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著我最深惦念的是一直在這裡的你

2019-10-03     留住最美瞬間

紅紅的太陽掛在靜靜的山岡

照著我們走啊走馬幫

彎彎的月亮掛在古道山上

照著山寨盼阿哥回家鄉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沒落到地上,熱氣從馬鼻子裡噴出,馱著茶葉、藥材、糧食的馬匹,為了家庭和木府而要遠行的馬幫男人們早早收拾好行囊,準備出發。



「阿媽說了,把我的頭髮拴在你的馬鞭上,這樣,你就能平安回來;阿媽說了,等我這次回來,就讓我娶你過門兒;阿媽說了,只要繫上了我的結,這輩子我就是你的人了......」



駝鈴伴著「叮嗒,叮嗒」的馬蹄聲遠去,五花石板上,阿爹、阿哥揮手告別的身影漸漸消失。


那時候,除了一來一回的馬幫外,紋理分明的石板路上總是很熱鬧,熙熙攘攘趕街的人們,背竹簍的阿媽,趕商貨的小販還有挑水的老農,來來回回,從石板的這頭再到那頭。



倚坐在路邊的阿婆是壩子裡最和善的人,眉眼帶笑,看著石板路上來來回回的人們,盼著數月甚至逾年不歸的丈夫和兒子回家。青色的瓦,青色的檐還有青色的路,在這座沒有圍牆的古鎮建起的第一天,五花石板就默默與古城為伴,人踩馬踏,也藏著最深的惦念。


「踢踏,踢踏,踢踏」石板上傳來馬蹄踏落的聲音,「阿媽,阿媽,阿媽,我和阿爸回來勒!我們回來了!都回來了!」

月亮姆姆 刀花公公

瓜子四則久久

的則阿依唄唄



晚上九點半,三輪車后座,從北門到萬子橋要25分鐘,因為遊人太多,爸媽嘴裡常說的是「讓一讓,讓一讓」,各地方言和各國語言在古城一條條石板路上交混,但直到今天,小時候媽媽教我的納西童謠《月亮姆》,依舊是我每次走在石板路上都會輕哼的歌。那時候,印象中的石板路上已經多了很多慕名而來的遊覽者,熙來攘往。


在石板路上,牽著媽媽的手進幼兒園到拖著行李去讀大學,放學後和小夥伴跳皮筋到高三拿著一模成績沮喪回家,那時候,而立的哥哥抱著嫂子成了婚,石板路它不會講話,但它卻一直記錄和訴說著麗江人的點點滴滴。「爸爸,爸爸,吃飯啦!」「作業有沒有寫完了?先來吃飯先來吃飯!」「哥哥找的這個姐姐好漂亮呀!我以後結婚那天也要那麼漂亮。」



麗江,我生於斯長於斯,這裡是我美麗的家鄉。石板路,陪伴著每一個麗江人。從懵懂無知,到青春年少,從新婚燕爾,到兒孫成群。趕馬人的聲聲馬鈴沉進了時間的長河中,各國語音充斥在石板路上方,石板路記得,記得曾經走過的每一匹馬兒,也記得現在穿著新潮服飾的各地旅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iH4jW0BMH2_cNUg7mFu.html