蔔丸子」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蘿蔔片片」,形式不一樣,味道都很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7QV4W0BMH2_cNUgMW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