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大哭大鬧,媽媽是哄還是狠心走開?

2019-08-23     小風車媽咪

馬上又到了九月的開學季,很多的媽媽心裡估計早就開始焦慮了:"這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從來沒有離開過家,從來沒有和我分開過,要是孩子不想上幼兒園怎麼辦啊?要是上幼兒園哭怎麼辦啊?、、、、、、"

我不禁想起來我家孩子剛剛上幼兒園時的情景。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因為經常帶孩子在幼兒園附近玩,有時候小朋友放學了,孩子還可以到幼兒園裡面去玩。所以孩子對於上幼兒園這件事還是比較接受的。他可能是覺得有玩具玩、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這裡是個很好玩的地方。所以當我帶他去幼兒園報名的時候,小傢伙是很興奮的,到處跑,到處玩。可是新鮮勁過去了,大概是半個月吧,孩子就哭鬧著不肯去幼兒園了,要不就是一到幼兒園門口就哭,拽著我的衣服不鬆手。

我也想一走了之,想著可能孩子看不到我,就不哭了,可是走幾步就又回來了,因為看到他哭的那麼傷心,又狠不下心來,於是就蹲下來開始哄。結果哄了半個小時都沒有哄好,長期這樣下去可不行,因為我還要上班啊,不能因為送孩子上幼兒園讓自己上班總遲到啊。該怎麼辦啊?

其實孩子的這種情況很明顯就是"幼兒園分離焦慮症"。那麼什麼是"幼兒園分離焦慮症"呢?

百度百科上是在這樣解釋的:幼兒園分離焦慮症是指孩子從自然人到社會人轉變過程中所發展起來的情緒。因為孩子直接面臨著與家長的長時間分離,經受著分離焦慮所帶來的痛苦。

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都是生活在以父母為主的小家庭里,即使是出門玩耍,也都有大人的陪同,心理上的安全感一直都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一天的時間看不到大人,內心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和牴觸等,都會加劇孩子的分離焦慮。

孩子的幼兒園分離焦慮症都有哪些表現呢?

生病:

很多媽媽都會覺得,哎呀,我家孩子身體挺好的,怎麼一上幼兒園就病了啊,而且是反覆發作的。醫生檢查過,沒有什麼問題啊,可是孩子就是好不了。這就是典型的因為孩子的焦慮而引發的。因為孩子不想上幼兒園,不想和媽媽分開,可是又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內心的焦慮引發了身體的不適。

曾經有一個孩子,一直跟隨媽媽生活,因為爸爸常年出差在外。這個孩子有一個很奇怪的毛病,每次爸爸回來要走的時候,孩子就會生病,去醫院檢查,也查不出病因。後來醫生了解到孩子爸爸的工作,才說可能是因為長期的分離,讓孩子產生了焦慮的情緒,引發的孩子身體不適。後來爸爸調動工作,回到了家裡,孩子再也沒有因為爸爸出門而生病。

從這個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分離焦慮症其實是孩子內心對某種事物特別在乎,但是找不到合適的發泄點,身體感知到孩子的情緒,於是就生病了。

膽小:

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新環境,孩子心理承受力弱,接受新的事物比較慢,再加上不想和媽媽分開,於是變得膽小,不敢說話,不敢動,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變得內向。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就比如我們大人的心理也是一樣的,我們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內心裡還會有些許的擔心,害怕,更何況是孩子呢?

我家孩子剛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經常就是一個人坐著,只有老師安排的集體活動才一起參加,需要老師問他"你要怎麼怎麼樣嗎?"然後孩子點頭或者搖頭。這個過程大概持續了半個多月。

暴躁:

有些孩子的情緒上會出現大的波動,比如原本性格比較溫和的小朋友,開始動不動的發脾氣,愛哭鬧,甚至會摔東西。這些行為表現都是因為孩子對新的幼兒園的環境的不適應造成的。因為孩子的內心也有壓力想要釋放,但是找不到合適的方式,就通過這種暴躁的發脾氣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害怕和內心的不安全感,

磨蹭:

媽媽可能發現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變得磨蹭了,早上洗臉刷牙能磨磨蹭蹭的半個小時,吃飯也是不再好好吃飯,吃一會,玩一會,甚至要家長追著喂飯。媽媽們都說孩子變磨蹭了,以為孩子進入了第一叛逆期,磨蹭是叛逆期的表現。誠然這裡面不排除孩子內心有少許的叛逆在裡面,但更多的是對幼兒園的這個陌生環境的擔心、害怕,以及和媽媽分離的無奈,造成了孩子的磨蹭。

那麼媽媽們要怎麼樣做,才能減輕孩子的"幼兒園分離焦慮症"呢?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孩子上幼兒園需要的是第二和第三層次的需求,即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首先要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內心充滿了安全感,減少對外界環境的牴觸和害怕,然後才會開展社交,滿足孩子內心渴望歸屬感,渴望交往的需求,讓孩子從內心接受並喜歡上幼兒園。

第一:培養孩子的自豪感

讓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很能幹了,已經能上幼兒園了,讓孩子覺得上幼兒園是一件讓他覺得很驕傲的事情。爸爸媽媽在平時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可以多用帶"幼兒園"的對話,來增強孩子對上幼兒園的興趣,以及帶給孩子本身的自豪感:"你要上幼兒園啦,真是長大啦!";"你真能幹呢,馬上就要上幼兒園啦!";"寶寶真乖,在幼兒園一定也是個好孩子"、、、、、、

這樣經常的給孩子灌輸上幼兒園的話,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孩子對自己的認知,讓孩子意識到,我已經長大了,我很能幹,我要去幼兒園啦。

第二:培養孩子的歸屬感

幼兒園的環境其實對小朋友來說都是陌生的,孩子剛剛去幼兒園,肯定會內心不安,焦慮無比。因為都是孩子不熟悉的地方,不認識的人。

那麼在孩子真正入園之前,媽媽可以帶孩子到幼兒園熟悉一下環境:看看孩子上課教室;看看孩子們玩的玩具;看看孩子午睡時的小床、、、、、、告訴孩子,在這個地方,會有老師帶著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做遊戲,一起吃飯,一起午睡,有什麼事都要及時的告訴老師。

這樣孩子就會增加對幼兒園的熟悉度,引起孩子的興趣和好感。在平時與孩子交流中,可以多問孩子:"今天你們幼兒園有什麼好玩的事情?","你們幼兒園中午吃的什麼?"等,讓孩子產生歸屬感:這裡是我的幼兒園。

第三: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很多的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大哭大鬧,不願意進去,是因為內心害怕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是不想失去爸爸媽媽。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多陪伴孩子,陪孩子玩遊戲、聊天,多給孩子微笑和擁抱,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依然愛你。並且告訴孩子只要一放學,爸爸媽媽就會來接你的。這樣會減少孩子內心的不安,讓孩子儘快的適應幼兒園的新生活。

同時在孩子剛剛入園的幾周,爸爸媽媽最好能在幼兒園放學的時間段去接孩子,不要讓孩子等太久。因為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都被家長接走了,就剩下自己,內心會焦慮無比,也會擔心和害怕。所以在入園初期,家長要及時的接孩子回家,讓孩子有一個心理的過渡期。

第四:鍛鍊孩子的獨立性

在孩子入園前,爸爸媽媽要給孩子做好入園的準備: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喝水;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鼓勵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打招呼、做遊戲等。

孩子的獨立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孩子的內心焦慮,"你真棒,能自己吃飯啦,在幼兒園也要這樣吃飯哦。""你說的真好,這個辦法不錯。"、、、、、、

獨立性強的孩子,內心也比較強大,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環境。

其實孩子幼兒園分離焦慮症並不可怕,它只是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表現出來的一種內心的不安和害怕。其實孩子的分離焦慮症的表現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

約翰·鮑比爾通過觀察把孩子的分離焦慮症分為了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吵鬧的動作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顧,開始正常的活動,但是看到熟悉的人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家長的任務就是好好的愛孩子,表達出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愛,這樣就能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幼兒園分離焦慮症"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s-iymwBJleJMoPMuAa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