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般的1.9秒逆轉絕殺,竟被證明是裁判連續誤判的結果

2019-12-08     大話籃球


​特約作者:韓二

在有些時候,遲來的公正真的不算公正……

12月7日,CBA公司發布第13輪、上海男籃主場對陣青島男籃的第四節最後兩分鐘執裁報告,而這份報告也將一個極其失望的現實擺在了所有人面前:最後時刻三次犯規的判罰都出現問題其中一次計時員錯誤地使計時鐘多走了3秒,一次使用了即時回放系統。最為關鍵的是,導致麥卡勒姆絕殺罰球的犯規判罰出現錯誤,麥卡勒姆搶斷未獲得球權,擁有球權一方犯規,應該判罰對方隊員在最靠近犯規地點擲界外球。

裁判的這次誤判,的確「殺死」了比賽。而且因為裁判的誤判,不僅讓青島男籃最後時刻的瘋狂追分沒有意義,讓焦海龍在僅剩1.9秒反超比分的「准絕殺」沒有意義,也讓麥卡勒姆錯誤地從「失敗者」成為「絕殺者」——如果沒有罰球,0.3秒指望上海男籃重演賀希寧的那一幕,也根本不現實。

奇蹟般的1.9秒逆轉絕殺,竟被證明是裁判連續誤判的結果

總之,一場極其富有戲劇性的比賽、一場跌宕起伏几乎堪稱經典的比賽,因為裁判最後時刻的誤判,最終只能成為本賽季CBA賽場的一個「污點」。聯想到青島男籃在裁判做出錯誤判罰之後的不滿,以及裁判面對青島男籃的質疑不為所動的固執,這一「點」,真的讓人有太多理由對於當值主裁感到憤怒,因為裁判毀掉的也許是一場比賽,但裁判毀掉的,還可能並不僅僅是一場比賽。

本賽季的CBA賽場的確有很多的變化,而這其中,裁判現場為球迷解釋吹罰理由,絕對是其中的一個亮點。此外,相比於之前幾個賽季,更加頻繁的第四節最後兩分鐘執裁報告,也同樣算是一個亮點。

不管是裁判現場答疑,還是幾乎每場比賽都出現的執裁報告,其實都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回應各方對於裁判的質疑,建立起CBA的公信力。

CBA的公信力建設和維護,需要的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而作為維護公信力一個重要環節的裁判們,更應該明白自己肩上所擔負的責任:他們的每一次正確判罰、尤其是頂著壓力的正確判罰,就是為公信力再增添一個有力的「砝碼」;但他們的每一次錯誤判罰、尤其是關鍵時刻的錯誤判罰,卻又可能讓CBA的努力付諸流水。

將一次錯誤的判罰上升到這樣的高度,究竟是不是有些過分?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但這場比賽最後時刻的錯判——最後兩分鐘內還有另外一次對青島男籃不利的錯判——卻的確改變了一場比賽的結果,也讓對CBA的進步持懷疑論的人,多了一個繼續批評CBA的理由。

這次錯誤的判罰,的確是有太多令人失望的理由。也許唯一讓人「欣慰」的是,敢於直面不足、敢於「自曝家醜」的CBA公司,畢竟最後給了趙泰隆和青島男籃一個遲到的公正。CBA公司用自己的行動證明,CBA的確渴望賽場上不斷出現絕殺,但CBA並不需要通過一個存在缺陷、經不起檢驗的絕殺來「裝點」自己。

面對裁判的錯判,CBA公司的確做出了最為正確的選擇。這一點,的確值得所有人對於「不護短」的CBA表示尊重,但尊重之餘還是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出現錯誤並且堅持錯誤的裁判,究竟會受到怎樣的處罰?

總是在事後給一個遲到的公正,真的有意義?青島男籃的失敗無法改變、趙泰隆流下的眼淚只能擦乾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1qI5m4BMH2_cNUgdfU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